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小桃子的奶奶来了,是他小姑红霞去接来的。他们的老家是皖南山区的,闹革命的时候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听说他家离新四军总部不远但那里很穷很苦,所以小桃子和他妹妹桃小妹还从来没有回去过。
小姑红霞今年十九岁高中刚毕业,一直在家呆着,他哥小桃子家爸为了让她早点上班没少麻烦厂领导,罗书记的家也没少去,这不老太太一来他就拎着山区的一些土特产送上门去了,一斤花生半斤芝麻一大包圆圆的像台球般大的炒米糖。罗书记推辞着不收,小桃子家爸说是给孩子吃得玩的有什么关系呢,隔壁邻居嘛,我就喜欢大群兄弟三个,他们和我家小桃子挺合得来的,常在我家玩呢。罗书记愣了一会儿也就默认了,没再坚持退东西了。小桃子家爸正待要走,罗书记叫住了他,说忘了告诉你了,你妹妹红霞工作的事厂里已经批了,过两天厂里统一张贴通知公布家属和子女上班的名单,你家比较困难属于特殊照顾的对象。小桃子家爸激动得不住地弯腰点头,谢谢罗书记,谢谢……不用谢我,是厂革委会决定的,说着扶住他的双肩送出了门外。
要说小桃子的奶奶,乍看还真有点像样板戏《红灯记》上的李奶奶,头发光鲜鲜地拢在脑后绾了髻,套上黑色丝线发罩再插上银发簪显得人容光焕发。一身大襟灰布大褂和黑色灯笼裤,裤脚似乎打了绑腿收紧在黑色长筒袜内,双脚是平底的老式圆口布鞋,整个是戏中李奶奶的扮相。样板戏《沙家浜》中的沙奶奶与她似乎也是同样的人。她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红霞是她四十多岁时生的老姑娘,子女共有九个,大儿子在抗美援朝中牺牲了,因而在家乡她们家是军烈属五保户,生活还过得去。二儿子在家务农是个乡干部,因为要带领乡亲们学大寨造梯田人很辛苦而且时刻要绷紧大公无私这根弦,因此老母亲是顾不上了,故土更是难离。小桃子家爸则是她三儿子,排行老四,关系近的人就干脆直呼老四,姐妹中除红霞外都已嫁人了,老太太舍不得小女儿在农村过苦日子,她还在上小学时就让她投奔城里的三哥来了。老太太的男人死的早,她不操心不行啊!那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田里几乎是颗粒无收,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锐减,计划中的口粮总是无法按时派发,老百姓只有勒紧裤腰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九个孩子除了大闺女已经嫁人外,还有七个子女共九张口等着饭吃,老太太又是个自小裹过小脚的妇人走不得远路,更爬不上高山,她男人只得每天漫山遍野地寻野菜摘野果,一家人勉强得以果腹,后来这些可食的野生植物也很难找到了。一天他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崖边瞅见一丛野山桃树,正待攀爬前去采摘时,一条蛇忽然立起拦住了去路,但是他却毫无畏惧丢下布袋握紧一路携带用于探路的木棍,死命地朝蛇头扫去,本想一棍子打死,没想到蛇却灵巧地躲过了。可能是因为整日里吃不饱肚子,全身乏力脚下绵软自己却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只这一棍若在以前即使打不中蛇,也会把它吓跑。当他再次反身准备击打时,不料却被蛇咬了一口。此时的他惊出一身冷汗,意识到这蛇可能有毒因为被它扑咬的臀部已经开始麻痹了,横竖是死,一不做二不休弄死它,反手朝蛇身猛击一棍然后扑上去逮住蛇的七寸挥臂向着山岩用尽吃奶的力气使劲地摔,一下、两下……直到有人发现他时,他手里仍捏着那条蛇,蛇已经死了,他也已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当那人叫来人救他下山时人已咽气了。据乡里赤脚医生说人确信是中了蛇毒,加上体质较弱没有挺过来。
这一年,在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老四带着全家的期盼与人一起踏上了去城市找工作的路,他们一行四五个人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各自带的干粮不几天就都吃光了,因为无论怎么省吃也耐不住饥肠辘辘。几个人于是分开来一边乞讨一边打个零工,渐渐地老四与其他人失去了联系。在万念俱灰时,老四忽然听见了远方有火车的鸣叫声,他在家时曾听老人们说过只要上了火车就能到达某个城市,因为铁道是连接城市的大动脉。他终于在让过两列火车后,找了一处转弯的铁道旁扒上了一列缓慢下来的货车,在一节空车皮里一躺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声汽笛长鸣把他惊醒,紧接着就是放下车皮的咣当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很快他被人发现了,几名铁路员工上前逮住了他将他押到了站长室,站长见他衣裳褴褛面容憔悴不像是坏人,让人放开他叫他坐在凳子上并亲自倒了杯白开水递给了他,经询问了解到实情,很是同情地说:你暂时可在车站上呆两天,这里来来往往的单位不少,到时我给你介绍个工作,省得到处流浪像个盲流一样。老四感激地跪下说:大恩人啊,这正是我离乡背井投奔的前程啊!不,我的大伯你今后就是我认的大伯,我不会忘记你的。真的吗?我还没有儿子呢,就认你作干儿子了,来我给你找一身衣服领你去洗把澡,再把肚子吃饱睡个安稳觉。
第二天有家织布厂的一车皮棉纱急于缷货装车装卸工人手不够,老站长出面把老四介绍给了这个厂子的负责人,那人毫不含糊地说只有他能胜任工作我们厂就招他做临时工,以后根据工作表现再考虑转正问题。就这样老四进入了现在这家织布厂当了一名装卸工,后来不仅转了正还成了家入了党当了科长成了工会委员。那时只要在国营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他的户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迁入当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因此他急于让妹妹红霞也通过招工转为城市户口。实际上红霞在他哥结婚的第二年,小学刚读三年级的她就转学到此地某小学当插班生。那时学籍关系还很模糊,因她哥这层关系方才上了学。嫂子那时正怀着孩子,她自小在农村长大,虽然也还小但已能做一般家务了,像抹灰扫地、淘米洗菜、洗碗刷锅,操持得有模有样。当年小桃子就降生了,她又多了一样家务洗尿布,但不经常洗原因是洗不干净,为此也没少挨哥嫂的责骂。
