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3316
张港

  廉颇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

  大将军廉颇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可谓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在秦军重兵围困赵国城池的时候,赵王问该城“可救不”?廉颇说:“道远险狭,难救。”赵奢却将“道远险狭”看作胜利的条件,结果“大破秦军”,打了胜仗。在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与赵奢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啊!

  司马迁既然专门为廉颇作传,就不可能掩其战绩而不书。然而,记廉颇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国“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的。司马迁说的话很实在。结果?战斗开始后,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的坚壁不出,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英明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长平之战,双方前后参战总人数当以百万计,旷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谁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予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惜,由于廉颇初战失利,既而又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第一,调白起担任主帅;第二,秦王亲自到前线督战;第三,“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至此,赵国败局已定,无力回天。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赵王的怨怒是有根据的,被撤主要是廉颇本人战绩不佳,秦国的反间计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本原因还是廉颇违背了赵国的作战意图,导致作战失利。

  长平之战,伤了赵国的筋骨,后人皆大骂赵括,其实,败势先已由廉颇铸成,纵是孙子、吴起他们来了也无可奈何。由此看来,廉颇只能欺负小国,在对强秦的作战中就不行了:第一次是害怕,连出兵都不敢;第二次是失败,并无英雄的样子。虽然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廉颇名气大,是因为他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由于负过荆请过罪,仿佛廉颇是个襟怀坦荡、勇于改过的君子。可是,他这个人有了错误就改,改了却再犯。长平战后,赵王曾再次起用廉颇,“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但廉颇却和同事闹矛盾。赵悼襄王即位后,因乐乘伐燕有功,“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因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把人家乐乘撵跑了还不算,竟然弃强秦压城的国家于不顾,为了个人怨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气,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可能是魏国也看明白了廉颇这个人,不但没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后来他又跳槽到了楚国,也没得到重用。这时,他说出了“我思用赵人”,可惜,为时已晚。最后,廉颇老先生一个人默默無闻地客死在异国他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蔺相如四个人,以攻战取胜论,赵奢、李牧、蔺相如三人皆在廉颇之上,司马迁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因他功勋最著,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之简约。

  作为艺术形象的廉颇,可以保留其光辉,但是对于历史的廉颇,必须要实话实说。

  编 辑/汪微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