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自有军人的操守和情怀。多少年来,军人的无私无畏、大度铁血犹如一座座功勋卓著的历史丰碑一直都受到人们的万分推崇,军人这个群体所独具的那种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也是诸多文人学者们长期歌咏颂叹的永恒主题。7月出版的大型文学双月刊《红岩》第四期为庆祝建党90周年隆重推出的军旅作家徐锁荣的近20万字的长篇小说《海神》,再一次为我们诠释了这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今年重庆的气候异常酷热,炎热的天气弄得人们心神不宁,要耐下性子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那是需要有一定的定力的。最近由于和编辑作者们多有网络交流,连续地读了差不多30篇文学作品,其中还阅读了好几部长篇小说。恕我直言,现今很多的长篇作品写得过于游离、过于散淡,或者说作者在表现手法上过于自我,这些作品几乎很难吸引我把它认真地读完,有的作品还是出自相当有名气的作家之手,而且发表作品的刊物也是极其权威。也许是应了那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话吧,毕竟作品是要让读者看的,你至少应该让读者在阅读以后感觉到一种欣赏的愉悦,而不是让读者感觉到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我选择阅读的长篇小说也没有太高的要求,起码作品应该有一个吸引我读下去的故事加上语言多少有一些个性,有几个感动我的艺术形象,叙述至少应该自然流畅,你不能让我读了几万字,还是一堆鸡零狗碎不知所云。我个人认为,徐锁荣的《海神》至少应该算是最近一个阶段我阅读过的一部写得非常成功的长篇佳作,所以我在读过几个章节后就被它所深深地吸引欲罢不能,而且在很急切地读完以后还能够引起我有一番长久的思考。
《海神》用匠心独运的构思,灵动鲜活的画面,极富煽情的叙述语言把一个完整凄美的故事和几个活泼、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渐次展现给读者,为我们更加全面细致客观地了解海军基层官兵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部非常真实可信并且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如果说过去我们在小说或者是荧屏上更多看到的是我国海军军舰巡航的威武,海军将士列兵的雄壮,而在这部小说中所充分展示的却是那一群生活、守卫在遥远的南沙群岛一个岛礁上海军官兵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从一个很不经见的微小处讴歌了一群普通的守礁军人铁血浪漫的人生情怀,对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我们、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内陆的读者们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启迪和教益。
《海神》的作者是原海军创作室创作员徐锁荣(笔名雪岛,号种墨道人),我从侧面了解到该作者1970年应征入伍,并于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多年生活在海军最基层,有着很丰富的生活积累。海军的军旅生涯也锤炼了他内敛、沉稳、张弛有致的写作风格;从文友处我还得知,他为人一向低调,讷于言表,凭着他多年对我国海军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基层海岛战士生活和精神风貌广泛深入的了解,他当然能够从容自信地把自己的情感和文学素养倾注在《海神》这部长篇小说中。通过阅读《海神》,我能领略到他那看似风清云淡的娓娓讲述中显示的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作品里,他把自己对基层官兵尤其是长期驻守南沙岛礁上战士的一腔热血纵情地挥洒在字里行间,作品还洋溢着对最广泛、最边远、最艰苦的那些普通士兵满腔的热情。
长篇小说《海神》所讲述的故事鲜活而又颇富艺术张力。客观地说,在阅读这部作品以前,我作为一个读者或多或少地都对海军的生活有那么一点肤浅地了解,对我国广袤无垠的海域和繁星般密布的大小海岛也有那么一点点感性的认知。但是,当我在徐锁荣的引领下,逐渐进入他作品的情节中,才方知我们过去对海军、尤其是对守礁官兵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枯燥的生活、常人难以忍受生存状态的了解,最多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通过这部作品我还知道了这样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理论误区,我们伟大的祖国除了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以外,还有差不多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特别地感谢作家,是他精心的艺术创造,在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极富生活色彩、极具感人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充分了解守礁军人那壮丽浪漫的铁血情怀时对祖国的辽阔壮美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海神》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南中国海。