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听大人讲,在铁路上工作是捧上了铁饭碗,而在银行里工作则是捧上了金饭碗。所以我从小就对在银行工作的爷叔阿姨,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现在梳理一下那些年自己跑银行的往事,发现倒也蛮有意思。
小辰光印象中的银行
小辰光我对银行充满一种神秘感。我总觉得银行是不能随随便便进出的,它不像小菜场、百货商店,侬呒啥事体就是勿买啥东西,也可以进去兜一圈,看看野眼。银行是银行!侬不存钞票勿取钞票,到银行里去做啥?!
爹爹、姆妈经常会去银行,因为他们各人都有好几种不同的银行存折、存单,有活期的有定期的,还有贴花存单啥个,我也搞勿清爽。只要晓得爹爹、姆妈去银行,我就会像他们的小尾巴一样,跟在后面。银行这种地方,对于阿拉小囡来讲勿是想进来就可以进来个。透过银行里的大玻璃隔断,阿拉能够看到桌子上堆放着一叠一叠一叠一叠花花绿绿的钞票。要晓得勿在银行里,你随便哪能也看勿到介许多(这么多)花花绿绿的钞票(除非在电影银幕上)。银行里的爷叔阿姨点起钞票来的速度,快得吓人。我喜欢看他们“唰唰唰”点钞票的样子。阿拉小辰光银行里还没有点钞机,点钞票全部是靠人工点个。
银行里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时,传来的关门声厚实而沉重。我想,这里的门一定做得很结实,并且这里所有的门都是一开开就关紧,永远也勿会虚掩。是呀,要不然让贼骨头溜进去,或者头上套袜子的强盗冲进去……于是我脑子里总会胡乱地冒出外国电影里窃贼把地道挖到银行金库下面,或是强盗开着推土机直接撞塌金库墙头的镜头。
储户在存钞票或取钞票前,先要自己动手填一张单子。记得红颜色的单子是存钞票,绿颜色的单子是取钞票。爹爹告诉我,填写这种单子只能用墨水笔,不能用圆珠笔,更不能用铅笔。因为圆珠笔、铅笔写出来的字,不能保存长久。而银行里填写的所有凭证都跟钞票有关,所以都要保存很长的日脚。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我对自己希望能保留时间长一些的文字(比如日记、摘记、读书笔记等),都不再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了,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那辰光银行里提供的是蘸水笔,用的人多了,笔尖就变得毛拉拉的,经常会钩破纸,还会突然之间滴下一滴墨水来。假使侬把存款取款凭证弄脏,或是填错了文字、数字,是不能划掉重写的(而人们都习惯于划掉重写)。如果侬勿晓得,依次排队把钞票连同划掉重写过的凭证递进小窗里,营业员会立即退还给侬,告诉侬,“银行的凭证是不允许随便涂改的,去重写。”于是你只好去重新填写,然后重新排队。所以爹爹、姆妈每趟去银行,总会自己带好一支打足墨水的钢笔。填好单子后,他(她)也总会仔细地看上一遍,确定准确无误了,再去排队。
我发现在银行里排队的储户,大多都能安静地等待着叫号头。号头是镌刻在一块块铜牌上的,很考究。勿像医院里排队发的是纸头号头,最推板(差劲)的是小菜场里排队卖“好小菜”(紧俏商品),纠察只是用粉笔在排队者的衣袖上潦草地写个阿拉伯数字就算数了。阿拉想银行的号牌之所以制作考究,一定跟钞票有关(其中不乏有大笔头的钞票来往)。来银行的储户大多正襟危坐,很少喧哗,不会像上菜场、逛商店一般哇啦哇啦,吵吵嚷嚷,这跟银行里有太多的钞票有关。阿拉又发现,银行里的大多营业员似乎都不苟言笑,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不像菜场、商店的营业员,彼此之间常常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一定也跟银行里有太多的钞票有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弄错了钞票算啥人咯?银行对储户的冷漠还表现在柜台醒目处,总会放着一块写着“钞票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的警示牌,明确告诉侬,钞票一定要在柜台前当面点清爽,离开了柜台银行就不负责任了。