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住地。杜甫在这里住了近四年,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如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等。寓居草堂时期可以说是杜甫漂泊生涯中比较稳定悠闲的一段时光了,那这个草堂是如何建成的呢?又有何魅力?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谱》中依据杜甫诗歌全面考察了草堂的结构、规模、方位、环境。据此可了解到,草堂背成都郭,在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万里桥南,百花潭北,浣花溪西,北望则可见西岭。可见,草堂的地理位置不错,有种隐居的惬意。
那么祖籍河南的杜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定居在这个草堂呢?
乾元二年(759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人抵达成都,在此之前,杜甫自秦州(今甘肃天水)赴同谷,又自陇右(今陕西)赴成都,一路贫病交加,终于到达成都,颠沛的生活得以暂时安稳,当时寓居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的草堂寺。上元元年(760年)开春,杜甫开始在亲友的帮助下修建草堂,还写了一首《卜居》来记述这件事情:“浣花溪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离杜甫当时居住的佛寺不远。此处的“主人”应是指成都尹。除了地方大员的帮助外,杜甫的一位表弟还送钱帮他修盖草堂,有诗为证:“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劳。”此外,杜甫还向朋友四处寄诗,以索取花苗,美化环境,索取家什以备日用,为此,杜甫写了一系列的诗:《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诣徐处觅果栽》《又于韦处觅大邑瓷碗》等。据载:“初营成都草堂,有裴、严二中丞,高使君为之主。”可见,杜甫动用了浣花溪周围好几位地方官为其修缮房屋、充实家什。
这年暮春,草堂终于落成了。对于乱世飘零的杜甫来说,有这样一个安身之所,已足够幸运。为此,杜甫还写了《堂成》一诗来表达他惬意的心情:“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可見杜甫追比先贤怡然自得之意。
只是,杜甫离开成都后,浣花草堂因无人居住,加上年久失修,中晚唐历经战乱后已是破败不堪。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重建草堂,并把杜甫像挂在墙壁上,使之有了纪念祠堂的意义,后来,元明清历代对草堂均有改建修葺。
现今的杜甫草堂是在原址基础上扩建而成。而其最初的规模是杜甫亲手创立的,他当年还曾手栽幼松,“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言语之间有为千载后人留纪念之意。今人除了记诵杜甫为草堂写的诗歌,也可以遥想杜甫当年的心境与生活。
编辑/羽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