在波涛万顷的诸多岛礁上,守礁官兵们除了半年或者更长时间一次的下礁休整,几乎是终年坚守在那里与海天为伴,与海鸟为友,与海浪为伍,在那种枯寂、无奈、简单重复的日子里一呆就是几个月,情况特殊时甚至还要长,作品讲述的龙门礁仅仅只是诸多岛礁的一个缩影。在龙门礁这个面积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岛礁上,随着日复一日的潮涨潮落,极端气候的风吹日晒,11名官兵们唯一能够依附的只能是那个高脚屋。这里离赤道只有9度,条件异常艰苦,淡水比油还贵,蔬菜更是价比黄金。但是它的战略地位却异常重要,在它的周围已经有许多的小岛礁被周边国家非法占领,而且他们对龙门礁也时刻觊觎。岛礁上的11个海军官兵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人叫苦,“人在,礁在,国旗在!”成为他们最为激荡心灵的呼声,官兵们牢牢地守卫着岛礁上那块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碑。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小说便顺风顺水地在作者的笔下演化出来,而且还有了很好看的理由。作品紧紧围绕司令员、赵海阳、龚永涛、赵小阳几任“礁长”经历的故事沿革着墨,把他们的情感、奉献和牺牲演绎得回肠荡气,吸引读者爱不释手。故事是从赵海阳别妻上礁开笔的,当他登上龙门岛的那一刻,他的妻子九花已经身怀六甲,在码头送别时突然昏倒住进了舰队医院,赵海阳在南沙与不明国藉武装蛙人的搏斗中不幸葬身海底,因为没有相关证据一时无法评定烈士。与此同时九花在不知道丈夫境遇的情况下冒着罹患肝癌死亡的风险生下了儿子赵小阳。舰队司令员和战友们眼含热泪掩埋了九花,赵海阳的战友龚永涛默默地担负起了养育遗孤赵小阳的重任,他后来出生的女儿姗姗也视小阳为亲哥哥。岛上的水兵阿铁是个性情中的男子汉,一来二往中和司令员的养女、同样也是烈士遗孤的海燕产生了朦胧的爱恋,海燕的退伍使得这段情感无果而终。小阳在13岁时无意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从此便对大海就有了一种忘我的冲动。当18岁的他历经波折考上海军大学时,龙门礁的官兵也终于在善待了多年的老海龟的帮助下从海底的珊瑚礁夹缝里寻找到了赵海阳的遗骸,而他的怀里还紧紧地抱着那块标志中国主权归属的元朝古砖《海神娘娘碑》……小说条理清晰的几条主线:南海舰队-南沙群岛-龙门礁;司令员-赵海阳-龚永涛-赵小阳;主权碑-元代《海神娘娘碑》-老海龟。这样一些鲜活灵动的人物和,这样一些无与伦比的证据,不仅证实了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不可侵犯的领土,也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讲述得充满铁骨柔情动人心魂。伴随着这样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感人情景,再加上这样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必然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我在重庆最炎热的夏天里怀着很深的敬意读完这部作品,有好几天时间我都心潮难平夜不能寐。我曾经数次去过海边,也乘坐过海上大轮船,不过都没有遇到什么风浪,在我肤浅的印象中,感觉海水是那样地温柔,海船是那样地平稳。我实在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当那排天的巨浪扑面而来的状况,也无法体味那种翻江倒海的晕船和呕吐得死去活来的场景,更无法感受在小小岛礁上怎样去生活。当我读到小说中司令员等人眼含热泪海葬赵海阳这一幕时,不由得心里一阵阵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读完这部小说的好几天后,我的耳边时不时还回响着官兵离码头时那响彻海天的“首长再见—战友再见—亲人再见”的深情话别和“人在、礁在、国旗在”豪迈誓言,这些感人的艺术画面和这个感人的故事一道在我的脑海里构成了异常壮观的景象久久地挥之不去。
我很钦佩徐锁荣这位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真情描摹,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我们还很不熟悉的海军生活,尤其是常年生活在海防的基层官兵的艰苦生活。尤其欣慰的是,《海神》这部近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作者向我展现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去关注也很少去涉猎的领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很多的感人细节,很恣肆的人性化描写非常细致地向读者讲述了在一个小小岛礁上衍生出来的悲情凄婉,然而却非常壮美的故事,带给了我们一次很完美的艺术享受。