如描写“能不够”时,在行动上写了她的两件事,一是制服丈夫不让他入社,二是挑拨女儿和女婿之间的矛盾,这两件事都说明她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
在情节结构上,小说故事性强,结构严密紧奏,情节连贯有序,引人入胜。如小说开门见山,一开头就“从头说起”,然后“接上去说”,使人感到非常自然,一口气读下去。
赵树理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高手。早在1951年,他便回到熟悉的太行老区,先后参加了当地试办的农业合作社及整社的扩建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他“感到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农业社的扩大和一些人的资本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于是,他充分调动了自己生活中的积累,写下了【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一方面通过对三里湾农业合作社在秋收中扩社工作的曲折过程的展开,来揭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意义及前景,通过对新人物的颂扬,对落后人物的批判,来显示着一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小说虽然是为着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而写,但由于做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图将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结合起来,将思想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所以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少有图解政策的痕迹,宛如一幅色彩斑澜的50年代中国北方山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四个家庭內部的关系变化及著要人物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起步时出现的新气象和新矛盾。在小说中也穿插了几对青年人的爱情描写,但在处理中过于简单,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解放初山区青年在婚姻上的新观念、新方式。
【三里湾】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偏重传统多一些,”力求通俗,雅俗共赏。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叙述中,注意故事的思想性,将情节描写融化其中。在塑造人物上,作者往往采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用几句话,几个动作,便写活了一个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作者又善于给人物起悼号,既生动概括,又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在文革期间惨遭迫害,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粉碎四人帮后,赵树理得到平反。1978年10月17日,赵树理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仪式由全国文联副主席周扬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刘白羽致悼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和山西省领导及首都、山西文艺界知名人士、生前友好和家属参加。悼词对赵树理的文学业绩、创作道路、道德情操和政治品格都做了公正评价。
赵树理永远活在广大读者心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