现在老太太来了家里一室一厅的房子就显得拥挤了,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个老式带化妆镜的五斗厨,一个两米来高的衣柜,一张办公桌一张大桌子,各家的情况大致相同。里间夫妻俩一张大床,另一张二号床(稍小些)小桃子与桃小妹分头睡,外间是老太太和红霞也挤一张相同的二号床。这种居住条件各家也相差无几。
有一天几个小伙伴们相约着来找小桃子玩,说大群和庆国都有蛐蛐(蟋蟀),我们一起逮蛐蛐去,小桃子当然很高兴了,问怎么逮?东升说好像他们是用网子网住的。小五子说那我们就做个大网子比他们的要大,说着用手比划了一下。大强子拄着拐杖说你们准备一个洞眼密一些的网兜、细铜丝和老虎钳,我替你们做,别外再准备几个小盆盆罐罐养蛐蛐。小桃子开始忙活起来了,二群说我哥不让我拿他的东西;三群说我看见他有三个瓶罐罐,我要一个他都不给;东升说我找了半天没找着,我家只有糖浆瓶子;不行,糖浆瓶口那么小怎么斗蛐蛐啊!大强子话音未落,一声略为沙哑但音调高亢的断喝,把几个小伙伴都吓了一跳。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他奶奶在喊叫,但说些什么谁也听不懂!朝她喊的方向一看明白了,只见小桃子手里拿着一个网兜子和剪子准备让大强子去做蛐蛐罩,奶奶可能心疼这个网兜子不想看见孙子把它剪坏了。小桃子也用家乡方言叽哩咕噜跟她奶奶对讲起来。小桃子和桃小妹没有回过家乡却能熟练地说家乡话,毫无疑问是他小姑和爸爸教的。
老太太一直是坐在墙角的一把竹椅上用一盆凉水在泡脚,悠闲地看着几个小孩子在眼前晃来晃去,但发觉小孙子要剪天天早起到菜市场买菜用的网兜子时急了,边说边用毛巾擦脚穿上凉拖鞋来抢网兜子。这回小伙伴们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清了那双畸形的小脚,让人震惊得直打颤。这是双自小缠过的小脚,而裹脚之风已年代久远了,据说是自古代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在位时期流传至民间的,至晚清时此风最盛行。眼前的小脚就是曾被酸腐文人津津乐道的“三寸金莲”,其习俗在中国流传之深远他们脱不了干系。就连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咏足《菩萨蛮》中也留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的词句,是赞赏?还仅是描写?仅从其本义判断,恐难以辨明,因为其仁义道德的历史背景我们毕竟无法一笔抹去?如同身在“文革”年代热衷于“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人你是无法以好坏一言以蔽之。
从小伙伴们直观地视觉和感觉中就足以窥视到其陋习的野蛮和残暴,正如民谚所云:“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那双小脚如三角棕子般地拱起,五趾并拢内收,拇趾骨根部外翘似鹅头状,最可怕的是足底,看似平板一块实则是两块相叠的肉板被人为挤压成型,原先的足弓前半部分现成了铁板一块的死肉皮硬邦邦的覆盖住整个脚弓与足跟相接。这就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倘若一不小心掀起那龟甲般的肉皮怎会不流血不疼得要命?!
正在祖孙俩争执不下时,大强子瞅了瞅那网兜说:“没用的,网子眼还是很大,那能网得住蛐蛐子啊!”小桃子这才松了手,老太太如释重负,口里叽咕着找来了一块纱布。大强子眼睛一亮伸手拿了过来说:“那就凑合着用吧!”拄着拐杖站着剪了一截细铜丝在纱布边缘穿来穿去圈了一圈,把铜丝头弯过来钩住铜丝做了个活扣,收紧了就成了一个网罩,可纱布软软地垂了下来绷不成形。“我看这也——不好用,还——不如手逮呢。”东升着急地说。“我还找到了一个空罐头瓶,可以装蛐蛐子。”小桃子不知什么时候又摸出了个空玻璃瓶,“行,这个瓶子口大。走,到后花园去。”大强子边说边拄拐就走,小伙伴们就蜂拥而去。
后花园除了日日行走践踏出的一条小道外,四周到处是杂乱的荒草,哪里还能看到花的影子?双井那边是住家户,这边却堆着大量红砖,有的垒成了垛,有的却乱堆着。听说这里要建化工厂是造蚊香的。嗨,别管它,逮蛐蛐要紧,前面有蛐蛐在叫。几个人兴奋地蹑手蹑脚地分头围了过去。这蛐蛐像有灵性一样,人来了它就不叫了,害得他们大气也不敢喘,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守着,大强子在不远处观望,不时地小声指导着。那蛐蛐鬼得很,不是蹦到草丛中就是躲在洞里不出来,于是有追的有抓起瓶罐打水的,打水来泼进洞里蛐蛐就钻了出来。忙活了半天总算有了成果,共两只蛐蛐。一只被东升不小心拽掉了一条腿,还有一只个头较大但多了一根尾针是二群逮到的,大强子说这不是蛐蛐,可二群舍不得丢掉。小五子和三群虽然两手空空却乐得直蹦高,斗蛐蛐去了!小桃子一手捂着铁皮盖子一手托着瓶底看着两只蛐蛐心里也美滋滋的,首战告捷自己也有一份功劳能不高兴吗?于是双手捧着盛着蛐蛐的瓶罐直往头里冲。别捂死蛐蛐了,手松点留条缝给它透口气,大强子跟在后面喊着。
“斗蛐蛐了——”小五子跨进大群家大门朝里喊了一嗓子。大群连忙从床底下捧出两只蛐蛐盆放到堂屋,说:“把你们的蛐蛐拿过来给我看看。”小桃子小心翼翼地把玻璃瓶罐放在靠近蛐蛐盆的旁边,不好意思地说:“有一只是独腿将军,东升拽断的,恐怕不是你蛐蛐的对手。”“我不是故意的,它想跑,我捏住它腿,没想到它腿都不想要了,不怨我。噢,还有一只大个的,你家二群逮的,肯定厉害!”大群朝瓶罐里看了看说:“嗐,三根针,母的,不开牙。”抓起瓶罐伸手将“三根针”引了出来,一甩手摔死了。二群急得大哭起来:“你赔,你赔我。呜……”“那三根针不会叫又不会斗要它干什么?马上斗蛐蛐,斗败的给你玩。”“真的,讲话算话,不许赖。”“是是是。”二群这才破涕一笑。
大群把一个蛐蛐盆盖打开,用一根草在那只蛐蛐的头前轻轻地掸了掸,它立刻张开两个镰刀般的尖牙,振翅鸣叫,一付斗性十足的勇士之姿。小伙伴们一看来了兴趣齐喊:“快把我们蛐蛐放进去斗。”当那只独腿蛐蛐被大群兜底倒入盆中时,所有的人都泄气了。原先的蛐蛐如临大敌,而这只却一味地顺盆沿爬爬走走无心恋战。当大群用蛐蛐草的绒须撩拨它时,它却也把牙张得大大的。“开牙了,好!让它们斗。”大强子来了精神。在大群的蛐蛐草两边引逗下,两只蛐蛐咬在了一起。独腿的像是体力不支连连后退,另一只却边战边叫势不可当。前者可能被逼得走投无路,反身又相互死死地咬住对方互不松口,真是鼓舞人心,咬咬咬,喊声一片。当双方在翻了一个身后都松了口,但都没了斗志。独腿的又开始在盆沿走走爬爬,蛐蛐草也不能使它开牙了;那一只再也不叫了但还能开牙,就是不斗,好不容易驱赶到独腿蛐蛐身边,它却掉头就走。
