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诗圣杜甫,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定是一个清癯消瘦、双眉紧蹙,但又昂首向天、坚韧不拔的老者。
这种老,和年龄无关,而是像他的诗一样沉郁、厚重与悲怆。所以,后世有人评论,从诗作上来看,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事实上,出身官宦之家的杜甫,不仅有着裘马清狂的青年时代,而且直到34岁,他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啃老族生活。因家中数代都有人在朝中为官,杜甫曾自豪地称自家祖传的职业就是当官。所以他有理由相信,他关于未来的梦想,绝对不只是一个空想。
家境殷实,同时又是家中长子,这使得杜甫不但生活衣食无忧,而且得到了分外的重视和宠爱。母亲去世后,为了给杜甫一个更温暖也更辽阔的成长环境,尚未记事的他被父亲从老家送到洛阳姑母家。
姑母为人贤德,对幼小的杜甫关怀备至,胜过亲生儿子。据说有一回,两个孩子同时患病,姑母为了保住杜甫的性命,忍痛合弃了儿子。
除了无尽的关爱,杜甫的成长环境也不容小觑。当时的洛阳,其繁华、富庶及文明程度,远不是其他地方所能及。可见,杜甫不仅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更是在起跑线前,远远地甩了他人几条街。
同时,杜甫也不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自己。他7岁能作诗,14岁便已扬名文坛,从此,谈笑皆鸿儒,出入無白丁。那些牛气哄哄的文人与权贵,都一大把年龄了,还以与少年杜甫交往为乐、为荣。也正是在这期间,杜甫得到岐王李范的赏识,经常出入李范的府第。杜甫在晚年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遇到了当年著名歌唱家李龟年,感慨万端地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9岁,年华正好的杜甫意气风发地上路了。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出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广交天下诗友,寻求从政的道路,已然成为时尚。有闲又有钱、才气和名气都爆棚的杜甫,自然不甘落伍。
24岁,杜甫暂别山水,回洛阳参加人生第一场科举考试。对志在必得的他来说,这次考试不过是走走过场,只要他肯到考场露个脸,功名利禄便尽收囊中。不料造化弄人,结果未能得偿所愿。虽然会有不快,但对此时的杜甫来说,总有一天,未来会以他想要的模样,跪求他原谅之前的戏谑。
很快,杜甫便再次投身于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漫游中,他遇见了自己毕生的偶像李白。诗圣与诗仙,圆满完成了世间的邂逅。他们结伴而行,以清风为笔,以落日为墨,以诗歌为酒,纵情泼洒着文艺青年的冲天情怀。
30岁,在家人细致入微的安排下,杜甫娶了妻。婚后的杜甫,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玩性不减,死性不改。在他看来,说走就走,才是人生最灿烂的自由。很快,杜甫又带着他那颗活蹦乱跳的少年心,开始了第三次漫游。
34岁,迟迟不曾断奶的杜甫,遭遇了人生重创——父亲去世。做了三十多年的资深啃老族,杜甫只学会了花钱,从不懂得如何挣钱。没了父亲,对杜甫而言,不仅失去了一位至亲,更意味着失去了一种生活方式。从此,杜甫不仅没了闲钱去游山玩水,连生存都变得举步维艰。
35岁,从云端直直跌落的杜甫,很荣幸地参加了一次特殊考试。这次考试,是当朝天子专为征集天下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举行的。以杜甫的才能,得到天子的青睐,捞得一官半职不是难事。然而,作为考试总指挥的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员,也担心贤才入选不利于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考试之路被权倾朝野的宰相堵死,走投无路的杜甫开始到处结交权贵,向贵人投赠,向皇帝献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这些投赠诗一般都是这样的格局:颂扬对方的功德,讲自己经国济世的抱负与才能、目前的困境,或明或暗地呼唤对方给予提携。
杜甫一边在官场上乞讨着,一边又在生活中乞讨着。他有个族孙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浑;到园中砍菜,又乱砍一气。杜甫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尊严零落一地,却不能做到硬气地离开。
挣扎了近十年,杜甫终于得到一个看守库房的职位。官位卑贱,薪水也微薄,养活一家人仍是问题。更悲摧的是,谋得小官一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十年的辛苦努力,再次化为泡影。
随后,杜甫先是身陷囹圄,逃出后为官又被贬。再次失去经济来源的杜甫,又一次过上了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的生活。59岁那年,杜甫乘船逃难到湖南耒阳,恰遇暴雨泛滥,江水暴涨,他被困在船上,连续十多天没能吃上饭。耒阳县令得知消息后,亲自撑船把杜甫接到了县衙,并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酒水饭菜。由于暴食暴饮,当天夜晚,杜甫撑死在自家的破船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杜甫,就这样凄惨离世(一说是,杜甫因糖尿病而死)。
从啃老族到乞讨族,因为那些饱含血泪、忧国忧民的诗作,杜甫总算对得起,也配得上自己所受过的苦难。
编辑/从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