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口言我心

时间:2009/2/9 作者: 周收 热度: 109125
  ——散文集《地角天涯》后记
  
  相思是古老悲壮的歌  
  古老悲壮的歌总象五色鸟咯血  
  相思是信天游  
  信天游总象黄土高坡的风  
  生于斯长于斯  
  耕耘一片荒芜的处女地  
  我们数着夜空游离的星星  
  自命不凡地给他们命名  
  哪一颗,是你的?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  
  一场又一场梦  
  一滴又一滴泪  
  抒写我们永恒的爱恋  
  抒写我们永恒的凝眸
  
  银河的这一端  
  银河的那一端  
  中间有一个无名的地雷带  
  我们以勇气去踩响  
  粉碎全身躁动的抒情
  
  我们不是天生的诗人  
  却有诗人追求的品性  
  我们不是天生的小说家  
  却有编织小说的渴求  
  数着夜空游离的星星  
  自命不凡地给他们命名  
  哪一颗,是我的?
  
  这是1991年6月我大学毕业时,在相思湖文学社为我专场举办的欢送晚会上,我即兴而作并朗诵的一首诗,原题是《献给相思湖文学社全体会员》,后来我改为《星星:永恒的抒情》,在报刊上发表了。作诗有些自命不凡的“狂”并不过分,是可以理解的,要不然我们就难以捕捉闪现于脑际那一刹那的灵感了,做人却不能如此。我们所说的作诗的“狂”,其实就是激情,激情之于诗人,就好比天空之于鸟儿,就好比清水之于鱼儿,就好比翅膀之于雄鹰。我一生的生发点是相思江和相思湖。相思江是故乡一条美丽的河。小时候,我总以为它是没有源头的,因为我与小伙伴们曾经无数次在江中游过泳,很想探求它的源头在哪里,但始终没能如愿以偿。江水清澈,自南向北,蜿蜒逶迤,缓缓而流,孕育着勤劳、善良、平实、朴素的故乡人,成为我永恒抒写的故乡河。
  
  从相思江畔走出去,我来到美丽的相思湖畔。相思湖是一个满溢诗意的湖,湖畔四季常绿,环境幽美,鸟语花香,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精灵,仿佛是诗是梦是童话的乐园。相思湖伴我度过多姿多彩的四年大学生活,孕育我一生的诗情与文情,让我迈进神话般美丽的文学殿堂,引生我灵动的思想,多情的性格。在这里,我读过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老舍、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席慕蓉、余光中、汪国真、舒婷、北岛和林徽因;在这里,我读过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普希金、拜伦、雪莱、海涅、波德莱尔、里尔克、裴多菲、聂鲁达、叶芝;在这里,我读过柯云路、王蒙、贾平凹、王安忆、刘再复、张承志、刘恒、张贤亮、张洁等名家名作。在这里,我既兴奋,又焦灼;在这里,我既学到许许多多的书本知识,又学到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在这里,我萌生了创作的冲动,并与爱好文学的校友发起组织了相思湖文学社,创办了《相思湖》文学社刊,担任了首任社长。在担任着班团支部书记、系团总支副书记工作之余,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文学社的各种活动中。当时我就敏锐地意识到“相思湖”是一个品牌,可以代表这所大学的丰采。而今在广西文坛引人注目的“相思湖作家群”现象,就印证了我学生时代的想法。相思湖文学社的会员来自中文系、民语系、化学系、政治系、外语系、历史系、干训部等系(部),会员有近两百人。文学社的成立,极大地活跃了全院大学生文学生活,培养了一大批写作人才,他们现今大多活跃在广西文坛。
  