“哈,打了个平手,如果不是掉了一只腿,这次准赢了。”大强子颇为自豪地说。“这次当然是我的蛐蛐子赢了,你们那只都不开牙了。”“那你那只还——还不叫了呢。”东升说。“对呀,谁都没赢,平手!”小桃子嚷道。“不,是我们输了,这只就给我养着玩吧!”二群看来是一心想得到那只断腿蛐蛐,大家一看那只确实不开牙了也没什么用处也就不吱声了。大群伸手将那蛐蛐合在掌心想放回瓶罐,小桃子这时却说什么也不准:“这是我的瓶子,下午我们还要逮去呢。”二群说:“我有瓶子。”说着找来个小药瓶,大群一把夺了过来小心地把罐头瓶放倒两瓶口对口地张着,用蛐蛐草将蛐蛐引了进去,跟着迅速地将瓶盖扣上。“哥,你把那草给我,我肯定能让它开牙。”“你要那里有好几根,拿来我教你做。”说着手一指,二群和其他小伙伴一看,那草上长着几根穗条子除草茎相同其余都不同,这不是野草吗?到处都是。二群把那几根草拿了来,大群一一齐头将穗条子连着茎撕开,当头捏住一扽,穗条子断了但草头却现出了棉絮般的丝丝绒毛。啊,这么容易,小伙伴们你一根我一根地学了起来,“我没有草了,你们现在去摘草还我。”“好吧,我们到后花园多摘几根去!”东升说,于是大伙儿直奔后花园去了。
(八)
这大6号的孩子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蓬勃成长起来,大凤顺利地考入高中,不过大强子却不知怎么没有上高中成了待业青年,二凤、庆国、小三子正在上初中,大群、东升、小四子今年将小学毕业,听说11号的小秃子也将小学毕业,小五子、小桃子、四年级,二群三年级,六妹子、桃小妹二年级,三群刚上一年级。当然还有一些没有到上小学年龄的孩子,最小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是的,还有比大凤和大强子还大不少的接近成人或已是成人的姊妹们,他们则属于孩子伙伴圈子外的人了,比如庆国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或是小桃子的小姑红霞。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眼界也渐渐地放宽了,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这座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古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之一。几千年前这块土地还是蛮荒一片,到处芜藻众生鸠兹鸟云集,属典型的湿地,因而人迹罕至。相传大禹治水时来到了这里,见此地处南北要冲长江的拐点,是交通的命脉,如果任由江水潮涨潮落成泽国汪洋,行不得舟,走不了路,往来不通四方的百姓岂止苦不堪言,这不正是水患吗?于是大禹下定了根治这里的水患还水陆路于民的决心,带领治水大军经过日日夜夜顽强奋战,也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开凿了一条河流——弋河,有了这条河——江水涨起来时江水流向弋河,由其向四方分流,江水回落时河水流入长江,这就是流传久远的大禹导中江。此后,这里成了陆地成了商埠之地,渐渐地人们在此地筑起了城,取名鸠兹城。说起东流的江水在此地确实是拐弯向北奔流而去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就是极形象的例证,诗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是此城北面门户叫做东梁山和西梁山,因其夹江对峙气势险峻,如江之门户,故唤作“天门山”。
纵观历史,这座城市不知何故?历朝历代只是商贸集散地,而非全省政治文化中心,故而社会繁荣稳定时,城市规模壮大人丁兴旺,反之社会混乱不安时,市区(主城区)规模严重萎缩商贾寥寥无几。现在这座城市好像仍延续解放前的老样子,规模并无明显壮大,但人丁好像见长了,因为毛主席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时刻准备打仗”的年代,人当然是多多益善了!因为中国不能无视正在邻国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越战”。
弋河对于刚刚长大可以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玩得较远一些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一天大群和东升偷偷地来到了河沿上,本来打算捡一些碎玻璃卖给废品收购站换点钱好去新华书店买小人书,当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流时两个人着迷了,眼睛不再盯着脚下了。河面并不很宽约二三十米远,到了夏天河水涨上来时至少能宽出十米。河的两岸是V字型斜坡,在沿河两岸还顺势修筑了各一条约两米多高的大埂,站在可以并行两架板车的大埂上俯视河面,在孩子眼里恍若山谷般地深远,河流蜿蜒向东汇入长江。河道两旁全部是用大青石凿平表面堆砌而成的,因而不易发生像泥石流那样的崩岸垮塌现象。
两个孩子是那样地怕水,大群更怕。东升独自顺坡而下,想看清河水流淌的样子也想去洗洗手,听说河水有旋涡可以把会水的人也卷入河里出不来,而且很深打不到底,下去了就会淹死的,这是大人们常说的!他战战兢兢地刚下到一半,大群就喊了起来,上来吧——别掉到河里了!东升趴在青石斜堤上,脚下滑滑的有细沙子,他手抠住石缝朝下望了望有点胆怯了,无奈只得又爬了上来。这条河那时好像是划分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至少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这样的,河北是城中,河南是农村。尽管河上有桥,孩子们很少过去玩。
他俩一直朝东走去,像是漫无目的又像是在探寻河的尽头,忽然前头出现一座大铁桥,雄壮有力地横亘在河流之上与河面堤坝浑然天成,其雄伟气势无疑将他俩牢牢地吸引住了,于是异口同声地呼喊着狂奔着你追我赶地向大铁桥跑去。
这座桥从外观上看是两厢体组合,由巨大的工字钢和粗大的螺钉构建成两部分大型梯形梁厢,其接头搭在河中心一尊粗壮的水泥桥墩上。近前看时才发现这原来是一座铁路桥,一双铁轨从桥中间穿过,下面有枕木和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青石子铺垫。两边是很窄的走道可行一人,可能是只供铁路巡道工人走的,再向外有护拦。此护栏是不易翻越的,因为下面是空档可直接看到河面,它与桥外侧的铁栏杆间是路人穿行的过道,脚下的路是由一块块水泥板铺成,相向可通行两人。因此他俩得以在这过道上兴奋地走来走去,一会儿看看铁桥的钢架结构和铁路,一会儿伏在铁栏杆上,望着桥下奔流的河水和桥四周的景色,简直可说是流连忘返了!
