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象鼻山抒怀

时间:2011/4/3 作者: 安新洲子 热度: 82367

 

       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只要知道桂林的人都知道它。传说桂林的这个象鼻山原来是玉皇大帝的一头神象,它趁着玉皇大帝外出巡游的时候私自下凡来到了桂林。来到桂林的这头大象觉得这个地方山青水秀,洞奇石头美,山川河流田野,哪一个地方都美不胜收,于是就畅快地在奇山秀水之间游玩了起来,玩着玩着,大象发现桂林人民很穷,为何呢?因为这儿的土地漏肥漏水,易涝易旱。而那时正值大旱之年,于是大象就热心地帮助老百姓抗旱,随着它一摆一甩地吐吸着,漓江的水就进了稻田。大象巨大的吐吸声惊动了天庭,玉皇大帝忙叫千里眼往下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神象偷偷地下凡帮助桂林人民呢!玉皇大帝心想,你既然那样热心地帮助人民,那我就成全你,让你留下来,并让你有更大的神力。于是玉皇大帝随手就把一个宝瓶扔在了大象的背上。宝瓶看似虽小,可里面却大有乾坤,它每装满一次水就能浇上万亩良田。这样大象就能用它那巨大的鼻子把水吸进宝瓶再带到需要水的田地里去了。这不,大象现在还在往瓶里装水呢!于是乎,这头善良的大象就永远地留在了桂林,使桂林成为了广西最早开发的地区,人民因此富裕了起来。韩俞有诗云:“苍苍生八桂,兹地在相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 。”这首诗就是这一歌舞升平的最好写照了。

      传说归传说,那只是人们美好的一种愿望。象鼻山的神姿却是倾倒了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游人:唐代的元晦把它赞为仪山,也就是桂林山的标准。宋代蓟北外士流连忘返却又悲叹岁月如逝水,他望着水月洞一唱三叹起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大有孔夫子临水而发人生之慨叹:“逝者如斯呼,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啊,南宋张状元张孝祥先生携张维等人游历象山水月洞,徜徉于山水之间,时值五月,“水潦方涨,朝日在牖,下凌倒景,凉风四集”。张状元此时在想着什么呢?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吗?半壁江山已沦敌手,自己却无所作为地在青山绿水中消磨时光,自己一腔热血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希望国家如朝阳之有喷薄而升之机吗?他说:“非独以承晨曦之光,惟仲钦之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也。”借恭维张维以朝阳命名水月洞,他是另有不得志的苦衷借机而发?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张状元临开桂林时又泼墨自抒情怀:“饥肠得酒作雷鸣,痛饮狂歌不自程。坐上波澜生健笔,归来钟鼓动严城。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婴!”

     伏枥壮心,只想请长婴而为国家收复失地血溅沙场。豪言壮语,今犹刻在水月洞之旁。可见张孝祥以朝阳命名水月洞是有他一番苦心的。只是他的一番苦心自知而他人不知,于是遭到了七年后到桂林为官的范成大的痛贬:“近岁或以一时燕私,更其号为朝阳,邦人弗从”,于是老范又把名字改了回来,并刻字为铭,称:“百世之后尚无改也!”也就是告诫后世好事之人,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情感发泄而不顾名实之不符,乱改乱道。范成大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无私,饱含深情地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写道:“水月洞剜山之麓,梁空踞江,春水时至,湍流贯之。石门正圆,如满月涌,光景穿瑛,望之皎然,名宾其实旧矣……”也是,那么恰到好处的名字,你老张发什么酒疯呀,要打仗你自去请长婴就是了,乱改一通地名干什么?如果每个地方官都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乱改一通地名,那还成何体统?可见范成大对桂林,对象山水月的洞爱护和用情之深。名人配名山,象鼻山在宋代文人心目中是神圣的,杜思恭把他心目中最景仰的一代宗师陆游的诗也刻在了象鼻山水月洞的石壁上。他写道:“放翁先生文章翰墨凌跨前辈,为一世标准,顾余方仆仆羁旅中得此奇玩,安知不为幽灵之所觊觎耶?用是不敢秘,命工刻于崖石,与世人共之。”旅途中得到一些宝贝,怕被人偷了,赶紧把它刻在石壁上,已成为共同的财富了,看你怎么偷?桂林石山那么多,为何独独选中象山呢?可见象山在桂林群山之中有其独一无二,高标出众的地位,是桂林山水的代表了。也就是说,以象鼻山为桂林城的标志,在古人早有此意了。