  当年教我写作课的容本镇老师对我的帮助最大。容老师知识渊博,授课生动,待人热情,对学生的写作非常关注和支持。现在他担任了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那时候,他就写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古海角血祭》,在师生中引起较大反响。他上课时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周记,记人、叙事、抒情、随感均可入文。周记交上去后,容老师逐篇认真地批改,并撰写好有针对性的评语,对那些写得好的文章,他在班上还要当堂宣读、评点,至今我仍保持着这些周记。在相思湖畔求学的日子里,我起初对创作小说有很大的兴趣,因为我读过三遍柯云路的小说《新星》、《衰与荣》、《夜与昼》,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心情激动不已,对伟大的改革开放油然而生敬意,对《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的求学经历、爱情遭遇同情、怜悯,颤动着我的心。我也想创作出反映那个时代以及个人生活际遇的小说,为此,大一、大二的寒暑假我都在构思写作中篇小说《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倒流的小河》,每天写作十一、二个小时,常常忘记了吃饭,直到母亲连续几次唤我,我才回到饭桌边,胡乱扒几口饭,又继续艰难的写作,那种对写作的痴情,而今回味起来,仍有一种莫名的惊诧。同时,我又写诗、散文诗、散文等。诗是青春的,诗是心灵的悸动,诗是美丽的河流,流淌着我青春的理想和五彩斑斓的梦幻。很快我就创作了二百多首抒情短诗、一百多章散文诗和几十篇散文随笔,自编结集了抒情诗自选集《二十岁那年秋天的解脱》、《流星雨》,散文诗《红水河系列》。为此,文友们戏称我为“红水河诗人”。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而且,我每天坚持写一、两篇散文诗体日记,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那时候,我经常到容老师家中向他请教写作方面的问题,他与师母都非常欢迎我,一点都不摆老师的谱,待人和气、热忱,诲人不倦,脸上常常挂满了真诚的笑。相思湖文学社多次聘请他担任全校各类征文比赛的评委,他都满口应承下来,并对每篇征文作品作评点。当时我撰写的《无边落木潇潇下——评萧红的作品》荣获学院图书馆书评征文第一名,《那飘逸的河——红水河系列之十》荣获散文类一等奖,这更激发了我创作的动因。所以,我时常怀念在相思湖畔行走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那段赋予我诗情、文情的真纯岁月。相思湖是我一生难以忘怀、挥之不去的湖,这是一个载动文学灵思、永不枯竭的湖。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欧阳修《玉楼春》)走出大学城,步入纷纷扬扬的社会,我睁着新奇的眼睛,踌躇满志地回到故乡桂林参加了工作,先后在办公室秘书、文员、企业经营管理科员、农村工作队员、企业改制工作组组长、农村工作团经济组组长、基层党政领导等大大小小不同的十七个工作岗位上做过事,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我都一笑而过。我的中学老师粟喜发先生在我毕业等待分配时,对我说过“凡事退一步想”。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凡事都能退一步想的话,自己心中便断不会有艰难与险阻了。这是人生的哲学,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正如袁宏道所说:“世情当出不当入,尘缘当解不当结。”我时时记着粟老师的这句话,把它作为我人生的座佑铭,催我奋进,促我成长。所以,我尽管身在基层,接触的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接触的是最基层的干部,做的是最基层的琐事,苦是苦,累是累,但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余,我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和写作,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我知道自身没有写作的天分,可仍不停地探索和思考,写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用的东西。
  
  散文大家梁衡在其散文集《觅渡》中说: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的。它可以叙述任何内容,但必须见美见理。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的散文观。自序》)
  
  我以为这是对为什么写作散文极好的回答。“文以载道”。作为形式灵变的散文更要追求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超然、一种洒迈,让读者在轻松的审美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而且能记住你的文字。“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是也。
  
  我的朋友、青年作家光盘先生对我说过,散文一类的文章关键是要实在,把你所要阐述的观点,你所要表达的思想,放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就是要把美的思想藏在行文的背后。
  
  我也迷恋散文随笔写作,但成效并不是很出色,也许真的是受到了散文诗写作的影响,写来写去,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许是与我所接触的生活有关,只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是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来的。走出书斋,步入社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我想会有一个新的突破的。
  
  近日,读了林非先生的理论散文《追求理想的散文境界》,我茅塞顿开,原来我苦苦追求的东西,是我没有考虑得那么深远,换句话来说,是我还没有把散文写得更完美。林非先生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我苦于散文的语言无由把握,或者说是我对散文语言的驾驭能力还存在缺陷。如果能做到林非先生说的那种境界,我想散文真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我口言我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写作散文、随笔最讲究的是真情实感,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是有这方面的体会的。1999年元月,因工作需要,我从区直机关调到柘木镇党委任职,角色来了一个全新的转变,直接接触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直接参与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改革,对农民增收方式的新探索,对土地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激情满怀,就想起了少年时代曾经住西瓜棚、守鱼塘、割草、喂鱼那段难忘的岁月,写下了《寻找失落的情感》一文,参加了2000年度桂林日报社举办的桂林市“说不尽的土地”征文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评委评价说:《寻找失落的情感》的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写出了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机关干部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文章有真情实感,文字优美流畅,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2001年4月1日,我在《桂林日报》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经济理论文章《关于推进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第二版),另一篇是散文《父亲》(第三版)。当天,恰是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的日子,区领导纷纷对我表示祝贺,但他们都不提我撰写的经济理论文章,而对散文《父亲》赞赏有加,他们说,写文章就要写这样的文章,真实感人,情真意切。一位同事读后对我说,他对这篇散文深有同感,读过它,他也流下了热泪。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写好一篇散文,是需要真情实感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是乏味的散文。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文学是寂寞的事业,总有人在守望寂寞。我情愿做一个忠实的坚守者,虔诚地守望这样的寂寞。为此,我把十年以来写作的散文随笔编在这本集子里,取名《地角天涯》,分为“相思如风”、“地角天涯”、“碧云悠记”、“上善若水”四辑,就教于各位方家。“相思如风”里,收录了我对故乡、土地以及至爱亲朋的深厚情结;“地角天涯”中,写下了我游历大自然山川景物的所思所感;在“碧云悠记”的缠绵里,记录了我静坐书斋读书的浅薄的心得与体会;而相知于“上善若水”中,就是我最刻骨铭心的相思湖之忆和对生命的体验及其感动了。
  
  最后,在本书得以出版之际,衷心地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学习、生活、工作和写作的各位领导、同事和亲朋好友!
  
  (2006年11月25日于桂林碧云斋2009年1月2日改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