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日报2008年度新闻报道表彰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桂林日报社的厚爱和培养,让我能获得2008年度十佳通讯员奖。我与桂林日报社有着不解之缘,从大学时代起,我就在桂林日报发表了许多文章,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和信心,也让我于去年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迄今为止,在区内外各种报刊、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一百多万字,出版了散文诗选集《阳光河畔》、诗歌集《雁园诗梦》、散文集《地角天涯》等三部文学作品集,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回首往事,用在今天来感谢桂林日报社的领导、编辑对我一直以来的帮助与支持,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将是最为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富于挑战和机遇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同在,挑战形势严峻,机遇依然存在。顺势而为,迎难克艰,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让城市靓起来、市民雅起来、企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在这样的发展形势和背景下,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作为我市的主流媒体,是大有可为的。近几年来,桂林日报社加强改革创新,对报纸的版式设计、版面安排、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由纸质媒体逐渐向数字报延伸,并开办了桂林生活网,扩大了读者群,方便了读者查阅报纸,了解桂林这片热土上所发生的大事、喜事和好事,更加热爱桂林,激发建设桂林的斗志。
我觉得桂林日报的文化天地、漓水春秋、作品版,桂林晚报的地方版、阅览室、文娱天地、情感纪实、情感美文和文会版等都是办得比较出色的,贴近读者,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地方版着力推介桂林十二县五城区独具特色、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建筑,推介未开发、且具有开发价值的原生态旅游景点,这个版办得非常有品位,对读者了解桂林原生态旅游很有帮助。我曾经在地方版发表了一组有关雁山区大埠乡黎家村的文章图片《黎家古道》、《古老山村:抵挡不住的诱惑》,介绍这个古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天,我就接到领导、朋友、同事的四十多个电话和短信,他们表示要到黎家古道采风和徒步旅行。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带领局机关相关人员实地考察,并表示要把黎家古道作为今年生态旅游景点予以包装和推介。现在每个星期都有两三百名徒步旅游爱好者到这个山区古村观光,使这个原本被人遗忘的古村落渐渐复苏、繁华起来,不断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增加了农民收入。
“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桂林日报一名较老的通讯员,我平时在处理好繁杂的政务工作之余,也喜欢写些东西,求教于各位同道中的朋友。徐特立先生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我觉得用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也是非常恰当的。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通讯员,我觉得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四勤”:
一是勤用眼观察。现代著名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要做到具备创新思维的品质,就需要勤用眼观察,这就是要训练我们对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明辨是非,判断真伪,思想敏捷,眼光锐利;另一方面要具备观察事物的技能,观人于微,察事于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眼睛观察,就必须深入实际,亲临现场、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实地考察我们的采访对象——包括人物、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才能记录真实的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环境、人物的谈吐、风度、神态、喜好、表情等,善于捕捉到表达主题的细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我去年为了写好《唐氏庄园:渐渐苏醒的繁华》一文,曾经五次到过唐氏庄园所在的大岗埠村现场采访村中的知情人,分别在早上、中午、黄昏时候去感受整个庄园的古朴、清新和悠远,把这个古典的尚未开发出来的景点介绍出去。我们熟悉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了画好虾,自己买来虾子,用玻璃瓶饲养,一有空就细心地观察。他画出来的虾栩栩如生,这与他平时认真观察密不可分。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来新闻作品,就能使得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新闻的直观效应和立体效应。
二是勤用脑思考。法国作家加缪说:“思考是创造一个世界的首要工作。”这形象地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说的是这个道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在观察事物之后,学会用脑分析事物的原则和方法,把所见、所闻加以综合、比较、提炼,理清线索和思路,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来。为此,我们要有清晰的头脑,较强的记忆力。脑子长期不用,就会生锈;如果用得过度,超负荷运转,也会损坏机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懒惰,不能轻易懈怠,要勤用脑、会用脑。记忆是靠不断地磨练和积累的。只要我们加强磨练,头脑中才会形成一个多维的、牢固的记忆之网,进入的东西才不会被轻易地遗忘和丢弃。实践证明,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印象积累,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在我们记忆的宝库里积累的知识愈多,下笔就愈自如,愈有“神”。这就要求我们天天练脑、用脑,经常性地思考,多思、多感、多悟,使得我们的头脑这个磨盘不停地转动,愈转愈灵活,愈练愈聪明。恩格斯曾经赞美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说的就是平时不断思考和积累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勤动笔训练。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的成功在于日常的训练,在于坚持和恒心。学贵有恒。我们进行写作,要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水平,必须勤奋、多练,天天练,日日练,从不间断。要做到天天练的方法很多,如写日记,积累各种素材、资料,练习写作各种文体等。我从高中时代起就开始写日记,二十多年来如一日,用散文诗体日记形式来写,而今已经写满了三十多本笔记本,每天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每每捧读这些日记,就会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为我写作提供了原始的素材,这或许也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磨练写作技巧,增强文字表达能力,应当是我们作为通讯员的主要基本功之一。如果一个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太差,不会组织材料,不善于表达,再好的材料也会白白地浪费了,写不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