       从滨江路之西门步入象鼻山公园,拾级而下,时值金秋十月桂子飘香之际,浓郁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放眼望去,隔水之滨,象鼻山翼然在目,巨大的身姿似正静静地吸水呢!水月洞姣然浮在水上,好一幅水上明月浮的图景,你不得不佩服古人准确的把握和精到的描写了,正所谓:“象鼻分明饮玉河,秋风一吸水应波。”移步向北沿水而行,漓江水清洌甘甜地欢涌而下,水草在河里柔柔地飘荡,河岸上翠竹如荫,紫荆花姹紫嫣红,如心的树叶在随风摇晃。走过两边护栏都是大象雕塑的石拱桥,桥北面有一个水坝,水坝拦住的清水哗啦啦地从水坝顶上流淌着。上了爱情岛,这岛上绿荫覆盖,一对镂空雕男女石像正热吻着,诉说着爱情岛的故事。上了岛,向南望去,水面空阔,象鼻山有迎面而来之势。再往远处望去,是如虹的漓江大桥,桥的那一面是穿山,塔山。穿山如海龟爬行,塔山突兀高耸。塔山上那座明朝的砖塔矗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给人以辽远空阔之感。收回目光向东望去,隔岸是摇曳的凤尾竹,江水清且涟漪,近处有裸露的河滩。靠近爱情岛的河水里几头石雕大象各呈姿态正嬉戏着,引逗着游人纷纷下水围着石象尽情地玩耍着清清的漓江水。沿岛向北走,远处的解放桥高跨两岸,东边是普陀山,西边是伏波山,江面宽阔,江水舒缓,游船如织来往穿梭。拐向西走,岛上有一个巨大的棋盘,棋盘上巨大的石棋子似仙人下棋留下的残局,再向西南望去,一对相拥的石雕赫然在目,使整个岛洋溢着恋爱的情氛。再往西走,是一个简易的石桥,石墩下水草飘摇,几条小鱼在水草中探头探脑。再往前走,上得岸来,又是线条流畅的男女拥抱石雕,再往前走,一个小平台,平台上一个石雕的母亲怀抱着婴儿,母亲一脸的幸福像,眉目觜角洋溢着甜蜜和美满,令人羡慕和神往。再过水泥桥,又是一个岛。桂林人说这三个岛是桂林的爱情三心岛,象征着爱情要有爱心,真心和诚心。岛的东北角草坪上是一对巨大的石雕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再向西北过石拱桥就到了象山公园的北门出口了。不出门折回向南走,是一条曲径通幽的竹林小径,右边是拨节高挑的竹子,左边是清澈的漓江水分流过来的小河叉,一股水流从右边的堤岸中间喷涌而下,那是杉湖之水泄入漓江的泄水口。泄水口处有几个老人正垂钓着,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好不令人羡慕。又折回象鼻山的西边入口处了,象鼻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泛起一漾一漾的涟漪,披着一身的青绿,背负着宝瓶的大象使人忍不住要靠近它,探索它。于是我们跨过哗啦啦奔腾着的桃花江向象鼻山走去。

      过了桃花江,上了堤岸,豁然地,眼前展现着花团锦簇大花园。移步向东,银杏树摇曳婆娑。靠近石山,石山脚下藤萝丛生,它们攀附着大树和岩石。一股酒香扑面而来,引诱着人们忘记了登山的石经就在眼前而顺着酒香而去。一个赭红色的酒缸口,对,那浓醇的酒香就是从它那儿散发出来的,旁边一块石头上还刻有字。哦,原来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米香型白酒的窖藏之处。酒香熏得游人醉,直把象山当瑶池了。再一转眼,一角飞檐,一堵红墙映入眼帘,那是云峰禅寺。据史料记载,这可是太平天国攻打桂林城的攻城指挥部。收住正要往门里跨的脚步,还是上山吧,这样枝枝叶叶地走下去,如何走得完。这象鼻山上的古迹甚多,慢慢来吧。