在不知不觉中他俩爬上了桥头的铁路,不敢顺铁道走上桥中怕掉到河里去了,而是背离铁桥朝前走去。离开铁桥的路基很高约高达四五米,两侧满是青石子,因为是第一次上铁道,所以玩得很开心。他俩时而在铁轨上行走,时而在枕木上追逐,忽而又比一比看谁一步能跨几根枕木?两人兴致正高时,忽然铁桥那边一列火车鸣着汽笛正转着大弯向桥上驶来。他俩愣住了见火车好像并不是很快,于是慌忙地想下铁道,不行!路基太滑太陡,跑,往前快跑,找台阶下去!可是他俩不记得了桥头就有台阶,也已不敢回头了;可是他俩又哪里知道?向前方几十米范围内是没有阶梯的。火车在身后使劲地长鸣,他俩也充耳不闻了,只顾死命地在铁道上奔跑。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约三十几岁的男人,像是城郊的农民,快速地爬上铁道从前面将两孩子拦下,一手一个拉下了铁轨,感觉在路基的石子上还未站稳,火车挟着狂风扑面而来,轰隆轰隆地擦肩而过。一节、二节……不知有多少节车厢了,他们感觉到的只是这列火车威力无穷,势不可当。
好险啊!若不是眼前这个男人——一个奋不顾身果断相救的无名英雄,他俩的生命顷刻之间就已然报销。这勇士的行为称其是崇高伟大,也决不过分!火车过后,他只说了一句话:“铁路上不好玩,很危险,回家去吧!”可是他俩不是特别感到害怕,虽然仍有些懵懂无知,但也没有再逗留了,只是商议好了回家后谁也别再提起此事。奇怪地是二三十年后此事却仍像生根一般难以磨灭,回忆起来常令人感叹不已!
说起铁道来,这地方还真有一个火车站但不在铁桥边,也不很远。沿着铁路向前不超过两百米就有一座本地唯一的火车客运站,规模大抵只有两个篮球场那般大,侯车室像是简易大棚,四米多高的房梁几乎都由毛竹建成的,毛竹三角架支撑的屋脊上两三盏白炽灯在风中不停地摇来晃去。这座火车站是南北走向,除了侯车室就是门前的站台,然而车站是没有大门的,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行人就将这站台当作了大路。随着远方隐约传来汽笛的长鸣,这边的旅客立刻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簇拥着往站台边上挤,人虽不多加上行人和送行的人,以及站上看热闹的闲杂人等,顿时把这小小的站台挤得水泄不通,那边有一个人被挤下了约半米多高的站台,很快两三个车站工作人员从两侧将哨子吹得山响,大喝着:退后退后退后,列车要进站了!那个说:不要往前挤了,你听见了没有,不要命了?站这么近,被火车吸到车裆底下怎么办啊!一声响亮的哨声后吼道,全体退后,退到白线后面去。人们连忙一个个随着工作人员的走近纷纷后撤,然后一个工作人员向着列车方向挥舞着手中一对红绿小旗,人们的目光一下子转向了火车来的方向。
火车头朝天空喷出浓浓的烟气,一声接一声地长鸣。片刻间长长的列车在那粗壮的曲柄连杆动力车轮的牵引下,喘着粗气缓缓地驶进了站台。列车尚未停稳旅客们就眼盯着车厢号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对号入座,一部分旅客开始跟着车厢门奔跑。列车在一阵车厢间短促而尖利的挤压声中停住,旅客们纷纷挤到了车门边,列车员从门里打开了门踏下台阶,边下边扯开嗓门嚷起来:让开让开,先下后上,都把车票拿出来,检票上车。人虽少上下客之间还是你推我挤的,火车头那边下来一个司机手拿一把小铁锤在车轮上叮叮当当地轻轻地敲击着,这让附近看热闹的孩子好奇地跟着瞧上了老半天。例行检修了一会他掏出钥匙将在机车底下的一个铁匣子打开,拿出了两个饭盒挺沉的肯定是自己的午餐,看来这火车头一定是蒸汽机车,不然饭怎么能煮熟?那司机上去后,紧接着就拉响了汽笛,“呜——轰隆轰隆——”在如此巨大的声响中列车喷出浓浓的热汽驶向了远方。
很快站台上的人群渐渐地散去了,一切又趋于宁静。真不知什么原因一个城市的火车站竟如此之小?不过你绕到候车室后面去瞧,也许你就有了答案。原来这后面是一处茅草丛生的池塘,候车室小窗前扔出的废弃物已经填满了半个池塘。
东升在暑假期间经常到火车站玩,因为他爷爷奶奶的家就在车站附近,可以随时随地独自溜出来。他喜欢在附近街道的巷子里钻来钻去,起因是那次从爷爷奶奶家出来,他有意无意当中走进了一条陌生的小巷子,想看看这条路是否也能走通。结果七绕八绕他竟然找不着北了,好不容易钻出了巷子,一看却是另一条马路,他只好绕道顺大路回家了。此后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要把所有自己遇到的小巷子走通、摸熟。在这座城市不论是在老城区的内街外街,还是轮船码头及耶稣教堂一带的民居巷道,或是那些依山傍水仿古城区也不知哪个年代兴建的民居群落,也早已经年累月地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大街小巷,如果你能在空中俯瞰,这座超越古城区的城市用鳞次栉比来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
当然这样小的年纪其活动能力和范围还不足以踏遍大街小巷,但这不妨碍他走道爱钻胡同抄小道的习惯。因为错综复杂的巷道与迷宫无异,成功穿越无疑能增强自信心感觉到喜悦。
