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悼王丹一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4730
陈书明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央党校原政策研究室副局级离休干部,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19日凌晨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噩耗传来,常州人民深感悲痛。作为家乡的一名史志工作者,笔者特将王丹一亲友们的回忆整理成文,以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的悼念之情。

  一

  王丹一,原名王珠凤,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1919年出生。她从小学时就受到反封建和爱国思潮的熏陶,12岁走出家乡随父亲北上太原,开始了追求真理、拯救中华的革命生涯。1932年9月,王丹一考入山西省立太原女子中学初中,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红色妇联的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9月考入北平私立志成女子中学高中,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7月转入湖北省立女子二中,并参加平津流亡同学会的抗日活动。1937年11月,她放弃去北平读大学的机会,诀别环境优渥的家庭,和表妹于今(原共青团中央常务书记胡克实夫人)奔向延安。她参加了西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办游击战训练班学习,随后转入中共中央青委在陕西泾阳县举办的安吴堡青训班学习。1938年4月,进延安陕北公学总校二期14队学习,并由张煜、牟翼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参加创建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先后任37队政治干事和班长。1938年12月入陕北公学干部队学习,在宣传群众活动中表现出色,多次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1939年5月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四支部学习,任文娱委员。1941年4月在中央研究院宣传研究室学习。1942年1月在中央宣传部宣教工作调研组工作。这时,王丹一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已生活了四个年头。她扛过枪,演过戏,下过乡,还学会了骑马,希望有朝一日,能上前方杀敌。她服从党的工作需要,1943年2月在中央研究院及中央宣传部参加整风。1943年10月至1944年8月,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审干并参加大生产运动。

  1944年7月,王丹一与时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的艾思奇交往两年后结婚。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1910年3月生,曾两度赴日本留学。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调延安工作,成为毛泽东的哲学顾问,并担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等职。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毛泽东誉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抗战前后,艾思奇的著作《大众哲学》曾一连发行32版,很多青年都是读过《大众哲学》,下决心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所以《大众哲学》曾被评价为“一卷书雄百万兵”(台湾马璧教授语)。王丹一视艾思奇为革命理论学习上的良师,在艾思奇的帮助下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婚后,艾思奇一直致力于哲学研究,无暇顾及家庭生活,王丹一理解他工作的艰辛,大量家务事都落在自己身上。他们相濡以沬,患难与共,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婚姻。

  1944年8月,王丹一调中央党校三部文艺室工作。1945年10月在解放日报社工作。1947年8月参加中央土改试点工作团北庄工作组工作。1948年10月在正定县华北大学一部任主任秘书兼党总支委员。1948年12月到马列学院一部学习后在图书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王丹一先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指导处、党员管理处、基层处任组织员、巡视员,工作十分繁忙,何况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逐渐疾病缠身。1953年,她因手术事故致神经受到伤害,以致生活不能自理,半年多不能起床。在医院病床前挂着严禁会客的牌子,只有艾思奇每周看望一次。他写了曹操的《神龟寿》条幅和毛泽东给王观澜关于养病的信,鼓励王丹一与疾病作斗争。在党组织的关怀和亲情的支撑下,王丹一奇迹般地得到了康复,但留下了面部三叉神经经常疼痛的后遗症。为了照顾王丹一的身体,1963年9月她调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工作,任党支部委员。

