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杨绛与一位客家学者的友谊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4710
赖晨

  

  黄伟经,1932年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记者,花城出版社《随笔》杂志主编、编审,著名学者、作家,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小说、诗歌的著名中译者。他在广州《随笔》杂志社任编辑时认识了杨绛,后来和她建立了亲切的友谊。

  初次相识

  上世纪80年代初,黄伟经当时是广州《随笔》杂志的编辑,他每年都要到北京为杂志组稿,有时候一年还要去两三次,一般住在人民日报社的招待所。

  1984年5月初,52岁的黄伟经再次来到北京组稿。他来到人民日报文艺部办公室,和袁鹰(田中洛)、姜德明等人打听杨绛、钱钟书家的地址,表示要向他们约稿。袁、姜表示支持,把杨绛夫妇在三里河寓所的门号和电话号码告诉了他。不过,他们郑重其事地提醒他,杨绛夫妇一般不见来客,尤其不愿意见记者编辑,就是他们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都不容易得到他们的接见,很难得到他们的稿件,何况他是从广东来的一个地方刊物的编辑。但他们最后还是鼓励他去试一试。

  黄伟经认为约稿是编辑的责任,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杨绛夫妇,一来表示诚意;二来万一对方在电话里一口拒绝了,就不好意思去打扰他们了。

  那天是个星期日,早上9点多,黄伟经打的来到杨绛夫妇的宅门前。他轻轻地按下了门铃,开门的是钱钟书,隔着铁栅栏门问他找谁,当他得知对方是从广州来的编辑之后,客气地让黄伟经进入家门。

  黄伟经踏入屋内,从过道走进一个约30平方米的厅堂,即是后来杨绛回忆录《我们仨》写的“起居室或工作室”。她和钱钟书就于此看书、写作、闲谈和待客。厅里的水泥地板未装修,非常整洁、朴素、雅致。除了一大一小两张写字台,几个书橱的字典书籍和墙上两帧条幅之外,还有两个单人沙发和夹在中间的小茶几,再无其他陈设。杨绛见有客人来,便请他在左边沙发落座,钱钟书也随之在右边沙发坐下。杨绛给他端来一杯茶,置于茶几,她自己就坐在钱钟书旁边的木椅上。

  黄伟经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就向他们开门见山约稿。杨绛表示要看看《随笔》杂志之后,再决定能不能投稿,并问他有哪些作家、作者为《随笔》投过稿。黄伟经介绍有廖沫沙、李健吾、黄药眠、曹靖华、端木蕻良、钟敬文、叶君健、林林、荒芜、严秀、唐弢、杨沫、魏荒弩等人。杨绛突然来了兴趣,表示该刊品味不错,名家如林,并问他是不是南方人。黄伟经说:“我是客家人,家乡在广东梅县。”杨绛问他是不是黄遵宪的本家,因为他们都是嘉应州人。黄伟经说自己家在梅县山区,而黄遵宪的故居在梅州城郊,两家相距一百多华里的路程。杨绛说:“我认识一些客家朋友,他们都很热情好客。”杨绛夫妇的随和热情和平易近人,让拘谨的黄伟经放松了很多。

  交谈约两个小时,黄伟经起身告辞。杨绛开门送他离开,下楼前,黄伟经向她鞠躬告别,并委婉地表示过几个月还会来北京组稿,到时候再来看望二老,不知他们欢迎否。杨绛要他来之前先打个电话约好时间。显然,杨绛表示欢迎他再次来访,黄伟经心里十分高兴。

  一星期后,黄伟经回到广州。他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将已出版的《随笔》1984年第一、二期和1983年全年6期共8册包好,航寄给杨绛夫妇。

  再次拜访

  过了三个多月,1984年8月31日下午3点半,黄伟经依电话约定,准时又来到钱、杨住家。

  这次开门的是杨绛,她轻声细语地说:“你可真守时!”钱钟书起身招呼,大声说:“远客!”招呼他在沙发上坐下。杨绛像上次那样,给他端来一杯茶,并说:“北京天气干燥,先喝喝水。”黄伟经高兴地表示自己很荣幸能再次来拜访二老。杨绛接话,叫他别说“拜访”,已经见过面,就已经算朋友了。黄伟经谦虚地说,《随笔》是小刊物,无法和北京上海的大刊物比,所以无法拿到老作家的好稿子。杨绛则说别妄自菲薄,大刊物牌子大、名气大,但不见得一定有好东西。她看过《随笔》,很多文章都很有味道,值得一读,并表示可以为《随笔》提供两份稿子。说完,她面带微笑,从木椅上站起来,从小写字台的抽屉里拿出她还未发表的《老王》《林奶奶》两篇稿子,然后坐下,将两篇稿子给了黄伟经。

  黄伟经心满意足地把稿子小心地放入随身的小提包里。还有什么比约到好稿子更让编辑高兴的呢!离开杨绛家后,他开心得就连空气都觉得特别清新,人行道边上的景观树也绿油油的。回人民日报招待所的路上,黄伟经一直十分兴奋,认为自己能再次得到杨绛夫妇的接见,真是上天的关照。他没想到举世闻名的大鸿儒夫妇,原来是这样的随和、谦虚、坦荡、真诚;他一个普通的编辑,竟然能得到他们的信任;《随笔》这本地方杂志竟然得到了他们的好评。

  从此,杨绛夫妇对《随笔》的支持,对黄伟经本人的帮助、鼓励和关爱,一直持续到他从《随笔》退休,历时七年之久。

  支持退休

  1991年秋,一天上午,黄伟经按约定的时间,又来到钱、杨二老家里。交谈中,黄伟经说到自己退休的事。他说,明年自己满60岁了,打算从编辑岗位退下来。这几天,他已见过好几位老作家和同辈作家,跟他们谈起此事,他们都希望自己别那么快退,继续干。但是,他还是想,到时就退吧。

  讲到这儿,杨绛说:“很对,伟经!你明年就退下来,多一天也不要干了!你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人做嫁衣。你自己并不是不能写作。当编辑,就好比树叶!一到气候变化,大风一吹,许多树叶就簌簌往下掉。你自己怎么不做一棵树呢?”她又摊开双手说:“你有两只干净手,尽可以做你本人乐于做的事。”杨绛接着说:“你退下来,有个自由自在身,你自己写点、译点东西,更好。”

  真是大智诲人,润物无声!二老推心置腹的话,令黄伟经感激不尽,铭记于心。他办退的决定,更加坚定了。于是,此次从京返穗以后,很快就写出《告别〈随笔〉》初稿。黄伟经随后就将600余字稿《告别〈随笔〉》,航空邮寄钱、杨二老,请他们看一看。二老看后,改了稿中一个字和一句话。

  接着,黄伟经就将自己这篇“告别词”《来者大可为——告别〈随笔〉》,刊登在他退休前最后一期签发的《随笔》1992年第六期。当读者读到它时,他已如释重负,实现了退休的心愿。■

  (责任编辑:顾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