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位难忘的老上影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2758
陆寿钧

  

  自去年8月,我老伴检查出凶险的癌症以来,我一直全身心地扑在这件事上。后来,我们全家老少三代人又全部病倒,我最危险,挺过来后,边养病边继续照料老伴,无暇顾及其他,但仍然每日关注着“老上影人公众号”,只能以此来了解一些上影和昔日老同事们的情况,每每见到有去无回的“出外景”者的噩耗,也只能在心中默默悼念一番。今年4月,先是在“公众号”上见到众人为老录音师倪正80周岁祝寿,我心中一格愣,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会在公众场合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录音师祝寿,况且据我所知,他又正在病中……让我感到这是一件好事但又不是好事。果然,没出几天,传来了他去世的噩耗。

  倪正比我小一岁,1943年生人。我们同届,都于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我学电影美术,他是表演系的,彼此又都是从不显山露水的默默无闻者,在学校的三年间从未有过交集。毕业后,我被分配进当时的天马电影制片厂美术室工作,倪正则进入当时的海燕电影制片厂,没去电影演员剧团,而让他改行去录音组学录音。20世纪70年代中期,天马、海燕两厂合并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我们成为了同事。然而,由于我改行做了剧本工作,很难有机会下摄制组,所以彼此仍难有交集。按照以上的情况,他是很难让我“难忘”的,硬要以此题去写这篇悼文,显得有些让人不可理解。

  世上的相处之道,常有让人不可理解之处。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常会为某人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记着一辈子,感动一辈子。直至退休前夕,我与倪正才有了唯此的一次交集,却让我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常忆常新……

  那年,每年一次的中外电影观摩研讨会选在奉贤召开。我被安排与录音师倪正同住一室。我们一放下行装,倪正就拨了一个电话,打给他在当地小学教书的妹妹。我边整理床铺边随意问了一句:“你是奉贤人?”他笑道:“怎么,你还不知道我是奉贤人?”然后自嘲起来:“在电影专科学校,语言训练了三年,仍乡音难改,过不了语言关,才改行去学录音的……”我说我是青浦人,乡音确实很难改,至今都说不上一句标准的“普通话”。我们都在自嘲中哈哈大笑。不知怎的,我脑袋中忽然蹦出一个人来,便脱口问道:“你知道丁锡山吗?他是奉贤人!”倪正朝我看看,答道:“我怎么不知道,他老家在奉贤邬桥!”我说:“可他牺牲在我们青浦淀山湖畔,青浦人都知道他,崇敬他。我从小就知道他的故事……”不知怎的,倪正开始认真起来,一定要让我说说我知道些什么。

  我告诉倪正,丁锡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壮烈牺牲在我们朱家角地区的解放军某部的一位司令员。他的政委受伤被俘后,与王孝和关在同一个牢房中,曾给予王孝和鼓励和帮助,并与王孝和一起英勇就义。我知道的具体情况是,1948年春节期间,丁锡山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纵队司令员的身份,带着二百多干部从北边解放区沿海南下,到江南发展队伍,准备接应大军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这支队伍从南汇海滩登陆,从内河悄然行至青浦淀山湖准备进浙江天目山时,不幸被敌人发现,陷入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包围之中。战斗一直从农历正月初三打到初九,激战七天七夜,给敌人以重伤后,绝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战斗中,为了不让当地农民受伤害,丁锡山下令不准撤进村庄,硬是在开阔地上无屏障地拼死搏杀。战到最后,部下执意要掩护他突围,丁司令双目圆瞪,厉声说道:“我哪能丟下你们自己去求生?!”他牺牲后还被割头示众数天,一条硬铮铮的汉子深深地烙在青浦人民的心中,他的故事在青浦广为流传……

  尽我所知,我如数家珍地向倪正讲述了出生在奉贤,牺牲在我们青浦的这位先烈的事迹。在这个过程中,倪正始终肃穆无声地静听着,没有插话,没有流泪,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听完了我的叙说,沉默了好久后,才轻声吐出一句话来:“丁锡山是我父亲。”

  竟有这等巧事!

  我惊讶地直望着倪正。我们同学三年,同事三十余年,我一点也不知道他就是丁锡山的儿子!他怎么会“隐藏”得这么深呢?这下,我刚才那番激动的叙说,作个不恰当的比喻,不是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吗?谁能比他更了解他的父亲?

  倪正见我尴尬地呆愣着,先说了句感谢我和青浦人民还记得他父亲的话后,便解释道:“从前,妈妈一直不让我们把父亲挂在嘴上,而要求我们记在心中,要凭自己的本领在新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她自己也一直以教师为职业,把我们四个孩子拉扯大……”我明白了,可敬的先烈有着一位同样可敬的妻子。“那么,你干嘛把姓也改了呢?”我问道。倪正对此又作了解释:“父亲去解放区时,把我们秘密安置在上海延庆路的一幢房子里,以防敌人迫害,我们四个孩子都改成了母亲的姓。我们也是在九死一生中才活下来的。”

  此时,外面走廊里有人在叫喊:“快到放映厅集合,开过会后马上放电影!”观摩研讨会历来安排得十分紧凑,一个星期的时间,上午、下午、晚上,不是看电影,就是小组讨论大组发言,除了吃饭、睡觉外,难有自己安排的时间,好在我俩同住一室,每天在晚上睡觉前,我总会缠着倪正说他父亲的故事。我只有一个理由:我得让青浦乡亲们多了解些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英烈的情况。于是这一周内,我俩的话题都一直围绕着这位可敬的烈士……

  丁锡山家世代在奉贤务农。20世纪30年代,为了让父母生活得好些,年轻的丁锡山经人介绍来到上海市区,在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学开车当司机。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他母亲被日寇劈死在棉花地里。丁锡山是有名的孝子,在国恨家仇的刺激下,这位在海风中沐浴成长、在上海工人阶级队伍中受过熏陶的硬汉子毅然回到家乡奉贤,拉起队伍抗日。当地民众一下聚集在这面正义的大旗下,队伍一拉就是上千人!这支队伍与日寇交手的第一仗选在巴黎公社纪念日,攻打的是位于现在上海中学校址的一个日本军营。他们仗着天时地利的优势,以正义之剑,给侵略者以致命一击!

