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絮语[下]
四九
著名学者谢国桢云:“我没有了书,也就没有了生命,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可见,在真正的读书人的心目中,书的分量是相当重的。
晚清的大思想家、诗人龚自珍,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在他年轻时,家中的藏书楼失火,所藏书籍五万多册尽被焚毁。他在北京闻讯后心痛欲绝,冒33天之冰雪南下。在书楼的废墟前,他一度万念俱灰,几乎失去了生命的支撑。据说,从那以后,每年的9月28日,他都要烧香磕头,郑重祭奠那些书籍的亡灵。直到三十年后,在他的《己亥杂诗》中,对此还有一段伤心的回忆:
十仞书仓郁且深,为夸目录献黄金。
吴回一怒知天意,无复龙威禹穴心……
古往今来,嗜书如命几乎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通病。只是到了今天,有资格患这种病的读书人,已经没有几个了。
悲耶?喜耶?……
五0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热力四射的太阳,它时时刻刻温暖着天下读书人的心窝。
大丈夫可以一日没粮,不可一日无书。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读书,写作。写作,读书。与书在一起,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悲剧之所在。
五一
焚书、禁书的年代终于成为历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图书大量出版。大、小人物的新作层出不穷。读书节年年举办,书市空前繁荣。
读书人,迎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好时代。
三更有梦书当枕,苦乐参半是读书。
往事依依,不堪回首。几十年来,因为读书,我痛苦过,悲伤过。还是因为读书,我也有过别人不能理解的喜悦、快乐和幸福。
读书,为了心灵的自由!读书,永远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读书,永远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
五二
人老了,赋闲在家了,读书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
老来读书,一不为应试,二不为升迁,三不为谋利,四不为扬名。这一切全都是过眼烟云,全都成为过去了。
一颗平常心,看着这个世界。读书纯粹是一种爱好,一种兴趣。
读的书多了,生活也就丰富了。有了丰富的生活,也就没有了老来的孤寂和空虚。
我思故我在,我读故我思。我越来越感到,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残缺的、不完美的人生,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对于老人来说,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最好的朋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享受文明生活的最佳境界,也是人生的精神至乐。
五三
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喜欢逛旧书店,逛马路边上的旧书摊。
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旧书的摊店常常有他们意想不到的宝贝。那里有他们的精神寄托,有他们的喜乐悲欢。那里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地。
对于多年生活在都市喧嚣声中的我来说,逛旧书市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翻看着一些时过境迁的旧书,或惊喜,或辛酸,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时候也会买到在大书店无法买到的配套书。文革前,先父收藏了一部24史。文革中被抄走,后来归还时少了两册《宋史》。因为无从补齐,他一直引为憾事,总是耿耿于怀。没想到我在一家旧书摊上找到了这两册,赶紧买下,让老人家喜出望外。
还有一位朋友想买一部三十年代出版的《知堂文集》,我也在旧书摊上为他买到了。
五四
多年生活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惟一值得留恋的事情就是逛书店了。