爷爷奶奶家居住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街道的巷子里,每天都能听到火车的呜呜鸣叫和隆隆驶过铁轨接缝的碾轧声。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小宅院,面南背北,推开两扇各两米高五六十厘米宽的小木板门,左边是一个四方小院子靠院墙有一个一米多高小花台,种得却不是奇花异草而是喇叭花和丝瓜条等藤本植物。花台前还栽了一棵梧桐树。从门口进去是一条可同时并行两人的青砖小道,道长约五米。小道略高于地面其两沿砌成斜坡便于行走和流淌雨水,道的尽头与前檐下台阶并不相连,约留有一掌宽构成阳沟,便于使左边小院在暴雨天不至于汪水而精心设计的,因为只有右侧有一个下水阴沟。右边的露天院子略小些又被紧靠大门的厨房外墙占了半爿,院子只有一面墙和屋檐下拐角走廊围成的那么大,不过也够放下四个大澡盆。拐弯便可进入厨房,那角落便是平日里洗洗涮涮的地方。小道这旁也种了一棵树,是一棵石榴树,碗口粗有着十几年树龄的是四五米高的老树。每年夏秋季节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结果,红艳艳的花让人喜爱又令人心生对火红日子的渴望;红宝石般的石榴米在咧开嘴的硕大的果实上微露出来时,家中的孩子及邻家的小孩无不垂涎欲滴。当邻家果然有人为小孩讨要时,奶奶就用竹竿挑下一颗大的,但最大的她是舍不得的,这样邻家的小孩也会欢喜的了不得的。奶奶从来就不让人瞎打石榴的,因为生石榴涩嘴不能吃扔了很可惜,要熟了更要熟透!孙儿们往往至少要为此耐心多等待十天半月。
大门口顶上是屋檐,是用两根粗大的圆木柱子支撑着落在圆形石墩上,下雨是淋不着的。右门角与厨房墙壁形成的角落有一尊石臼,约二三百斤重,上方大下方小中间有一个比篮球略大一点的半圆坑。还有一把用大锤木柄楔上的石锤,状似骷髅头。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后来东升看见大人们用它时,才知道原来这付石臼是用来舂米的。把糯米倒入石窝中,举起石锤来砸,直到砸成粉末,再用勺挖出倒入细筛子中筛出面粉来,这就是人们过节吃的元宵面。现在他还小,举石锤都困难只二三下就举不动了,不过长大以后,也就在上高中时他成了家中专门负责舂米的了。
这门是有门轴的,两头都用铁环套牢再上在石头门墩上,若要关门也还是沿用老式的木头门栓,为了安全晚上闩上门还要在门后顶上一根大木杠。门板上有一副门钹专上一把旧式抽屉式的铜制长锁,后来这锁坏了没处修,就用一小截铁链穿过门钹上的铁环锁上一把新式铁挂锁,这样就可放心出门了。
门洞的左边沿围墙是用毛竹搭建的披屋,但没有门窗是专门堆放木柴、稻草和杂物的地方,这些东西是用来烧大灶用的,为了防止受潮特意设隔层悬空存放。一眼望去,倾斜的屋面上一行行覆盖着的小瓦片是那样的醒目,往里走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小间特意隔出来的厕所。这是间简易厕所,地下挖个坑放进去一个小缸平地面埋好,上面再放入木工打制的有个圆洞的木踏板,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厕所了。这是家用厕所,当然也就是男女共用的了,不过进去前要吱声或咳嗽一下,有人就不能再闯了。
说起厕所,大6号后花园右侧靠院墙的旮旯里就有一个公共厕所,原先是黑狗子家养猪的猪圈,黑狗子与东升一般大,大人们曾私下里议论他家成份不好等杂七杂八的事,孩子们自然很少与他在一起玩。不过大6号人还是比较同情他家的,因为他家有个瘫痪在床的老爷爷,生活困难。他家放了一口大水缸在巷子口自来水旁,让大家将淘米水倒入水缸中,用沉淀下来的泔水来喂猪。等把猪养大杀猪时优先卖给大6号人,每斤猪价还可便宜几分钱。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猪也不养了而是买了五口大水缸和一些砖块,请人将猪圈翻盖成厕所,在男厕挖三个大坑埋三口水缸再各放上两块宽木板,人就可以蹲在上面拉屎了。当然另两个大水缸埋在女厕所,地面都用水泥砌平整。难道他家在做功德无量的好事?非也!因为他家是要把粪便卖给农村人,后来那个收粪的农民隔三差五地就定时来挑粪。东升奶奶家的这个厕所也一样是要收来挑粪的农民钱的。
大6号的公厕建好后,没几天就污秽不堪了。几十家每天早晨都有妇女来倒马桶,只要有一人不慎倒在茅屎缸外,后面的因无从下脚就会倒得满厕都是,顿时屎尿横流臭气熏天。男厕稍好因为不断有人方便,但刺鼻的粪便味丝毫不减,还得踏稳茅坑板提防它突然断裂或滑动避免意外跌入茅屎缸。看见那粪缸着实令人恶心,那里面有数不清尖头肥蛆成团地在粪便上拱进拱出,红头绿蝇则窜来窜去地乱飞,更何况有时还能一连许多天目睹死猫死老鼠的尸体,一天天地看着其毛发渐渐烂尽直至粪缸秽物全部淘光。这边东升奶奶家的厕所却格外地清洁,用厕后可顺手将木棍和木板拼接的丁字形茅坑盖盖严,既可防止臭气外泄,又可避免家禽如小鸡和小孩子误入粪坑。
站在门洞下抬眼就能望见宽敞的堂屋和两旁各有三对木雕窗户的东西厢房,高高的屋檐被一副伸出的横梁托起,梁下各自有一根粗壮的木头柱子分别立在了一般大小的石礅子上,但比门洞下的立柱粗些高些。冬天在此处晒太阳时,柱子则成了孩子们攀爬转圈的游戏之物。屋檐下是一米来宽的窗前走廊,在东厢房墙角拐个直弯可入厨房。走廊是淋不着雨的,屋檐一直延伸到厨房墻面,台阶边缘全部由青石板砌成在雨中也不会坍塌,但地面好像是夯实的黑土地。有意思的是厨房这边的院落与青砖小道那边中间留有大面积的土地的庭院不同,全都由青砖整齐地铺砌。
