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麟童(1912—1952),出生于苏北滨江口岸码头工人兼武术之家。幼年随父练习拳棒武术,11岁进广州童子团(马戏团)学杂技,15岁因父思子,将他带回上海,进淮剧武家班攻文武老生,25岁名扬上海。1946年,他创建民间职业剧团——麟童剧团,1949年定名为麟童淮剧团,1952年升格为上海淮剧团。他演唱气质豪放,胸腔共鸣饱满,唱腔的句尾常常以下滑音处理,自创了风格独特的淮剧“马派自由调”,成为淮剧主要流派唱腔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淮剧泰斗。
马麟童初学淮剧老生,后因嗓音沙哑,改攻武生。武生角色常有大量的做工和武打,给嗓音沙哑的马麟童演唱大段唱腔增添了难度。他经过长期的琢磨实践,设计了一种符合自己的唱法,后来这种唱腔被定名为马派自由调。作为文武老生,开蒙戏是《南天六门》与《扫雪打碗》等剧。他除了经常参加连台本戏的演出之外,擅演的剧目还有“四斩”与“三杀”,“四斩”为《斩黄袍》(赵匡胤误斩郑子明)、《斩雪棚》(双槐树)、《斩李广》(双尽忠)与《辕门斩子》(白虎堂);“三杀”即《韩琪杀庙》(秦香莲)、《马义杀家》(九更天)与《吴汉杀妻》(吴汉三杀)。
他嗓子低音宽亮,表演有爽朗豪放之气,在舞蹈身段方面,又将武林拳术糅于戏曲武打之中,给人以新颖之感。1937年,25岁的马麟童淮剧表演扬名沪上,这一年,他乘势组建了淮剧早期至兴盛时期的沪上戏班——马家班,并自任班主,名号扶风堂。马麟童的马家班阵容强大,马艳琴、马九童、陈为翰、刘鸿奎、颜玉卿、李玉花等长期演出于沪西大舞台,深受欢迎。
据《上海文化史志通讯》介绍,马麟童平时为人耿直豪爽,不畏强暴,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为反抗前台老板与地痞流氓的剥削和欺侮,曾在邑庙(老城隍庙)与同辈艺人结拜25弟兄,展开罢演的抗暴活动,当时虽未取胜,但对一些恶势力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打击,为废除老板包银剥削、建立前台后台按成分摊的拆账制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京剧红极一时。麒麟童周信芳比马麟童大17岁,虽然两人都是以唱做见长的老生戏为主,但马麟童却被京剧麒派艺术深深吸引了,他深感要在高手如林的上海戏曲界站稳脚跟,就必须研究海派京剧,尤其是学习麒派艺术以增添新鲜血液。马麟童每逢自己停演,他就花钱买票观看麒麟童演出京剧,他从麒派剧目《徽钦二帝》、《明末遗恨》、《四进士》中深受启发,国仇家恨的激情一齐涌上心头,他曾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我辈炎黄子孙怎能忍辱偷生。我们艺人虽不上前线拿枪杀敌,但也要像周信芳先生那样用艺术唤醒民众,奋起反抗,狠狠打击日寇、汉奸。
马麟童在沪西大舞台等戏院上演自编自演的新戏宣传抗日,受到广大工人观众的高度赞扬,但也因此触怒了日寇汉奸。1941年夏,汪伪大特务吴四宝指使手下诬陷马麟童私藏枪支,是新四军派遣的秘密抗日分子,将他抓进特工总部76号魔窟,动用各种酷刑,毒打逼供半个多月。后因吴四宝眼看查无实据,从前台老板身上敲诈了一笔钱了事,马麟童得以死里逃生。
他做事认真,对人对己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化妆到表演,方方面面都很考究。扮小生角色,他连颈项都搽满白彩,觉得“扮戏不像,不如不唱”、“上台唱戏,要对得起观众”。曾有某演员,在头本《十把穿金扇》中扮演柳浪一角,以为是次要人物,就马马虎虎地脸上不上底彩,仅在眉正中揉一条“红蜡烛”,涂些黑眉与眼窝,穿好戏服正在候场时,马麟童看见了就很生气,连忙除掉了这个演员的头盔与网巾,喝令他弟弟马九童赶快扮此角顶上。事后马麟童对这位演员说:“你过去帮我练功教我戏,我永远记住你的恩情,但现在你草率了事地对待演出,唯我不能允许。”马麟童的演唱乡土韵味浓厚,他讲究念白,吐字清晰,喷口浑厚有力,节奏亦明朗快捷,每以一阙连环叠句推向高潮,全场观众便不禁热烈鼓掌。马派自由调由此成为淮剧主要流派唱腔之首,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他对演戏的要求极为严苛,同时他也非常乐于助人。1945年他与何叫天、筱文艳等组成联谊公司(同心公司),并支持骆红彦筹办江淮戏联谊会,以维护同仁利益。他与公交、纺织等工人广交朋友,也经常得到电车公司用车厢为其搬运衣箱道具等帮助,这在当时淮剧界传为佳话。他的邻居小娣曾听自己的奶奶说:“你还小时,我们家境贫寒,你的爷爷和舅爹爹病故后,买不起棺材,就是马先生出资帮助了我们,料理了丧事。”小娣在《淮剧泰斗马麟童》一文中回忆道:“我们居住的这条弄堂里,凡是穷苦人有了困难都去找马麟童先生请求帮助,我也经常看到从苏北乡下来的穷人及同行,找到马家门上来,马先生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资助他们还乡的盘缠路费……树立了他扶贫济困的侠义形象。”
1946年,马麟童创建民间职业剧团——麟童剧团,先后加入剧团的主要演员杨占魁、蒯云霞、徐桂芳、周筱芳、华美琴、王九林、李神童、臧道纯、筱惠春、马秀英等,在马麟童领衔下,于沪西大舞台演出长达5年之久,《黄天霸》、《岳飞》、《斩经堂》、《飞龙传》、《七世姻缘》、《杨家将》、《封神榜》等剧目长演不衰。
他曾热情扶持杜麟童、周筱芳、武筱凤、杨桂芳、李神童等青年演员,并甘当配角。李神童曾回忆说:“1946年我18岁时,与马先生在民乐大戏院同台演出传统剧《九件衣》,他演扬子县令,我演钱生一角。他见我年轻,对淮剧‘唱念做打又有一定技巧,认为艺术上有发展前途,邀我参加由他新组建和领衔演出的麟童剧团,担任挑大梁的文武小生。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觉得自己虽然演戏较早,16岁开始就在戏班里演主要角色,那都是些规模较小的戏班子,仅演于旧时浦东的杨家渡、东昌路、十八间与三井等小戏院,真可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如今让我加入在观众中享有崇高声望的麟童剧团而又担负主角,真是我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事啊,所以当时人们就谈论:‘马麟童捧青年真是一只鼎。”
民国后期,马麟童冒险投身由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海戏剧界,开展反对艺员与娼妓一起登记等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马麟童和筱文艳等著名演员组团前往杨树浦一家大型纱厂(后为上海十五棉纺厂)慰问演出,遭到该厂黄色工会勾结当地流氓头子的破坏,在厂门口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持械格斗,结果闹事者逍遥法外,受伤的马麟童和筱文艳却被榆林警察分局关押,后经地下党组织和江淮戏联谊会设法营救,他们才转危为安重返舞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