也不知多少回了,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我仔细搜寻着刚刚上架的一排排新书。只要见到想看的,自己喜欢的,就忍不住慷慨解囊。一本,一本,又一本。不知不觉中,家里本来空空荡荡的三个大书橱,就被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了。
书满为患,总是受到妻的埋怨。可是,我的占有欲依旧不减。书,还是一本一本往家里买。
对书的嗜好,是我这一辈子的老毛病了。爱看书,而且看的多是一些文史、哲学之类的“无用之书”。因为痴迷于这些“无用之书”,我在单位里无心钻营,远离于种种应酬,被领导视之为一个“另类”。混了几十年,至今仍是布衣一个。因为痴迷于这些“无用之书”,我多次放弃了下海经商的机会。不炒股。不淘金。不收藏文物。到今天仍是穷愁潦倒的一介贫民。因为痴迷于这些“无用之书”,本来很要好的一些朋友,也都渐渐离我而去。古老的城墙下,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的身影。
升迁、发财、桃花运,全都与我无缘。运交华盖,我的积习难改。
逛书市、看新书、淘旧书,终日乐此不彼。年复一年,我的痴心依旧。
每有闲暇,总是与书打成一片。只要有书,就物我两忘、自得其乐也。
五五
家里的空间实在狭小,书橱里的书又实在太多。拥挤不堪,摇摇欲坠。为给书橱减负,也为今后再买新书腾一个空间,我只能忍痛割爱,有选择地把一些已经读过的旧书,再打折扣卖了。妻知后,怨道:“人家二道贩子是低价进,高价出,发了大财。而你这个二道贩子倒好,高进低出,尽赔!……”
我只好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瓜子,笑答:“老夫赚的,全在这里面了……”
五六
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说过,一个国家古旧书业的繁荣与否,代表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下。
然而,我们国家的旧书业未可乐观。
二十年前,王晓建在他的《逛旧书店淘旧书》一文中称,解放后,在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发展,惟独旧书业日见萎缩,且已到了濒于灭绝的境地。他说,首都北京解放前有近400家专售古籍的店铺,现在只有中国书店一家了。上海的情况也差不多,由130家减少到2家。天津原来有74家,现在只剩一家了。广州原有120家,苏州也有过12家,如今也都只有一家了。
现在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惟一的以旧书摊为其特色的一条小街,也在最近被取缔了。
再看看人家国外的情况吧!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六、七百家旧书店。解体前的苏联,也有4000家之多。而曾经以旧书肆闻名于世的我13亿人口的中国,如今总共只有风雨飘摇中的36家了,而其中真正卖旧书的,只占1/10。
难道我们真的就穷得只剩下钱了吗?
五七
与可怜的旧书业相比,卖新书的倒是一番兴旺景象。
大大小小的书店,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每天上市的新书源源不断,琳琅满目。形形色色的畅销读物铺天盖地。信息爆炸,书刊成灾。
然而,我想买一位著名诗人近年出版的一本诗集,多次跑遍全市的大小书店,却终不可得。
书商们忙着推销花里胡哨乃至低俗的畅销书去了。一些品味高雅的、有着一定艺术含量的阳春白雪,被扔在一边,无人问津。
一方面,高雅的著作找不到读者。另一方面,许多读者找不到想买的书。
多少年了,书市总也走不出自己的怪圈。
五八
自从迁居城郊,逛书市的时间大为减少。但是,每过一段时间,我还是要到五台山下的先锋书店走一走。这个以“大地上的异乡者”为自己定位的书店,以其高雅的品位、静谧的环境、热忱的服务,为仍然执著于书的读书人,营造了一个当代的“世外桃园”。
宽敞的店堂、温馨的沙发、舒适的座椅,已经让我们这些读书人心满意足了。柔和的灯光下,舒缓的音乐声里,书迷们在寻找着各自的所爱。弥漫在空气中的书香,让人在舒心的阅读中感到一种宠辱皆忘的沉醉。
天热了,喝点水吧!一位服务人员端来一杯免费的茶水,放在我的面前。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我一个人的礼遇。每一个到书店来的读者,都是这里的“上帝”。创建并经营这家书店的老板钱晓华先生,本身就是从南京大学出来的读书人,对读书人的甘苦和需求有着深深的理解。他说,对于书商来说,人比利润更重要。开书店,就要为读书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书。在这方面,钱晓华也同样做到了。许多在其他大书店看不到的学术著作,不大热销的纯文学读物,在这里都占有一定的位置。书在这里能够遇到知音,读书人在这里也能够找到他需要的书。
那一排排林立的书架,是读书人最理想的精神食粮的宝库。
难怪有人对我说,这里是“南京大学的第二图书馆”!