厨房门口是一块大石板与地面平,下石阶进去,靠右面当中有一个大灶台,两口大锅一边煮饭一边烧菜,中间居上沿有一口小铁锅是烧开水的。灶前这边墙角有一竹凉床支撑的碗柜,灶后是烧锅添柴的角落。灶边还有一个长长地四方形木风箱,每当要烧火做饭时,东升就与大凤二凤有时是堂兄弟们争着拉风箱,那“呼答、呼答”地声音虽谈不上美妙动听,也如手中的风琴一般可以自己掌握节奏,看看火渐渐地暗下来了,抓一把糠撒进去再呼答拉一下风箱,火腾地又起来了,可好玩了!此刻还专门有人在屋子外看着厨房顶上砖砌的烟囱,袅袅的炊烟刚起就立即喊道,冒烟了,烧饭了!
跨入大木头门坎就进入了大堂屋,迎面是毛主席标准画像端端正正地张贴在中堂板墙上。随着“九。一三事件”后供奉毛主席石膏像的宝书台已经没了踪影,但普通人家户户张贴主席像传统却年年如此。
这里面的房屋结构几乎都是木质构造。内墙壁是木板墙,除堂间地面是黑土地外,两厢房全是离地十几厘米的木板地。厢房呈长方形约三十平方米,但里面除床铺和几只大木箱及梳妆台外别无长物。东西厢房基本同形,唯一不同的是西厢房里面有一层木板阁楼但无护栏有一把木梯上下,上面可存放一些如棉被棉衣等换季之物。厅堂比起厢房来稍大些,后面还有一间狭小的隔间,里面堆积的全是烧火用的米糠,旁边有一小门平常总是关上的。厅堂大门槛上原是上有一排高高地带窗棂的木板门的,为了方便进入及通风采光全卸下来了。只有天气寒冷时上上门板,老人和孩子轮流坐进火桶里烤火时,这屋子里才会变得暖烘烘的。
这院落和房屋是独门独户,但并非孤零零的一处建筑。它的脊檩靠进隔壁大院的二楼墙体,在那院里有一口水井。这一带老房子很多,巷子也四通八达。东升的同学牛小子的家就住在附近,不过已不是住在简易棚子里了,经多方努力市里批准他家落户住进了新居,但所谓新居也只不过是请人帮忙搭建的,由毛竹、稻草、芦席、黄泥巴、油毛毡等建成的草房子。比起从前住的地方要宽敞亮堂些,何况夜晚还有电灯呢。
(九)
大群家最近买了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体积较大四方型放在五斗厨上几乎能占据四分之一的空间。这是件新鲜事,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怎么也看不明白,这像木匣子的东西里面像有许多小小人躲在那里说话呢。
“喛,奇怪啊!里面没有人,也——能说话,能——唱戏?”东升望着收音机自言自语。
“没有人的,我打开后盖看过,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小元件。”大群说。
“那你打开让我们看看是什么小元件,全部是圆圆的小东西吗?”小桃子好奇地问。
“小五子,把我放在外面大桌子上的螺丝刀拿来。”
不一会儿大群接过小五子递到手中的螺丝刀,让东升小心翼翼地双手将收音机磨个方向,伸手边卸后盖边解释:“不是圆圆的东西,我爸告诉我这些东西叫小元件,是靠它们接收中央广播电台的无线电信号,我们才听到声音的。”
“现在怎么不响了呢?”小五子问。
“孬,我还没有把它打开呢。”说着在下面找到开关旋纽“嗒”地一声打开了,音量也在放大。
“哇,声音太大了,怎么‘兹拉——兹拉’地听不清啊?”东升问。
“嗨,我还没有调频道呢。”说着边旋边说,“这边的是调台的,那边的是开关。我试过中央台和江苏台最清楚。”很快收音机里传来了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腔。
这时,二群和三群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说他爸回来了,大群脸色也一变赶忙抓起螺丝刀去上后盖。“爸爸不是不让你乱拆的吗?怎么又在拆呢?”三群过来紧张地说。“没有乱拆,别胡说!”他们三个连同小尾巴六妹子一看不妙,悄然地溜之大吉。果然身后传来了大群他爸喝斥声和大群的犟嘴声。
一天,学校包场电影东升随着学生队伍检票入场,与平常一样在正式放映前,电影院总是要播映《新闻简报》。这时银幕上出现了毛主席接见外宾(可能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镜头,东升与同学们一样都非常激动,因为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本人的影像镜头,至少东升是这样的。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那情景仍记忆犹新,但当时放了什么电影他却毫无印象。因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实在太鲜明了!正如语文课本上有篇文章描绘的那样,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是多么地慈祥多么地和蔼可亲;又如《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词中唱的那样:“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散场后,一回到大6号,东升逢人便说:“我看见毛主席了,在电影里看见的,真得感到很幸福,非——常幸福!”“真的吗?我们学校是明天包场的电影,我和大群二群他们明天也能看到。哎,小桃子和你在一个学校,他肯定也看见毛主席了,我去问问他。”小五子说着就要去找小桃子,说曹操,曹操到,小桃子从家里出来找小伙伴们玩来了。“你看见毛主席了?”“嗯,就一会儿,毛主席和外宾站在一起握手。”“是的,我来——回想一下。”东升见小桃子这么一说,掰着指头算道,“几秒钟,大概四五秒钟吧!”
