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绘画艺术》本是广告作品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5068
石含

  荷兰著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一系列名作,但他最钟爱的还是《绘画艺术》,又称《画室里的画家》。这是维米尔绘画创作中戏剧性的一幅,它的画面不像是平常的家居生活,而是一幅布景。这幅完成于荷兰艺术黄金时期的杰作,将维米尔的绘画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世纪时更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不过,它最初是作为“广告”诞生的。

  17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新一代的收藏家取代了贵族和教会,成为艺术品最主要的消费者,这些人对圣经或神话主题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想在画作中看到自己。于是,描绘一般民众日常生活的画作突然间炙手可热,随之而来的是画家间激烈的竞争。

  当时的画家招揽客户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客户去参观自己的画室。在那个市场为导向的时代,维米尔也开始推销自己,他创作《绘画艺术》的动机就是做广告。

  为了效果更轰动,维米尔在作《绘画艺术》时,使其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足足大了四倍,他花了六个月时间,将全部的绘画技巧灌注于创作之中,并决定一生不出售这幅画,可见这幅画的重要性。

  不过,维米尔也不只是为吸引鉴赏家及客户,在画作中,他利用暗示的手法而非对整个物体的描绘,给观者留出想象空间,最终让观者自己用眼睛去完成绘画。这幅后来被收藏在维也纳国立美术馆的作品,完美到让人忘了它是用颜料绘制而成。站在作品前,你几乎能呼吸到画中房间的空气,感受到清晨凛冽微风的吹拂,画面后方的地图呈波浪状,看上去仿佛在微微移动,而画中神秘的女孩似乎在晨光中发亮。

  此外,画作还有更深层的寓意。画中的神秘女孩身穿蓝衣外套,头戴桂冠,手中的书本和喇叭使她不堪重负,她平静的神态与环境的深度呼应,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距离感。“桂冠”“喇叭” 书籍”,单纯的符号形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1950年,一名法国艺术评论家在《圣象学》中找到了线索。这部为17世纪艺术家绘制历史人物提供依据符号的字典中,记载了历史女神的装束和特点:她头戴桂冠,拿着一支小喇叭和一本书。桂冠象征荣耀和永生,喇叭象征名誉,书则隐喻丰富的历史。于是,在维米尔完成《绘画艺术》300年后,画中的模特身份终于被确认,她就是历史女神克莱奥。

  作完这幅画后,维米尔虽然一度默默无闻,但19世纪的摄影术使人们重新发现维米尔作品的魅力。《绘画艺术》的声誉与日俱增,到了20世纪,更是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成为维也纳最珍贵的一幅作品,

  不过,声名的远播也招致了《绘画艺术》命运的转折,甚至引发了一场争夺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希特勒对艺术的热爱已走火入魔,此时的维也纳无异于一座等待他大肆掠夺的艺术宝库。希特勒对于艺术的看法十分偏激,他视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为道德的沦丧,但认为维米尔的作品体现了所有绘画的崇高理念,对此,他的副手赫尔曼·戈林也深表赞同。虽然希特勒对《绘画艺术》闻名已久,戈林却打算买下来据为己有。

  戈林的计划注定无法成功。就在戈林打算私自购买并把画作带出维也纳时,维也纳政府向希特勒求援,表示这是重要的艺术瑰宝,一定要留在维也纳,并申请将它收藏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希特勒似乎被说服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1943年,54岁的希特勒宣布了他的计划。在一本名为《人民艺术》的小册子中,希特勒被塑造成日耳曼艺术的拯救者,而《绘画艺术》则刊印在册子的封面。

  在希特勒的设想中,故乡林兹应设立巨大的文化中心,艺廊中会挂满艺术杰作,其中许多是从被占领的国家和家产充公的犹太人家族中掠夺而来。维米尔的《绘画艺术》将会是文化中心的重要展示品,画作所承载的内容——历史、盛名、荣誉、胜利,对希特勒而言别具意义。

  同年,希特勒最心爱的画作面临了新的危机,盟军的轰炸行动重创慕尼黑,战争结束后,慕尼黑有一半成为废墟,8000件艺术作品被移至矿坑,《绘画藝术》就在其中。希特勒死后,他成立巨火画廊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盟军进入矿坑展开归还画作的艰巨任务。《绘画艺术》在1945年11月归还给奥地利,此后‘直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展出。

  对于17世纪的人们而言,《绘画艺术》以沉默的语调述说着历史,而对于现代人,它则是一幅可以自行解读去完成整个故事的“剧照”。它时时刻刻都具有多层次的意义,面对这幅杰作,你看到了历史女神克莱奥,同时也看到一位头戴桂冠的少女;你看到维米尔坐在画前,同时也看到所有正在创作的画家;你将这幅画视为单纯的作品,但你也知道它代表的就是“绘画的艺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