四是勤跑腿采访。人们常说:路在脚下。作为一个成功的通讯员必须腿要勤,脚要快,树立深入采访和挖掘新闻的意识,多到第一线采访,从而获得更多第一手新闻线索和材料。有人说:“脚板底下出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正如农民种地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会有好的收成一个样,要写好文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多走走,多看看,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素材,写出更有力度的文章来。正如普利策先生所说:“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通讯员的投入就是深入,深入就是为了写好报道,写出新闻精品。常言说得好:“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实际,不怕苦,不怕累,善于挖掘,敢于挖掘,挖出真正的文学“金矿”。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两本通讯集而闻名。自1935年开始,他为了实地考察,经过川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爬雪山,过瘟区,睡牛棚,历经艰险,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这两本通讯集里的具体的叙述、形象的描写、深刻的分析、精辟的见解,都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极大的震动。
在此,请允许我提几个小小的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恳请桂林日报社多培养、推介、宣传本地作家和写作爱好者。在桂林日报和晚报开辟专栏,重点推出我市较有实力的作家,培养写作群。如《北海日报》推出了北部湾作家群,我们桂林日报能否考虑推出桂北作家群,不断培养写作人才,发展、壮大我市写作队伍。
二是建议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举办重点通讯员培训班,增进通讯员之间的交流,建立健全县(区)宣传报道网络,拓宽信息源。
三是继续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读者,开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版面和栏目,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群。
四是建议采取多种宣传报道形式,为桂林市提出的“文化立市”鼓与呼,增加桂林的文化氛围。在我国同时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的城市屈指可数,桂林无疑是幸运的。我建议报社在通过访谈、征集论文等形式宣传“文化立市”外,继续办好漓水春秋、史海、地方版等栏目,增强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让市民更直接了解桂林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再次感谢桂林日报社对我的厚爱和关心,祝愿报纸越办越好,牛年更牛,各位领导、同志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佳作倍出!谢谢!
(2009年3月5日)
尊敬的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桂林日报社的厚爱和培养,让我能获得2008年度十佳通讯员奖。我与桂林日报社有着不解之缘,从大学时代起,我就在桂林日报发表了许多文章,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和信心,也让我于去年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迄今为止,在区内外各种报刊、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一百多万字,出版了散文诗选集《阳光河畔》、诗歌集《雁园诗梦》、散文集《地角天涯》等三部文学作品集,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回首往事,用在今天来感谢桂林日报社的领导、编辑对我一直以来的帮助与支持,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将是最为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富于挑战和机遇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同在,挑战形势严峻,机遇依然存在。顺势而为,迎难克艰,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让城市靓起来、市民雅起来、企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在这样的发展形势和背景下,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作为我市的主流媒体,是大有可为的。近几年来,桂林日报社加强改革创新,对报纸的版式设计、版面安排、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由纸质媒体逐渐向数字报延伸,并开办了桂林生活网,扩大了读者群,方便了读者查阅报纸,了解桂林这片热土上所发生的大事、喜事和好事,更加热爱桂林,激发建设桂林的斗志。
我觉得桂林日报的文化天地、漓水春秋、作品版,桂林晚报的地方版、阅览室、文娱天地、情感纪实、情感美文和文会版等都是办得比较出色的,贴近读者,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地方版着力推介桂林十二县五城区独具特色、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建筑,推介未开发、且具有开发价值的原生态旅游景点,这个版办得非常有品位,对读者了解桂林原生态旅游很有帮助。我曾经在地方版发表了一组有关雁山区大埠乡黎家村的文章图片《黎家古道》、《古老山村:抵挡不住的诱惑》,介绍这个古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天,我就接到领导、朋友、同事的四十多个电话和短信,他们表示要到黎家古道采风和徒步旅行。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带领局机关相关人员实地考察,并表示要把黎家古道作为今年生态旅游景点予以包装和推介。现在每个星期都有两三百名徒步旅游爱好者到这个山区古村观光,使这个原本被人遗忘的古村落渐渐复苏、繁华起来,不断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增加了农民收入。
“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桂林日报一名较老的通讯员,我平时在处理好繁杂的政务工作之余,也喜欢写些东西,求教于各位同道中的朋友。徐特立先生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我觉得用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也是非常恰当的。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通讯员,我觉得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四勤”:
