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赶坳节”的历史与转型
◎张 凯
玉屏作为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侗族文化历史悠久。“赶坳”是玉屏最精美绝伦的一张“名片”。“赶坳”作为侗家青年男女以歌结伴、交朋结友、谈情说爱、追求婚姻自由的活动形式,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赶坳”民族文化活动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10月13日,玉屏县举办第一届玉屏九九“赶坳节”。这标志着玉屏侗族赶坳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现在和未来。
一、侗乡山头集会——玉屏赶坳节的历史渊源
赶坳,顾名思义,就是在山头上集会、游玩,又称“玩山”,是铜仁地区玉屏侗族群众的传统习俗,是侗族青年结识朋友、谈情说爱以及中老年人娱乐与社交的场所。“赶坳”作为侗族的一种传统节俗,到底起源于何年,没有相关文献记载,但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美丽而缠绵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龙家寨有个娜耶,名叫腊妹,出落得像仙女一样,她纺线绣花,样样能干。田家寨有个纳曼,名叫田郎,与她家相距只隔一个坳。两人从小在一起看牛、砍柴、割草,就像竹子和笋子一样分不开,真诚相爱。可是,根据侗家的规矩,腊妹的爹妈,早将她拿去“还娘头”,订了“奶口亲”,许配给很远很远的舅娘家。于是,在腊妹的舅娘家来接亲的那天晚上,他俩拉手私跑了。可是,哪能逃出虎口?腊妹被舅娘家的人抢走了。腊妹知道田郎会去找她,所以,每走到坳上有岔路的地方,就悄悄丢下一样东西作记号,给田郎指路。后来,田郎根据腊妹所丢的带子、绣花帕、手镯……引路,翻了无数个坳,涉过了无数条河,终于找到了腊妹。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神仙。神仙告诉他们回家的法子,并告诫说:“在过坳时,遇鸡叫,就不能讲话。”他俩连夜往回奔,奔到离家最近的坳上,腊妹跌落在路边的沟里,田郎转眼不见她,轻轻喊了声“腊妹”,这时,恰巧鸡叫头遍。于是,两人化成了石头。附近寨子的纳曼和娜耶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不渝的情侣,常在节日里聚集在坳上唱歌。“赶坳”求爱的习俗,也就因此而兴起。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赶坳”的起源与侗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密切相关。而玉屏的侗族赶坳,与“戊日不动工劳作”的习俗关系很大。玉屏有五个坳场,不同的坳场,赶坳的时间不同,一般坳期一天。每逢赶坳这一天,侗家青年男女都穿上节日盛装,女人撑着花伞,成群结队汇集到花山上,口唱山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对歌,;中老年人则手提各式精致的鸟笼,摆成一圏,观赏和参予斗画眉。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由此可见,最初的“赶坳”是集谈情说爱、游玩于一体的侗族山头集会,是侗族人民的一种自发行为,是作为约定俗成的民俗经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二、现代民族民俗节庆活动——玉屏侗族赶坳的现代转型
侗族“赶坳”流传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赶坳”作为侗族人民的一种自发行为,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冷遇。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侗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汇聚,加上群众的踊跃参与,对“赶坳”的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赶坳”的现代转型注入了巨大的力量。玉屏“赶坳节”,实现了从群众自发节庆活动向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现代民族民俗节庆活动的华丽转身,这是侗族传统民族文化现代转型之路的可贵尝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玉屏“赶坳节”亮点纷呈。(一)对歌——“赶坳”传承创新的助推器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玉屏侗族被称为歌的海洋。赶坳是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方式,对歌是侗族儿女在坳场上传递爱情的纽带。多情的侗乡儿女在赶坳这一天以歌为媒,自由择偶。因此,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就对地方民间歌谣、特别是情歌进行挖掘、整理、推介,出版了收集有几百首民歌的《玉屏侗乡民歌》。几十年来,它们已成为赶坳节得以传承创新的助推器。
如今,现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丰富多彩,以歌为媒的文化传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些曾经飘扬在青山绿水间的侗乡情歌也慢慢沉寂了。那些隐没在山野乡村的歌手们,在赶坳节再次唱响曾经动人心弦的歌声。在苍松翠柏间,在碧水金桥畔,玉屏人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励志。在屏山公园的4个赶坳歌场上,铁家溪、大湾、倒扒溪、朝阳、丙溪等10支歌队,身着节日的盛装用最质朴的声音、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侗家儿女的情感,展示着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
对歌是赶坳的关键环节,歌是传递爱情的载体,是情感沟通的桥梁。山歌声声,唱响了玉屏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之美。几百年来的侗族赶坳,侗乡儿女不知传唱了多少民歌,不少民俗专家也把侗族民歌的搜集与整理作为研究的重要项目。还有大量民歌流传在民间,等待人们去发掘。对歌对赶坳节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有歌才有赶坳节,是歌不断把赶坳传承下去并不断创新。因此,对民歌的收集及对歌手的挖掘,对进一步办好“赶坳节”来说意义重大。
(二)民族文化艺术——“赶坳”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赶坳节”要办出特色,必须增加多种文化元素。侗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都参与到“赶坳节”的盛会中来,鼟锣、傩技、侗歌、箫笛、斗鸡……专业文工团和民间艺术家们为“赶坳节”共同献出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专业表演与民间技艺各展神威,传统艺术与现代演出交相辉映。
鼟锣是侗族目前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赶坳活动开幕式上,亚鱼郭家湾村鼟锣队表演的《开山鼟锣》让观众一饱眼福。舞台上,10余名侗家汉子和着舞台中央鼓手激越的鼓点声奏响铜锣,锣鼓震天,恢弘大气,热闹非凡。 傩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赶坳”不再仅仅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它将成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现代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展现侗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有特色的侗族民族文化艺术,作为“赶坳节”的民族文化展示项目,使“赶坳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赶坳节”才能在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综合性民族盛会——玉屏赶坳节的未来畅想
“赶坳”作为有600多年历史的侗族文化艺术瑰宝,近年来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将“赶坳”作为玉屏对外宣传的名片之一,打造成现代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对赶坳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将“赶坳”做好做大,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不断地传承下去,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据悉,为进一步传承、发展好“赶坳”这一民族文化,今后玉屏县将每年举办1—2次全县性“赶坳”活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自发开展。并将县城东门坡、南门坡打造成条件较为完善的坳场,重点在新店乡朝阳村、大湾村、丙溪村、老寨村及平溪镇的抱木陇村等挖掘培养相关的歌手及民俗专家,通过他们的带动发展新生力量,将这一民族文化奇葩呵护好、培育好,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迁,“赶坳”这一文化现象的原生态特质正逐渐消退。要将这种文化传统真正地延续下去,必须让其充分参与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对歌、文艺表演、广场活动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将“赶坳节”打造成侗族文化传播、交流、展示以及观光旅游的新平台,使“赶坳节”成为一个融节庆、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进而成为玉屏对外宣传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名片及玉屏节庆文化品牌,才能将侗族的文化魅力展示在世界舞台之上。这对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
张凯(1985-),男,贵州铜仁人,汉族,讲师,旅游、旅游管理方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