  二

  1966年3月22日,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艾思奇因长年忙碌,积劳成疾,加上当时极左的政治环境,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56岁,留下年迈多病的老母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女,王丹一又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邓颖超大姐闻讯写了慰问信,帅孟奇大姐特地从北京城里来西郊看望她,康克清大姐和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玉章老人等也都打来电话,情深意切地鼓励她要坚强起来。王丹一的良师益友李培之大姐更是关怀备至,陪她散步,详细叙述了1946年4月8日丈夫王若飞烈士遇难时,自己是如何度过那些痛苦的日日夜夜的经历,耐心开导她。中央党校校长林枫夫人郭明秋时任党校政策研究室主任,她语重心长地对王丹一说:“你是艾思奇的历史见证人,你对他的思想和字迹都比较熟悉,你应该把他留下的许多手稿整理出来。三个孩子还小,你应该把他们抚养成人。所以你应该好好生活下去,继承艾思奇同志的遗志,为党多做工作。”受邓颖超、李培之和郭明秋等人嘱托,王丹一化悲痛为力量,开始收集整理艾思奇的遗留文稿。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丹一受到冲击,她托张雷平将军把艾思奇重要文稿送至东风基地(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保护起来。1969年底,王丹一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劳动,至1973年因病回京。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后,王丹一主动向时任常务副校长的胡耀邦请求参与有关党史资料特别是艾思奇哲学著作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胡耀邦说,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党的工作。在胡耀邦的支持下,王丹一正式开展艾思奇文稿整理工作,主持编纂《艾思奇文集》两卷本。

  至1981年7月,王丹一与卢国英教授等人编纂的《艾思奇文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50.5万字。书中选录了艾思奇在全国解放前所写的部分文章,分为上海和延安两个时期,从1933年6月到1948年7月,共50篇。周扬作序。全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当时传播马列主义哲学,批驳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的成果,《大众哲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83年8月《艾思奇文集》第二卷出版,63.8万字。书中选录了1949年至1965年艾思奇撰写的文章,计36篇,后附艾思奇年谱。收入本卷的有《评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若干非历史观点》、《毛泽东同志发展了真理论》、《从〈矛盾论〉看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是其代表作。

  三

  1982年11月,王丹一离职休养。此后她继续组织开展艾思奇学术思想的研究。她始终坚持对艾思奇既不溢美也不诿过的原则,把研究、参与收集、整理并出版艾思奇的遗著,看成是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把宣传展览艾思奇作为自己余生的事业,呕心沥血。她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抱病坚持工作,参与整理和编辑出版了《艾思奇全书》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

  至2006年10月,《艾思奇全书》第一至八卷由“艾思奇全书编委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基本上收录艾思奇一生的著述,其中既有大部分公开发表、出版过的著作、文章、译文、专论以及短论、杂文、文艺作品,包括影响很大的通俗哲学读物《大众哲学》和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发表、出版过的讲义、讲解、辅导报告、讲学提纲和文稿,总字数达560万字,有近200万字是未公开发表过的著述,从中可以看到艾思奇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事业、教育事业的,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艾思奇形象。2008年3月,《艾思奇全书》在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获图书奖。

  2010年3月,在艾思奇诞辰100周年之际,王丹一主编的《艾思奇图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其青年时期、上海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逝世后顺序编排,收录图片300余幅,配以介绍历史背景的链接文字和图片说明,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王丹一应邀出席了由中央党校与中央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联合在京召开的“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王丹一参与编辑出版了《缅怀与探索:纪念艾思奇文选(1981—2008)》(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出版)、《大众哲学家——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论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等多种书籍。

  王丹一与亲属商定,将艾思奇幼年时在云南腾冲居住过的李氏故居捐献给国家,筹备建立了艾思奇纪念馆。现纪念馆中展出的艾思奇的生平照片、手稿著作和部分遗物,其中多数系王丹一无偿捐赠。她还将艾思奇生前残存的藏书与手稿844种计2008册,捐赠给了云南省图书馆。

  王丹一五十年如一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普及和史学研究方面潜心耕耘,从无懈怠。无论什么样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迁,都丝毫没有动摇她坚定的信念,没有动摇她对信仰和爱情的矢志不渝。

  王丹一身患肾结核、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曾经两次患脑血栓,三次心力衰竭。在疾病面前,她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疗,坚持体育锻炼和穴位按摩健身等,不仅晚年个人生活得健康、充实,而且,老有所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民族,令人敬仰。她多次对来访的亲友、晚辈说:“我的养生法是带病延年呀。”

  王丹一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一生,她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顾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