该部小说作品的构思相当地巧妙,把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南沙岛礁的发展、海军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把它与新一代海军战士的成长结合起来,这就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小说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来烘托主题,把赵海洋和九花、龚永涛和杜鹃两对夫妻的爱恋写得肝肠寸断,令人唏嘘不已;就连司令员和老伴、阿铁和海燕的爱都写得一咏三叹,让我们感慨多多。当然小说中最感人的细节莫过于围绕赵小阳的出生和抚养成人了。小阳出生未满月,就被回老家结婚的生父战友袭永涛带到新娘杜鹃家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误会;幼年时他被人贩子拐走惊动了众多海军将士,几乎是动用了超常的手段把他找了回来,司令员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这个“烈士”的遗孤。最后,长大了的他子承父业地当上了新一任龙门礁的礁长,更是倾注了作者对海军建设的满腔情感了,这样的构思与其说是在写赵小阳,毋宁说是在书写我国海军事业充满希望的未来和后继有人。这种大写意的创作手法充分地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海军作家长足于军事题材小说创作的浪漫和高远。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我们对徐锁荣今后写作生涯的高度关注。作品洗练的叙述、个性化的语言,情节推演的舒缓有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老到把握也是值得肯定的。
诚然,作为一个长篇小说难免也会有一些瑕疵,如果小说把赵小阳作为新任礁长在龙门礁上完婚后,再来渲染赵海阳的海葬似乎将会更加感动人一些。我个人以为赵小阳和姗姗的恋爱铺垫似嫌过于单薄,让我们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意犹未尽,结尾也就有那么一点点突兀。不过换个角度思考,也许这正是作者高明的一招,他把更多的未写完的悬念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充分发挥想象。
《海神》让我激动而又感叹,也让我夜不能寐。我阅读这部作品想到的是,我国辽阔壮丽的海疆有着成千上万的海岛、礁盘依然必须由我们成千上万的令人敬佩的官兵去守卫,我们生活在舒适环境下的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应该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而使我们了解到他们岁岁年年在那种枯燥、乏味、甚至还会伴随着巨大牺牲和奉献的环境中警惕地保卫着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尊严,让这样的高尚情怀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那么充分地展示,我们也应该向作者徐锁荣表示忠心的感谢!
今年重庆的气候异常酷热,炎热的天气弄得人们心神不宁,要耐下性子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那是需要有一定的定力的。最近由于和编辑作者们多有网络交流,连续地读了差不多30篇文学作品,其中还阅读了好几部长篇小说。恕我直言,现今很多的长篇作品写得过于游离、过于散淡,或者说作者在表现手法上过于自我,这些作品几乎很难吸引我把它认真地读完,有的作品还是出自相当有名气的作家之手,而且发表作品的刊物也是极其权威。也许是应了那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话吧,毕竟作品是要让读者看的,你至少应该让读者在阅读以后感觉到一种欣赏的愉悦,而不是让读者感觉到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我选择阅读的长篇小说也没有太高的要求,起码作品应该有一个吸引我读下去的故事加上语言多少有一些个性,有几个感动我的艺术形象,叙述至少应该自然流畅,你不能让我读了几万字,还是一堆鸡零狗碎不知所云。我个人认为,徐锁荣的《海神》至少应该算是最近一个阶段我阅读过的一部写得非常成功的长篇佳作,所以我在读过几个章节后就被它所深深地吸引欲罢不能,而且在很急切地读完以后还能够引起我有一番长久的思考。
《海神》用匠心独运的构思,灵动鲜活的画面,极富煽情的叙述语言把一个完整凄美的故事和几个活泼、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渐次展现给读者,为我们更加全面细致客观地了解海军基层官兵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部非常真实可信并且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如果说过去我们在小说或者是荧屏上更多看到的是我国海军军舰巡航的威武,海军将士列兵的雄壮,而在这部小说中所充分展示的却是那一群生活、守卫在遥远的南沙群岛一个岛礁上海军官兵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从一个很不经见的微小处讴歌了一群普通的守礁军人铁血浪漫的人生情怀,对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我们、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内陆的读者们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启迪和教益。
