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三成就了李清照?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3300
陶士云

  建炎三年(1129年),48岁的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府,只身前往建康觐见宋高宗。在池州临行之时,面对经营多年的金石书画,赵明诚不仅没有显露出一丝的担忧,却“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反倒显得格外的兴奋;面对20多年的发妻,不仅没有显露一丝未能同往的遗憾,却“葛衣岸巾”,反倒显得格外的潇洒快意。最后,李清照因担心发生不测而提出疑问,赵明诚竟然“戟手遥应”,极不耐烦地用手指着怒骂,然后策马而去。多年以后,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李清照仍“余意甚恶”,无法释怀。

  彼情彼景,绝非“吵架”二字可以形容,于风雨飘摇之世兵马慌乱之时,一切不测都可能发生。于此可以看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二人的感情,早已今非昔比,他们不再那么“卿卿我我”,不再那么“志同道合”。

  志不同道相异,夫妇二人的感情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在赵明诚再次出仕之后,李清照因为种种“原因”而长期独守空闺,甚至长达五年之久,即便是丈夫为太夫人奔丧,李清照也未能同往。夫妻二人的情感隔阂关系破裂,已甚于池州之别。

  当然,夫妻情感的危机,缘自主客观诸多因素:有夫妻志向情趣变化的诱因、有李清照对丈夫鄙俗懦弱(热衷名利;身为建康知府,因部属变乱竟只身弃城而逃)的不屑、有丈夫对李清照婚后未育的幽怨不满,但对李清照而言,有一点,是对二人婚姻致命性的打击。

  宣和二年(1120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府。次年,夫妻异地多年的李清照风尘仆仆地前去与丈夫团聚。然而,“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这首作于途中的《蝶恋花》不仅毫无喜悦之情,反而愁云惨淡悲苦重重,让人匪夷所思。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记录了丈夫临终之前“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其中“分香卖履”,虽然表明赵明诚无意于身后之事,却也从另一方面說明他可以有这个安排,即蓄养了侍妾—李清照遭遇了“小三”。此外,在类似《多丽?咏白菊》之中,更是不乏“婕妤之叹”。

  在屏居青州期间,赵明诚对李清照尚且能相敬如初,二人情深意笃朝夕相对,他们节衣缩食购买金石书画,从实际情况而言,赵明诚不至于“心有旁骛”。在赵明诚第二次出仕之后,赵明诚只身长期宦游在外,前后近五年之久。个中原委,后人不得而知。古人重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面对自己的无嗣,赵明诚岂能不蠢蠢欲动。上层社会蓄养小妾,在古代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事,在北宋更是蔚然成风,大学士苏轼苦口婆心地劝别人不要纳妾,自己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蓄养小妾,虽然不能盖棺定论,但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自己的被冷落,李清照并没像其他“怨妇”那样逆来顺受,在寂寞中打发无聊的时间,因为她是争强好胜的才女,是多愁善感的词人,于是,李清照将这些怨恨与不满一发倾泻在了她的闺怨词中,于是,她成了婉约派的一代词宗。

  “国家不幸诗家幸”,对于李清照而言,何止是家国的不幸,她的后半生都与流离凄苦、孤独哀愁相伴,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才让她这位不世出的才女在历史的天空中显得更加耀眼,更加夺目。

  某种意义上说,“小三”成就了李清照。

  编 辑/惜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