一是勤用眼观察。现代著名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要做到具备创新思维的品质,就需要勤用眼观察,这就是要训练我们对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明辨是非,判断真伪,思想敏捷,眼光锐利;另一方面要具备观察事物的技能,观人于微,察事于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眼睛观察,就必须深入实际,亲临现场、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实地考察我们的采访对象——包括人物、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才能记录真实的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环境、人物的谈吐、风度、神态、喜好、表情等,善于捕捉到表达主题的细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我去年为了写好《唐氏庄园:渐渐苏醒的繁华》一文,曾经五次到过唐氏庄园所在的大岗埠村现场采访村中的知情人,分别在早上、中午、黄昏时候去感受整个庄园的古朴、清新和悠远,把这个古典的尚未开发出来的景点介绍出去。我们熟悉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了画好虾,自己买来虾子,用玻璃瓶饲养,一有空就细心地观察。他画出来的虾栩栩如生,这与他平时认真观察密不可分。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来新闻作品,就能使得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新闻的直观效应和立体效应。
二是勤用脑思考。法国作家加缪说:“思考是创造一个世界的首要工作。”这形象地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说的是这个道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在观察事物之后,学会用脑分析事物的原则和方法,把所见、所闻加以综合、比较、提炼,理清线索和思路,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来。为此,我们要有清晰的头脑,较强的记忆力。脑子长期不用,就会生锈;如果用得过度,超负荷运转,也会损坏机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懒惰,不能轻易懈怠,要勤用脑、会用脑。记忆是靠不断地磨练和积累的。只要我们加强磨练,头脑中才会形成一个多维的、牢固的记忆之网,进入的东西才不会被轻易地遗忘和丢弃。实践证明,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印象积累,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在我们记忆的宝库里积累的知识愈多,下笔就愈自如,愈有“神”。这就要求我们天天练脑、用脑,经常性地思考,多思、多感、多悟,使得我们的头脑这个磨盘不停地转动,愈转愈灵活,愈练愈聪明。恩格斯曾经赞美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说的就是平时不断思考和积累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勤动笔训练。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的成功在于日常的训练,在于坚持和恒心。学贵有恒。我们进行写作,要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水平,必须勤奋、多练,天天练,日日练,从不间断。要做到天天练的方法很多,如写日记,积累各种素材、资料,练习写作各种文体等。我从高中时代起就开始写日记,二十多年来如一日,用散文诗体日记形式来写,而今已经写满了三十多本笔记本,每天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每每捧读这些日记,就会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为我写作提供了原始的素材,这或许也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磨练写作技巧,增强文字表达能力,应当是我们作为通讯员的主要基本功之一。如果一个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太差,不会组织材料,不善于表达,再好的材料也会白白地浪费了,写不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
四是勤跑腿采访。人们常说:路在脚下。作为一个成功的通讯员必须腿要勤,脚要快,树立深入采访和挖掘新闻的意识,多到第一线采访,从而获得更多第一手新闻线索和材料。有人说:“脚板底下出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正如农民种地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会有好的收成一个样,要写好文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多走走,多看看,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素材,写出更有力度的文章来。正如普利策先生所说:“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通讯员的投入就是深入,深入就是为了写好报道,写出新闻精品。常言说得好:“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实际,不怕苦,不怕累,善于挖掘,敢于挖掘,挖出真正的文学“金矿”。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两本通讯集而闻名。自1935年开始,他为了实地考察,经过川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爬雪山,过瘟区,睡牛棚,历经艰险,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这两本通讯集里的具体的叙述、形象的描写、深刻的分析、精辟的见解,都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极大的震动。
在此,请允许我提几个小小的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恳请桂林日报社多培养、推介、宣传本地作家和写作爱好者。在桂林日报和晚报开辟专栏,重点推出我市较有实力的作家,培养写作群。如《北海日报》推出了北部湾作家群,我们桂林日报能否考虑推出桂北作家群,不断培养写作人才,发展、壮大我市写作队伍。
二是建议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举办重点通讯员培训班,增进通讯员之间的交流,建立健全县(区)宣传报道网络,拓宽信息源。
三是继续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读者,开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版面和栏目,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群。
四是建议采取多种宣传报道形式,为桂林市提出的“文化立市”鼓与呼,增加桂林的文化氛围。在我国同时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的城市屈指可数,桂林无疑是幸运的。我建议报社在通过访谈、征集论文等形式宣传“文化立市”外,继续办好漓水春秋、史海、地方版等栏目,增强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让市民更直接了解桂林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再次感谢桂林日报社对我的厚爱和关心,祝愿报纸越办越好,牛年更牛,各位领导、同志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佳作倍出!谢谢!
(2009年3月5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