     沿石级登山,抬眼望上去,山势陡峭险峻。一条石级跌宕着扶摇直上,上有一红门。石级斑驳,一看就有年头了。扶着石栏杆而上几十级,往下看,藤蔓攀岩;往山边沿石壁向上眺望,岩石层层叠叠,参差跌压如檐如椽,青苔藤艾之间一串串水珠直落入领颈,冒汗的身子不由得打了一个激凌。再上几级,石壁一坦平,上有大字横在眼前:“西南保障”。这肯定是抗日战争年代留下来的,据记载。这象鼻山是1944年桂林会战时的主要阵地之一,这儿是迫击炮阵地。迫击炮阵地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呢?上得山来,山上是深深的石经。石径蜿蜒曲折的,在石径里是看不到外面的,恐怕当年的迫击炮就架设在这宽宽的石径里?借山势以增加高度而了府视伏波山到穿山这几公里的江面。我不懂炮兵,也无从知晓。还是沿石径往北走吧。往前走了几十米,一座砖塔耸立在坡上。这就是玉皇大帝赐予大象装水的宝瓶吧?它叫普贤塔,是明朝修建的,因为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所以叫普贤塔。登上石坡,塔身下面为八角基座,上为宝瓶状。塔的北边嵌着一块青石,石线勾勒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清晰的大字。这个实心的砖塔上长了不少青草小树,青砖上留下了斑驳的风化痕迹,证明它是明朝原物。当年它没有被炮弹炸毁,也算是奇迹了。要知道桂林保卫战虽然只打了十四天,但却十分惨烈,杀伤毙敌不亚于台儿庄战役:我军打死日军一万一千人,打伤一万九千人,我方损兵折将一万八千人。桂林的房屋建筑百分之九十毁于战火。绕山一圈,来到最高处,这最高处是一个水泥钢筋建筑。围绕着它转了一圈才发现,这分明是一座永久性的大雕堡,枪眼俯视着东南方向的漓江江面。看着这个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遗物,我们不禁陷入了深思,山风拂来,看茫茫苍苍,漓江从北而南蜿蜒南去,追想当年激战的场面,血肉横飞弹痕遍地,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拚杀,多么悲痛惨烈,一十四天后桂林守军突围桂林失守伦陷。虽然扼腕叹息,但是我们后人有什么权利去责备当年的守军呢?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担当了国难,如果我们处于他们那个时代,处在那种环境中,我们又能比他们强到哪里去呢?恐怕还不如他们呢。他们把每一座山头,每一块岩石,每一个石洞,每一座房屋都变成了杀身成仁之地。日军指挥官手提战刀砍杀着退却的士兵,声嘶力竭地督战着,我们的将士尽力了,尽力了。我们有何权力去责备苦难而英勇的人们呢?战绩辉煌啊,战绩辉煌。我们只有二万守军,其中还有八千是民团,而对方是十万呀。我们也没有权力去责备守城的将官们,他们又何尝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呢?当时的各方力量和各自不同的利益左右着他们的思维和判断。在随之而来的反攻中,日本守军在我强大的反攻力量面前被我强大的炮火撕裂粉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摧枯拉朽啊。对于过去的英雄,我们只有缅怀,缅怀历史的苦难,人民的灾难。

     从东边下山,路过象眼洞,黑洞洞的。下得山来又是酒香扑鼻,看来这山都是空的,山体里都窖着酒,酒香的气息透过厚厚的石壁散溢开来。转身往北走,到了水月洞了,好家伙,四壁都是石刻,斑斑驳驳,密密麻麻,留下了多少历史的遗迹!有张孝祥的,有范成大的,有杜思恭的,还有蓟北处士的,还有白崇禧的老师李任仁先生的。巨大的水月洞如穹隆一般穿空,清冽的江水柔柔地漾溢在大象的鼻子和大腿之间,光滑的石壁上文山赋海隹篇如云,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小子才疏学浅,不敢枉置一词,借古人的词以表对象鼻山的赞叹吧:                            “风月无尽藏,泉石有膏盲,古今桂岭奇胜,骚客费平章。不假鬼谋神运,自是地藏天作,圆魂镇相望。举首吸空翠,赤脚踏沧浪。   惊龙卧,攀栖鹘,翳鸾凰。秋爽一天凉露,桂子更飘香。坐我水精宫阙,呼彼神仙伴侣,大杓挹琼浆。主醉客起舞,今昔是何乡?”(《水调歌头·水月洞》 ( 宋)曾宏正)

      抬头读诗词,低头一看岩石,呀,洞内脚下的石壁都玉化了:表皮光华呈现出半透明状态,更有韵味的是,洞顶长年滴落的水滴把玉化的岩石剜出一个一个有如花瓣似的坑来,润滑光亮,象玉雕的一样一排排一串串。而暴露在露天的,却是犬牙交错,粗粝岈龇。怎么会是这样?狂风暴雨的摧残与和风滴露似的润泽是多么的不同啊,同样的材质境遇不同,居然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我惊叹了。

      天黑了,到了公园西门,回头望了望如剪影般的象鼻山,霞光满天,红霞蔽日。我想,明天的象鼻山还会迎来新的一天新的朝霞新的游客,我们不过是过眼的烟云,如流过的漓江水。它会记得我们吗?痴人说梦,别了,象鼻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