《海神》的作者是原海军创作室创作员徐锁荣(笔名雪岛,号种墨道人),我从侧面了解到该作者1970年应征入伍,并于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多年生活在海军最基层,有着很丰富的生活积累。海军的军旅生涯也锤炼了他内敛、沉稳、张弛有致的写作风格;从文友处我还得知,他为人一向低调,讷于言表,凭着他多年对我国海军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基层海岛战士生活和精神风貌广泛深入的了解,他当然能够从容自信地把自己的情感和文学素养倾注在《海神》这部长篇小说中。通过阅读《海神》,我能领略到他那看似风清云淡的娓娓讲述中显示的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作品里,他把自己对基层官兵尤其是长期驻守南沙岛礁上战士的一腔热血纵情地挥洒在字里行间,作品还洋溢着对最广泛、最边远、最艰苦的那些普通士兵满腔的热情。
长篇小说《海神》所讲述的故事鲜活而又颇富艺术张力。客观地说,在阅读这部作品以前,我作为一个读者或多或少地都对海军的生活有那么一点肤浅地了解,对我国广袤无垠的海域和繁星般密布的大小海岛也有那么一点点感性的认知。但是,当我在徐锁荣的引领下,逐渐进入他作品的情节中,才方知我们过去对海军、尤其是对守礁官兵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枯燥的生活、常人难以忍受生存状态的了解,最多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通过这部作品我还知道了这样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理论误区,我们伟大的祖国除了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以外,还有差不多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特别地感谢作家,是他精心的艺术创造,在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极富生活色彩、极具感人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充分了解守礁军人那壮丽浪漫的铁血情怀时对祖国的辽阔壮美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海神》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南中国海。在波涛万顷的诸多岛礁上,守礁官兵们除了半年或者更长时间一次的下礁休整,几乎是终年坚守在那里与海天为伴,与海鸟为友,与海浪为伍,在那种枯寂、无奈、简单重复的日子里一呆就是几个月,情况特殊时甚至还要长,作品讲述的龙门礁仅仅只是诸多岛礁的一个缩影。在龙门礁这个面积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岛礁上,随着日复一日的潮涨潮落,极端气候的风吹日晒,11名官兵们唯一能够依附的只能是那个高脚屋。这里离赤道只有9度,条件异常艰苦,淡水比油还贵,蔬菜更是价比黄金。但是它的战略地位却异常重要,在它的周围已经有许多的小岛礁被周边国家非法占领,而且他们对龙门礁也时刻觊觎。岛礁上的11个海军官兵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人叫苦,“人在,礁在,国旗在!”成为他们最为激荡心灵的呼声,官兵们牢牢地守卫着岛礁上那块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碑。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小说便顺风顺水地在作者的笔下演化出来,而且还有了很好看的理由。作品紧紧围绕司令员、赵海阳、龚永涛、赵小阳几任“礁长”经历的故事沿革着墨,把他们的情感、奉献和牺牲演绎得回肠荡气,吸引读者爱不释手。故事是从赵海阳别妻上礁开笔的,当他登上龙门岛的那一刻,他的妻子九花已经身怀六甲,在码头送别时突然昏倒住进了舰队医院,赵海阳在南沙与不明国藉武装蛙人的搏斗中不幸葬身海底,因为没有相关证据一时无法评定烈士。与此同时九花在不知道丈夫境遇的情况下冒着罹患肝癌死亡的风险生下了儿子赵小阳。舰队司令员和战友们眼含热泪掩埋了九花,赵海阳的战友龚永涛默默地担负起了养育遗孤赵小阳的重任,他后来出生的女儿姗姗也视小阳为亲哥哥。岛上的水兵阿铁是个性情中的男子汉,一来二往中和司令员的养女、同样也是烈士遗孤的海燕产生了朦胧的爱恋,海燕的退伍使得这段情感无果而终。小阳在13岁时无意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从此便对大海就有了一种忘我的冲动。当18岁的他历经波折考上海军大学时,龙门礁的官兵也终于在善待了多年的老海龟的帮助下从海底的珊瑚礁夹缝里寻找到了赵海阳的遗骸,而他的怀里还紧紧地抱着那块标志中国主权归属的元朝古砖《海神娘娘碑》……小说条理清晰的几条主线:南海舰队-南沙群岛-龙门礁;司令员-赵海阳-龚永涛-赵小阳;主权碑-元代《海神娘娘碑》-老海龟。这样一些鲜活灵动的人物和,这样一些无与伦比的证据,不仅证实了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不可侵犯的领土,也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讲述得充满铁骨柔情动人心魂。