“你们在讲什么?”庆国晃荡地过来了。“噢,他们在电影里看见毛主席了。”“嗨,我以为你们说什么呢,我家大哥在红卫兵大串联时,扒火车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那火红的场面那热烈的气氛,听我大哥说人山人海的有好几百万红卫兵呢。我偷偷看过我大哥的日记,上面有句话我还记得:毛主席万岁响彻云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听我大哥说当时把他们激动得没命地呼喊,回来时喉咙都嘶哑了。”
“那你家大哥我们很少看见他在——家嗳,好象过年的时候带着大——嫂和你——侄子回来过。对——不——对?”“嗨,你还小,懂什么?”庆国嘴一撇一付不屑的神情,“我大哥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扎根农村的,你们说光荣不光荣?”“光荣,和我大伯一样,我大伯是抗美援朝牺牲的。”小桃子自豪地说。小桃子为有一个当烈士的大伯,已不止一次夸耀于口,小伙伴们确实很羡慕。“我记得了,我家糊墙的旧报纸上有句毛主席语录,叫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不是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啊?”小五子说。“对啊,你怎么知道的啊?”庆国问。“六九年的旧报纸上说的。”“别忘了,等我们高中毕业后,我们也要上山下乡的!”“真的吗?那太——好了!响——应——号召!”东升简直是庆幸将来有这么一天,“那我就回我老家去。”小桃子说。
正说着,一阵铃铛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当啷、当啷……”“倒垃圾的来了,我回去倒垃圾了。”小桃子一溜烟地跑了,庆国也回去了,只有东升和小五子站在那儿没走。清洁工手里握着带木头把的铁铃铛外形像寺庙里的大钟,外口喇叭样张开,里面有一个用铁丝缠着的螺母。她一路使劲地摇晃着沿巷子向里走去。一会儿,家家户户都有人端着簸箕出来倒垃圾了。绿色的垃圾车停在了大街上,说起来也不过是人拉的普通板车,装上由宽大的木板围成的箱体。这样垃圾车就很高了,小孩子要举起胳膊把簸箕靠上车顶才能将垃圾倒入车中。这垃圾车其实很便捷,一般由两人负责沿街收积拉运。这种收垃圾的方式在大街小巷仍沿用至今,只不过手摇铃铛的声音已悄然消失了。
平常,小伙伴们个个都喜欢看电影,因为除了看电影也没有什么更特别的艺术节目供人欣赏。有时候同一部电影能有幸地看上三四场,电影票票源来自大人工作单位发的票,学校的包场或自己买的或人家送的票。再不就是听广播看小人书,要不处在一起自娱自乐玩些即兴的游戏,比如折纸蛐蛐玩。用写作业的练习本撕一张就可以折了。大家发挥想象后,各人折的样式就各异。一阵对称地翻来覆去地折叠,叠好了让小头在前身子在后压扁了就行,然后各自把纸蛐蛐放在桌子上相互对吹。一阵阵地吹动纸蛐蛐向前,直至对方的纸蛐蛐被吹翻为止。当兴致高起来的时候,一整天都在玩这个游戏,直吹得上气不接下气,稍息会儿接着来,不吹得口干舌躁甚至于头昏脑胀是决不罢休的!
这时候的电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除了战斗片,就是忆苦思甜的教育片如《白毛女》、《从奴隶到将军》、《闪闪的红星》,朝鲜的《卖花姑娘》和《金姬、银姬的命运》等,再就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影片如《青松岭》、《金光大道》、《艳阳天》和《海霞》等。还有一些反映英雄事迹的优秀影片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战斗片则更多了,《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甲午风云》等等。加上现代京剧电影和样板戏拍成的电影,如《海港》、《龙江颂》、《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等。这些影片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脸谱性,主要演员为正面人物,反派人物只能当配角。每次散场后,大6号的小伙伴们总是对看过的电影激烈地议论一番,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看过,也才算过瘾!这个说这部电影真好看,那个问怎么好看?好人打坏蛋呗;另一个说谁不知道好人打坏蛋,大笨蛋!那个人一出来我就知道他是个坏蛋。那我也知道啊!那孩子不服气地大叫。
东升在学校里是个本份老实的学生,学习挺用功的,只要老师教的他都很认真地去学,从不拖欠作业。他发觉老师布置的作业尽管比较多,但大多是抄写的作业,虽然不用太费脑筋,但常常抄得手指僵硬麻木,抵笔处手指头的压痕久久难消。这一天,天下着暴雨,下课的铃声响了,班里的同学们见无法到操场上玩了,都挤在了黑板前。有几个顽皮的同学在那里挑逗起来,你推我挤的,反正没地方去玩,同学们呼啦一下拥上去,一大帮人相互贴着黑板那面墙挤了起来。这边的往那边挤,那边的往这边噌,被挤下来的人又自觉地到队后再挤。挤到兴头上,这边的牛小子忽然扯开嗓子喊道:“下——定定决——决心……”音还未落,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齐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东升也忍不住上前加入了两阵对垒的行列中。
同学们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有个女同学从门口进来一把将牛小子从墙边那堆人中拉了出来,牛小子气恼地说:“干——干什么啊?我在挤——挤油渣子呢,你捣——捣什么乱?”那女同学有点不耐烦地说:“哎,谁捣乱了!吴老师叫我喊你马上到她办公室去。”牛小子一听只好扭头便走了。一个顽皮的同学冲着他的背影高喊道:“嗨,挤油渣子炒饭吃啦!快点回来啊!”