我问姆妈:“要是他们多付了钞票,阿拉多拿了钞票,也可以离柜概不负责吗?”姆妈脸上笑开了花:“他们是吃这个饭的,怎么可能多付给侬钞票呢?我看侬是在捏鼻头做梦!”想想倒也是的,我几十年银行跑下来,还真没有碰到过一趟多拿到银行里钞票的情况。然而这两年也时有听到过银行发错钞票的新闻,不过现在怕啥?有电脑记录、监控录像,侬想多拿到钞票占为己有是勿可能個(当然少拿了也查得清楚)。所以当年那块冷冰冰的“钞票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的警示牌,早已失踪。
那辰光离我家最近的一家银行,坐落在四川北路山阴路口。这里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是上海左翼进步书刊的主要出售点和中日进步人士的聚会场所,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经常出现在那里。当某一天知道有了这样的“典故”之后,阿拉进出那家银行便变得轻手轻脚起来,在这里似乎有一种与鲁迅郭沫若们交臂而过的感觉。
还有,小辰光跟着爹爹去外滩,总喜欢到汇丰银行门口去看一对铜狮子,摸摸它们的爪子。爪子早已被过往的行人摸得铮铮亮。后来我从一本《旧上海的故事》书里读到,这对铜狮子是1923年在英国伦敦定制的,公狮叫施迪(Stitt),闭口静蹲。母狮叫史提芬(Stephen),张嘴吼叫,这对铜狮子早已是外滩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以后再去摸它们的爪子,冰冷中我总会感觉到一丝从伦敦飘来的不可名状的气息。
那些年银行的网点少,印象中到银行去办事,总是要排队。勿管侬用钞票再急(比方看急病),都必须坐在长椅上等待叫号。哪像现在ATM机24小时都可以存取款,网上银行更是手指一点就能成交。我们和我们的上一代消耗在排队等待上的时间,如何计量?
我用过好几只储蓄罐
小辰光爹爹姆妈经常对阿拉讲,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好品德。老师也教育阿拉,要把省下来的钞票存进银行参加储蓄,用来支援国家建设。储蓄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而当年“要节约每一个铜板”“要节约闹革命”的谆谆教导,更是不绝于耳。
由此我想到了储蓄罐。小辰光阿拉用过好几只储蓄罐,印象中第一只储蓄罐是爷叔送给我的新年礼物。这是一个邮筒形状的塑料罐,分币可以从邮筒上端的长条形口子里方便地投进去。不过要想把投进去的分币再取出来,则需要把邮筒下端的3个圈对齐,抽出储蓄罐的底部,才能倒出分币。3个圈上分别刻着0—9的数字,如果3个数字不对,就抽不出底部。爷叔笑嘻嘻地告诉我,这个储蓄罐的密码我告诉你爹爹了,他的笑容中似乎藏着一种诡异。我突然明白,想要打开储蓄罐的“钥匙”,其实是掌握在爹爹手里的。虽然心血来潮时阿拉会把一些零碎的分币,投进这个邮筒储蓄罐里。可是当我看到弄堂里小贩挑来小零食,面对盐津枣、咸支卜、奶油桃板的诱惑时,我想要把那个储蓄罐的钱取出来,已经变得不可能了,阿拉没有“钥匙”。我曾经“123、321”地尝试过好多好多遍,都没有寻觅到这个神秘的密码。后来经过我N次央求爹爹,才知晓储蓄罐的密码:369。其实这个密码一点也勿神秘,我怎么就一直没能解密呢?笨!不过知道了密码,“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储蓄罐就变成了“皮夹子”,想用的辰光可以随时取用,也就失去了储蓄的本来意义。
当存款一旦不能随时取用,叫“强制储蓄”。记得姆妈曾经买过一种贴花储蓄,她每个月的月初,会拿着上个号头省下的钞票到银行里去买“贴花”。例如,买一张2元钱的贴花,一个月2元,二个月4元……当中横里勿能取,只有到了年底,贴满12个月,才能取到本金24元,还会有一些利息。记忆中姆妈每个月都会去买贴花,从2元买到3元、4元、5元……贴花不到年底不能取,姆妈讲这就是“强制储蓄”的乐趣所在。现在的理财产品也是这样嘛,勿到辰光勿能取用。“强制”得蛮厉害的,呵呵!