伴随着这样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感人情景,再加上这样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必然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我在重庆最炎热的夏天里怀着很深的敬意读完这部作品,有好几天时间我都心潮难平夜不能寐。我曾经数次去过海边,也乘坐过海上大轮船,不过都没有遇到什么风浪,在我肤浅的印象中,感觉海水是那样地温柔,海船是那样地平稳。我实在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当那排天的巨浪扑面而来的状况,也无法体味那种翻江倒海的晕船和呕吐得死去活来的场景,更无法感受在小小岛礁上怎样去生活。当我读到小说中司令员等人眼含热泪海葬赵海阳这一幕时,不由得心里一阵阵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读完这部小说的好几天后,我的耳边时不时还回响着官兵离码头时那响彻海天的“首长再见—战友再见—亲人再见”的深情话别和“人在、礁在、国旗在”豪迈誓言,这些感人的艺术画面和这个感人的故事一道在我的脑海里构成了异常壮观的景象久久地挥之不去。
我很钦佩徐锁荣这位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真情描摹,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我们还很不熟悉的海军生活,尤其是常年生活在海防的基层官兵的艰苦生活。尤其欣慰的是,《海神》这部近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作者向我展现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去关注也很少去涉猎的领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很多的感人细节,很恣肆的人性化描写非常细致地向读者讲述了在一个小小岛礁上衍生出来的悲情凄婉,然而却非常壮美的故事,带给了我们一次很完美的艺术享受。该部小说作品的构思相当地巧妙,把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南沙岛礁的发展、海军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把它与新一代海军战士的成长结合起来,这就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小说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来烘托主题,把赵海洋和九花、龚永涛和杜鹃两对夫妻的爱恋写得肝肠寸断,令人唏嘘不已;就连司令员和老伴、阿铁和海燕的爱都写得一咏三叹,让我们感慨多多。当然小说中最感人的细节莫过于围绕赵小阳的出生和抚养成人了。小阳出生未满月,就被回老家结婚的生父战友袭永涛带到新娘杜鹃家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误会;幼年时他被人贩子拐走惊动了众多海军将士,几乎是动用了超常的手段把他找了回来,司令员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这个“烈士”的遗孤。最后,长大了的他子承父业地当上了新一任龙门礁的礁长,更是倾注了作者对海军建设的满腔情感了,这样的构思与其说是在写赵小阳,毋宁说是在书写我国海军事业充满希望的未来和后继有人。这种大写意的创作手法充分地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海军作家长足于军事题材小说创作的浪漫和高远。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我们对徐锁荣今后写作生涯的高度关注。作品洗练的叙述、个性化的语言,情节推演的舒缓有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老到把握也是值得肯定的。
诚然,作为一个长篇小说难免也会有一些瑕疵,如果小说把赵小阳作为新任礁长在龙门礁上完婚后,再来渲染赵海阳的海葬似乎将会更加感动人一些。我个人以为赵小阳和姗姗的恋爱铺垫似嫌过于单薄,让我们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意犹未尽,结尾也就有那么一点点突兀。不过换个角度思考,也许这正是作者高明的一招,他把更多的未写完的悬念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充分发挥想象。
《海神》让我激动而又感叹,也让我夜不能寐。我阅读这部作品想到的是,我国辽阔壮丽的海疆有着成千上万的海岛、礁盘依然必须由我们成千上万的令人敬佩的官兵去守卫,我们生活在舒适环境下的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应该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而使我们了解到他们岁岁年年在那种枯燥、乏味、甚至还会伴随着巨大牺牲和奉献的环境中警惕地保卫着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尊严,让这样的高尚情怀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那么充分地展示,我们也应该向作者徐锁荣表示忠心的感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