可惜的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先锋”太少,太少。钱先生的书店,也许只是特殊的“个例”。
五九
由书店想到藏书,由藏书想到藏书楼。号称“天下第一”的天一阁,多年来一直屹立在我的心头。自从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之后,我就有了造访这个江南文化圣地的念头了。
2008年初冬,终于有机会到了宁波。跨进天一阁的大门,天色有些阴沉。游人几乎没有,整个园区空荡荡的。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对这种文化景点感兴趣了。这样也好,我就可以不急不燥地瞻仰这座名扬中外的藏书楼了。
以一个读书人的敬畏和发自内心的虔诚,我向书楼的主人、400多年前的藏书大家范钦老先生投去敬佩的目光。
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范钦,在他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悉心收集各类典籍,终成天下第一。430年,13代人薪火相传。这在江南乃至整个中国的藏书史、文化史上,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此刻,高大树木遮蔽下的小路,越发显得阴森幽暗。循着范老先生的脚步,吮吸着弥漫于空气之中的淡淡而又遥远的书香。走着,走着,我的脚步却忽然有些沉重起来了。
六0
我突然发现,园林化的天一阁,规模越来越大。而作为天一阁主体的藏书楼,却被假山假水挤压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了。
更让我吃惊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麻将展馆,正喧宾夺主地炫耀着自家身价的华贵。还有那金碧辉煌的戏台,似乎也在嘲弄着无人问津的古老藏书。
天一阁的尊严在这里荡然无存,读书人的学问和价值在这里被跌得粉碎。
我在失望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
六一
走出天一阁,走出那个古老的梦。我又站到自己的书橱前了。
金色夕阳,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蜗居斗室,安闲恬静。浓茶一杯,闲书一卷。潜游默泳,其乐融融。
我在读书?书在读我?在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中,我和书融为一体了。
在我的眼睛中,读书是一幅幽美的意境,是这个世界的一道最好的风景。
在书香中沉醉,忘却人世间的苦乐悲欢。
在书香中流连忘返,汲取日月之精华。
把书读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
像那广阔的天空,爱书者的心理世界,永远是那样深邃、无限。
六二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常耻为身谋。
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在郊外散步。一轮明月从山林的上空静静升起,发出清冷而又孤寂的光芒。浩瀚的夜空透着深不可测的睿智,仿佛世上众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尽收眼底。
经典的阅读使我们是如此美丽。
与月光对视片刻,无限心事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何必,何必!为了这个美好的夜晚,打开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吧!……
六三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毕竟难得。更多的时候,是越来越多的喧嚣早已插不进片刻的宁静了。
身居闹市,实在是当代读书人无法回避的一种无奈。
麻将哗啦啦,舞步嘭嚓嚓。邻居装修叮当当,窗外吵架嘁喳喳。还有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家人的笑语喧哗,电视剧里一声声音煽情的哭喊……如果再加上竞争压力下的烦躁不安,都市读书人就真的没有一钉点儿的生存空间了。
难道从此就与书诀别了吗?