为了鼓励自己“强制储蓄”,阿拉扔掉了那只已经失去储蓄意义的储蓄罐,买了一种陶土烧制的储蓄罐。把分币存入陶土储蓄罐里,再想要取出来,只有把储蓄罐砸碎。阿拉曾经使用过好几种陶土储蓄罐,有大南瓜造型的,有大肥猪造型的,有大阿福造型的……使用这些陶土储蓄罐,基本上都是等到它们的肚皮里塞满了分币,不能再存入了,才被砸开,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储蓄罐还在我眼前晃动,特别是那只邮筒储蓄罐。
一张有自己名字的存折
记得小学中年级辰光,听同学讲只要在银行里存1元钱,就可以开一张活期存折。阿拉央求姆妈能陪我去银行,帮阿拉开一张有我名字的活期存折。终于有一天姆妈陪我去银行,让我自己动笔填写红单子(勿忘!储户一栏必须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排队,取号牌,等待着叫号头。最后阿拉从小窗里拿到一张粉红色的活期存折,打开,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庄大伟”的名字,邪气(非常)开心!
自从有了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活期存折之后,阿拉就更加“节约每一个铜板”了。我不断拒绝盐津枣、咸支卜、奶油桃板的诱惑,把省下来的零用钿1分、2分、5分地存起来。现在勿用塞进储蓄罐了,先放在抽屉里,等存得多了,就跑银行,把钞票存进自己的活期存折里。记得那些年姆妈给我的零用钿很少,先是每月5角,后来涨到1元、1元5角、2元……金额比较大的算是春节期间亲眷朋友送的压岁钱。此外,我还有一个经济来源,帮助爷娘大扫除,把屋里清理出来的废旧物品卖到废品回收站去,钞票就算我的。记得那辰光用剩下来的牙膏壳子可以卖3分钱,用过的玻璃瓶、敲碎的玻璃也能卖钱。旧的书籍和报纸杂志比较值钱,一些废纸也能卖钱。阿拉还特别找了只空的纸板箱,专门用来收集各种废纸。
记得那些年少先队经常会开展一些“学做小能手”之类的活动。有一趟我记完“账”,突发奇想,班级里是勿是可以开办“红领巾小银行”?在中队会上我发布了自己的这个创意。老师听了,连连点头,她从同学们提出的好多个创意中,首先挑出我的这个开办“红领巾小银行”的创意。后来老师还特地请来一位在银行里工作的家长,帮助阿拉“办家家”式地办起了“红领巾小银行”。我受大家的委托,把班会费集中起来,到银行里开了活期存折。忙进忙出了好几个学期,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还有,自从有了自己的活期存折之后,为了管好自己拥有的那么点零花钱,我特地用草稿纸订了本《收支本》,认真记录收入(如卖废纸、玻璃瓶的收入)、支出(如买葱油饼、练习簿的支出),笔笔清爽得没有老坑(形容清爽)。这种习惯保持了好多年。工作以后,阿拉更是晓得赚得来的钞票,究竟用到啥地方去了,就勿会做“前吃后空”的月光族了。
阿拉小辰光这些有关储蓄的往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津津有味的。如今大家都不忌諱谈钱,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们的智商、情商外,还特地加上了财商。让孩子们早一点懂得钱,懂得将来应该如何赚好钱、管好钱、用好钱,恐怕已经是家长们勿会疏忽的话题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