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生逢乱世,自当建功立业。但干事业需要“本钱”,要么有钱粮,要么有威望。而曹操虽说祖上有名,但到了他这里基本没留下多少资本,他自己虽然混到了骁骑校尉的位置上,却时常要受到汉末那些腐儒旧臣的节制和轻慢。那么,该如何脱颖而出、纵横天下呢?曹操的办法是“做广告”赚名声。
面对董卓乱政,朝堂上的臣子们敢怒不敢言。王允还算清醒,利用自己过生日的机会,召集汉朝旧臣到府中一聚。因为心情不好,喝着喝着就大了。想起董卓的种种暴行,众大臣不禁掩面而泣。就在群臣近乎表演的哭泣中,有一人拊掌大笑道:“你们这么哭就能哭死董卓吗?”众人抬头一看,原来是曹操。见曹操扰乱气氛,王允对着曹操就是一顿斥责。不料曹操说道:“非笑别事,笑众大臣无一计杀董卓也。某虽不才,略施小计,可断董卓头,悬于都门外,以谢天下。”王允一听大喜,赶紧避席求教。
当王允问曹操有何高见时,曹操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并称要借王允宝刀一用。刺杀董卓一定非用宝刀不可吗?当然不是,曹操有自己的打算:一是可以以献刀为名,顺利进入相府;二是一旦事情败露,也好借以脱身。由此可见,曹操对于能否行刺成功并无多大把握。
既然知道没有把握,曹操为何还要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呢?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深入虎穴、冒险行刺必定会引起朝野和天下震动,成功与否,自己都将成为众望所归的大英雄;而去了不杀,又可以为自己迅速积蓄力量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假若刺杀成功,朝廷权力必定重新回到王允等人手中,自己充其量就是一个“刺客”的角色。而如果失败被杀,那就得不偿失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就是,搞一个“假行刺”事件,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很显然,暂时留下董卓性命,对自己有利。
曹操的这种心态,到了相府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如果曹操真想杀董卓,至少有两次机会不容错过。
一次,曹操进入相府,当董卓听曹操说“马羸,行迟”的时候,立即让吕布去为曹操挑选一匹良马来。此时一对一,应该具备了最佳刺杀时机,但曹操却没有下手。第二次,董卓侧过身之后,曹操又“急掣宝刀在手”。结果这个动作却被董卓从镜子中看到了,于是急忙回身,质问曹操。曹操赶紧倒转刀把,跪下说道:“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这一次,看似凶险,其实却是曹操故意做给董卓看的,为的就是给董卓造成一个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假象。
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没来得及多想,顺手就递给吕布,然后领着曹操看马去了。趁着这个机会,曹操说了句“愿试一骑”,快马加鞭就逃走了。见曹操远去,吕布才对董卓说:“恰才曹操有刺父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直到此时,董卓才有所警觉。在这个环节上,曹操把握得极其到位,既给董卓留下一个大大的疑问,又不至于让董卓提前识破,伤害性命。
事情终于查清了,曹操确有行刺的重大嫌疑。于是董卓立即画影图形,发下海捕文书,全国通缉曹操。这一来,曹操顿时名声大震。而曹操,显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名气大了就有了资本,就能积聚力量。于是曹操回到家乡,散尽家财,招募兵勇。因为有董卓给自己做的免费广告,四方之士云集,曹操终于具备了一争天下的基本条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