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客栈 · 列表页

社团首页 社团公告 红尘客栈 万象人间 瑶台诗笺 十色凡尘
湛蓝文学社

红尘客栈

  • 也论“他妈的!”
    11-09

    王澄霞时至今日,无论是谁,只要读过鲁迅先生的《论“他妈的!”》一文,怕是没有不为先生的见人所未见、人所未发而抚掌叫绝的罢;本人当年读来自然也曾如此。“国骂”一词在此文中一经先生造出,至今广为沿用且无可…

  • 文溯阁《四库全书》迁徙兰州记
    11-09

    舒云《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总汇了先秦至清代中期的传世经典文献,堪称“千古巨制”,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至今存世三部半,珍藏在北京、兰州、台湾、杭州。其中文溯阁《四库全…

  •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
    11-09

    全国两会上,某政协委员说:“《水浒》影响维稳”,《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应该禁播,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要有所控制,这些都和暴力相关,《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与我们时代不适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包括对《水浒传…

  • 1925年,一场关于新性道德的论战
    11-09

    谈“性”起风波1921年1月,章锡琛在进入商务印书馆九年之后,被商务印书馆高层看中,正式担任《妇女杂志》主编。这是章锡琛首次独立管理、运营一个出版实体。1925年1月,章锡琛、周建人推出了《妇女杂志》…

  • 新旧之间一张纸
    11-09

    王建军一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以公元为标准纪年,定当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元旦,为新年之始。然因着数千年的民俗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民间社会还是一直视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之始。于是,民国政府只好采…

  • 话剧《怒吼吧,黄河》诞生记
    11-09

    赵建新1976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开宣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积压在人们心头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此刻,远在西南边陲的原昆明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即“国防话剧团”)的34岁的…

  • 苏联的烙印
    11-09

    吴兴唐1950年—1956年,我在上海市市东中学念书。那时刚解放不久,苏联又是我们的“老大哥”,举国上下都在倡导向苏联学习,而我们学校的氛围一向非常开放,师生的思想很活跃,学校文化娱乐活动搞得很好,除…

  • 郭小川的矛盾:爱情、诗与革命
    11-09

    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在回忆文章里,说父亲“由一个大山里走来的少年漂泊者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天然地认为他和这个革命和事业是血肉相连的”;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就成为他的两大人生信念与艺术信条。对此应该…

  • 晚清民国谈逸录(三题)
    11-09

    梁启超的“错失”1918年11月10日,说不上有多少知名度的前清小官员梁济(字巨川),自沉于北京城北的积水潭。梁济在留下的遗书中说,如果他的自杀要以具体的词语来理解的话,那就是为“殉清而死”。梁巨川自…

  • 张作霖是怎样成为北洋军阀首富的
    11-09

    康艳华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崛起也往往伴随着经济上的发迹。张作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一路攀升到割据一方的“东北王”,最后登上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的宝座,他本人也从不名一文、浪迹乡里的穷小子一跃成为民国时期…

  • 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有点狂
    11-09

    许晓迪人物简介: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异秉》《受戒》《蒲桥集》《晚饭花集》等。汪朗:汪曾祺长子…

  • 梁启超与何蕙珍“情事”新考
    11-09

    一梁启超在一九〇〇年二十七岁时旅居夏威夷,为当时追求爱国进步的保皇会宣传政治改良,并因此与檀香山年轻女郎何蕙珍相识相恋,但又终于未成眷属。这一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中都广为人知。在最新一…

  • 孙中山与吴稚晖
    11-09

    徐霞梅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称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思想家、政治家、…

  • 史上那些面对权力的“父与子”
    11-09

    关山远这世上有很多“衙内”的悲喜剧,也有不少“领导他爹”的啼笑皆非事。6月18日,是今年的父亲节。近日正好读到《曾国藩家书》中他写给父亲的一封信,颇多感悟。这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父亲,曾国藩的父亲,属于“…

  • 我的串联生活:等待主席接见
    11-09

    一那一天,李排长说完参加接见的有关事项,吩咐将麻绳发给众人,每一根麻绳都有一尺多长,每人两根,多要不给,不要不行。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路灯还没灭,我们到本校集合,列队出发。我们这一队,横排五六个人,…

  • 1978:50人名单翻开留学史新一页
    11-09

    选定50位优秀学者首批赴美1978年10月周培源、李琦一行从美国大学考察没回到北京时,全国留学生统考成绩汇总已经整理成表格,可以确定录取了。从10月25日起,教育部外事局出国处的干部们,主要根据统考成…

  • 两则苏共史料的启示
    11-09

    乐朋斯大林发“红包”发“红包”,即用封口的大信袋给党政军高级干部送一大笔钱。其钱数多少,按级别和“贡献”而定,通常为官员月薪的一至二倍。这“红包”制度,直到1956年才被赫魯晓夫取消。而据苏共元老、曾…

  • 1972年中日复交幕后
    11-09

    周斌1972年9月,上台不到80天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签署《联合声明》,恢复了邦交。这场重大外交行动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直接指挥的。作为翻译,我有幸参与其中,终身难忘。竹入传话1972年…

  • “共享畜”,最早的“共享”出行工具
    11-09

    倪方六古人不仅用牲畜来拉车,更直接骑行。中国古人使用牲畜出行的历史很早,《周易》的“随卦”已有记载:“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由于比车、轿等成本低、花费少,从专门畜养驴马这类有运…

  • “共享轿”,最受新娘青睐的出行工具
    11-09

    倪方六轿子出现于魏晋时期,是在辇车的基础上发明的,辇车去轮子就成了轿子,即古人所说的“人荷而行”。到唐宋时,乘轿出行已很普遍。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年阴历三月三日坐轿子给曾祖杨邦乂上坟,就曾赋诗:“暖轿行…

  •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