不!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受制于种种杂音干扰的。他们心静如水,在一种嘈杂的的环境里我行我素,在书的海洋里追求着一种诗意的人生。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燥不可读书,思绪纷乱不可读书。对此,晚清的曾国藩有深切的体会。为了把书读好,也为了修身养性,他给自己订下了每天必须读书的12条规矩。正是这12条规矩,使他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我国近代一位学有所成的大学问家。
文天先生在他的一篇短文中说的好:“只有排除了种种内心的干扰,我们的心灵才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你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你的心房间熨过,熨平你心上的每一根皱褶。这种由心静而进入的读书意境,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
这其中的境界,大概就是所谓的“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其书”了。
六四
秋高气爽明月夜,七分闲情三分书。读书,其实就是一个心灵净化提升气质的过程。
人生有限,书海无边。在有限的生命中,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是最好的选择。
身居闹市,心如一池秋水。我爱我的书斋,惟此为我灵魂之所安也。
我忽然想到了宋末元初的学者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这个晚上,幸福地沉浸在一个古人的境界。我醉了……
六五
花有花香,书有书味。
要多读,各个门类的书都应该读。一本好书,是会令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的。
“阅读使人充实!”在谈到读书这个问题时,英国的大学问家培根曾经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古人有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对此,当代学者金鑫的体会是:“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药力猛厚,可以增钙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皆可以书对症下药,修身养性。”
另一个知名人士邵培德的经验是:“人需净化心灵,读点儒道释的书;人需获得智慧,读点哲学史学类的书;人需美丽心态,读点文艺之类的书。全不为争生存空间,只为自我圆融,读书之乐也就自在其中了。”
只要有书,纵然明天有万劫不复的深渊等着我,在今晚的睡梦里,我也会因气息如兰的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心满意足的微笑。
六六
历史进步到了今天这个网络时代,读书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概念了。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更先进、更舒适、也更时尚的方式。比如说,上网、光盘,或者磁带……
排山倒海的信息摆到了你我的面前,就看你怎样对待了。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我们这一代读书人的幸运。
地球变小了,信息灵通了,读书更方便、也更快捷了。
一台电脑,天下事尽在眼底。我们和这个世界没有距离了。
六七
鼠标一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不知所措。
我的态度是,积极面对,放开眼界,但是一定要有所选择。
书可以在网上读,但是网上读到的大部分都不是书。
信息爆炸,我们绝不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我们应该学会放弃。应该把绝大多数的无用的信息扔到垃圾箱去。
六八
上网可以读书,读书也可以上网。
上网,穿越了时空的局限,打破了资讯的垄断和专制,从而开拓了视野,走出闭塞。
读书,洞察得事物的本体,弥补了表面现象缺少的分析与归纳,从而远离肤浅,走近深刻。
电脑上的阅读固不可少,但是,读书还是要以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方式为主。
纸质的书本,还是电脑的显示屏?二者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速食文化的快餐可以充饥,但若一年吃到头,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垮了身体。
传统的读书方式可以健脑。而每一个人的大脑,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电脑,是永远代替不了人脑的。
六九
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此之谓也。
只有不断读书,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吸收天地之营养。
只有不断读书,才会有朝气、灵气、锐气、正气。去暮气、浊气、俗气。
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
读书,就要读出一个健康的、全新的自我!
七0
泰山顶上看世界,放开眼界好读书。
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这样谈到他的读书观:年轻的时候,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文凭,为了提职、升迁,应该读一些书。如今老了,那些都不必要了。但是为了身体,可以看点保健方面的书。为了旅游,可以看点地理方面的书。为了口福,可以看点烧菜方面的书……
读书要致用,我是赞赏的。但是对于这种纯粹实用主义的读书观,我总感到不以为然。仅仅看这些书,还算不上读书人。我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更应该看一些“无用之书”。
一些书看似“无用”,其实于我们的人生、于我们的社会有“大用”。我们千万不能太功利了。
对于步入老年的朋友来说,我的主张是率性而读。
只有做到真正的率性而读,读书就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体操,是对人格的沐浴洗礼,是对理性光明的不懈探求,是一种崇高的生命追求,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自然体现。
多一些率性而读,就会多一些阅读的乐趣,多一扇心灵的窗口,多一些学养的积累,多一块成功的基石。
七一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读书方式,正在发生快速的改变。古代文人雅士艳慕的那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好意境,今天是不可能再现的了。
然而,我还是钟爱于书。书于我,已经是难舍难分的患难之交了。
我的一大乐事,在书房也!
七二
半床明月半床书,无欲无为度余生。
103岁的诗翁葛祖兰生前说过,他的长寿之道就在于读书与写作。读书,使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做到永远的胸襟豁达,视野开阔,心情闲适。
看来,有了好的读书习惯,还能够祛病养生。这倒是我从前没有想到的。
看来,即使为了长寿,也该把这读书之事进行到底了![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