  丁锡山的部队活跃在市郊抗日,惹得敌人坐卧不安。他们寻觅到丁锡山拜过的一个“先生”,让他来说降。那个“先生”找到了丁锡山,许以高官,劝他投诚汪伪政权。丁锡山不露声色地默默听着,那个“先生”一走,他就“嚯”地从座位上站起,吼道:“日本兵杀我母亲,我岂能认贼作父?!”后来,阴险的敌人设计逮捕了丁锡山的新婚妻子,妄图以此作为要挟。丁锡山以牙还牙,也设计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最后双方交换人质才算了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处心积虑地把丁锡山的部队调遣到青岛。丁锡山暗喜,他想以前不能如愿的事,这次可能会如愿了——他会伺机把部队拉往山东的解放区。想不到就在赴青岛的海轮上,国民党采取了突然行动,将丁锡山手下的一班骨干全部撤下,换上了他们的嫡系军官,准备让队伍去充当攻打解放区的炮灰。丁锡山识破了国民党的阴谋,然而,他已成了光杆司令,掌握不了队伍,只得托病回到上海。

  在上海,丁锡山把家属安排停当后,于1947年秘密奔赴解放区。当时,他最大的孩子倪正才4岁,老二、老三只有二三岁。老四还在母亲腹中,在父亲走后才生下,一生从未见过父亲一面。丁锡山离别妻儿时,他乐观地安慰妻子说:“你们好好保重自己,注意安全,估计不出三年,我们就会相会在人民的新上海!”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忍住离别的苦楚,让丈夫放心地去解放区,干他醉心的大事业……

  丁锡山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活跃在上海郊区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个人与他的队伍虽几经挫折,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对此,倪正也不能诉说其详。他只知道,父亲的身份是中共特别党员。

  丁锡山牺牲后,国民党在上海的报纸上大肆庆功宣传。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秘密居住在市内的妻子,见到报纸,知道了这个噩耗后,如遇晴天霹雳,她关紧了门窗,抱着四个孩子失声痛哭。

  敌人把丁锡山的脑袋割下来在青浦示众了三天,后来又挂在了闵行。他们一来想恐吓威胁群众,二来想引丁锡山的同志出来收尸可钓大鱼。此时,丁锡山的二嫂挺身而出了,她家是丁族最贫苦的一房,丁锡山生前一直对二哥家照顾有加。丁锡山二嫂独自来到闵行,解下了腰间的围裙,默默地裹起了烈士的头颅,再跪在地上,细心地一针一线缝在他的遗体上,然后再请人帮助收尸下葬。她家世代务农,又是丁锡山的亲属,敌人对这个貌不出众的农妇一点办法也没有……

  没过多久,我和倪正都相继退休了。退休后的二十年,我因各种原因,很少出席老上影人的各种聚会,但凡出席,总能遇见倪正,彼此都感到特别亲切,总要找个角落,一起抽上一两支烟。他的身体要比我健壮得多,过来与他打招呼的人也比找我的多,他完全融入了老上影人的群体。

  当我得知老上影人自发地在公众号上为他的八十周岁生日祝寿,上百人为他发来了贺词时,我真为他高兴。可惜,没过几天,就……我不知他在病床上、临终前,是否看到了这些?如能,我想他也会含笑九泉的。

  倪正逝世后,我去查了下我能见到的资料,他曾参与过《儿子孙子和种子》《405谋杀案》《金钱梦》《青春万岁》《四等小站》《失踪的女中学生》《古风风波》《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是冤家不碰头》《地狱·天堂》《血滴子秘史》《情洒浦江》《香港浴血》《湮没的青春》《乔迁之喜》《谈情说爱》等20多部电影,担任录音师,有时是录音兼制片,也有单独当制片主任的。

  我想多了解一些倪正的情况,便四处打电话向他的同班老同学、同摄制组的老同事们求助。老同学们告诉我,当时他们表演班里,倪正的容貌和体型都属于上等的,从当时的认知来看,尤为适合演工农兵的形象,可惜他虽经努力却仍过不了语言关。他与同学们都相处得很好,特别喜欢与家庭贫困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只知道他是烈士的儿子,而在当时讲究“成分”的气氛中,倪正却从未显示出过任何的优越感。分配到电影厂后,让他改行,他也没有怨言。他的老同事们告诉我,录音組里有得是大腕,重点影片轮不到他上,名导演们也有自己常用的录音师,倪正就与中青年主创人员合在一起,一起在拍片实践中成长。他在摄制组中精力充沛,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常帮忙做些剧务工作,也有机会当上制片,但他最终还是坚持在录音上发展,做出了不少成绩。在摄制组中,他始终是受到大家欢迎的人。所以,在他老来病中,会有那么多人关心他;在他逝世后,会有那么多人痛心悼念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