吴老师是个老教师,这个班的班主任,人已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平常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班上出现的大事小事她都想管好,唯恐哪儿出了差错误人子弟。学校里最近有一些关于她丈夫的传闻,说她男人在大学里授课讲解一些关于国外专家最新的学术论文时,被人贴了大字报,批判他是崇洋媚外的反动学术权威。那所大学的“革委会”已做出决定让她男人停职检查作深刻的反省。实际上她此刻的心情是很郁闷的,但多年树立起来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使她不忍放任学生们就此浪荡下去。这不这个牛小子同学已好几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了,她决定今天好好和他谈一谈,于是让班干部把他叫来了。
“牛小子同学最近怎么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啊?是不是学习上有困难啊?跟老师说说吧!”吴老师关切地询问他,“我,我……”牛小子紧张地说不出话来。
“听你们算术老师反映你算术成绩上次测验只得了46分,连60分及格分数都没有达到,哪怎么行呢?”吴老师见牛小子低着头不言语,于是语重心长地又说:“孩子啊!我知道你的家庭状况有点特殊,你们一家原来是从北方逃荒过来的吧?没有了妈妈,爸爸现在还不是国营单位的正式工,奶奶又年老体弱,学校为了让你能上得起学已经给你减免了书杂费,你再不用功读书能对得起你爸爸和你奶奶吗?”
“我爸爸希——希望我当——当工人师-——师傅,将来学——学技术。”“好!有理想。那为什么又不认真读书呢?”“我爸爸说——学——学问太多,不好!思想要变——变修!”吴老师心里一震,听自己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觉得很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毕竟还是孩子,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不能让它影响到孩子,因为将来如果我们国家的人民连基本的文化知识都不具备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离做亡国奴的日子就不远了。于是,吴老师又耐心地给他说了一些最浅显易懂的道理,比如你每天节约一分钱一年后你可以买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或者能看几场电影吃几根油条?你不学好算术的话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是算不了的,这是简单了点,当然还有更复杂的算术题。要记住啊!你用算术的方法能为你家里多节约一分钱,就等于用知识多挣了一分钱,等攒够了钱,你就可以实现你的小愿望了,添一身新衣服啦,买几本好书啦。学得越多越深你的本事啊就越大,你知道吗?想不想长大以后有大本事?从现在开始还要不要按时完成作业了?要不要多学知识学好知识?
牛小子听了吴老师的教诲顿时茅塞顿开,不住地点头称是,最后他坚定地说:“我向毛——毛主席保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吴老师终于满意地笑了。
牛小子以后果然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很用功,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几个月后,牛小子买了一只乒乓球和一个球拍,是光板的不带海绵的那种。他下课后邀东升去教学楼后院的水泥台上打乒乓球,因为他只有一只球拍,只能和有球拍的同学合伙打,东升只好先等着谁输了他再上。有时,那位同学耍赖输了不肯下来,东升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你们再来一球吧,输了我就上了。结果还是那同学输了,他还是不下来,说你什么都没有,干嘛要带你玩啊?东升委屈得差点落泪,转身赌气要走被牛小子好歹劝了回来,并将自己的球拍递给东升让他打,他接过球拍想一下子把对方打下台,可惜球技不如人,三两下就被对方打败。此后他对乒乓球没了兴趣。
一天教室里被人张贴了几张标语,其中有两张分别写着“反击右倾翻案风”和“什么三项指示为纲?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东升和同学们却怎么也看不明白,只朦胧地觉得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抓阶级斗争,因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期待已久的期末考试到了,意想不到的是此次考试为开卷考试,也就是可以看书查资料抄答案。同学们自然欢欣鼓舞乐不可支。开卷考试可能是由“开卷有益”这句成语取得的灵感,但此开卷非彼开卷也,成语“开卷”解释为读书之意,而不是考试时可以打开试卷让学生们尽情抄袭。
然而这种教育革命之怪风,已经刮遍全国上下,反对“师道尊严”被誉为闯将,“勇于交白卷”被称为英雄,成了中小学生的楷模。有一部影片《决裂》就是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极大的讽刺,比如劳动者上大学凭的什么资格?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再比如教授不能讲解“马尾巴的功能”因为当地农民是养牛的从不养马。
转过年来,东升和牛小子以及大6号的伙伴大群、小四子还有11号的小秃子等已经毕业升入了初中,各自到了不同的比以前学校大得多的中学。东升入学不久加入了红卫兵,大群和小四子也先后发了红卫兵证和胸牌,小秃子除外,牛小子已久未见面了。奇怪的是那个胸牌或称为臂章的红卫兵小牌子,不知是从没参加过某种活动还是其他,反正他们这些伙伴们还从未佩戴过。
小桃子的奶奶来了,是他小姑红霞去接来的。他们的老家是皖南山区的,闹革命的时候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听说他家离新四军总部不远但那里很穷很苦,所以小桃子和他妹妹桃小妹还从来没有回去过。
小姑红霞今年十九岁高中刚毕业,一直在家呆着,他哥小桃子家爸为了让她早点上班没少麻烦厂领导,罗书记的家也没少去,这不老太太一来他就拎着山区的一些土特产送上门去了,一斤花生半斤芝麻一大包圆圆的像台球般大的炒米糖。罗书记推辞着不收,小桃子家爸说是给孩子吃得玩的有什么关系呢,隔壁邻居嘛,我就喜欢大群兄弟三个,他们和我家小桃子挺合得来的,常在我家玩呢。罗书记愣了一会儿也就默认了,没再坚持退东西了。小桃子家爸正待要走,罗书记叫住了他,说忘了告诉你了,你妹妹红霞工作的事厂里已经批了,过两天厂里统一张贴通知公布家属和子女上班的名单,你家比较困难属于特殊照顾的对象。小桃子家爸激动得不住地弯腰点头,谢谢罗书记,谢谢……不用谢我,是厂革委会决定的,说着扶住他的双肩送出了门外。
要说小桃子的奶奶,乍看还真有点像样板戏《红灯记》上的李奶奶,头发光鲜鲜地拢在脑后绾了髻,套上黑色丝线发罩再插上银发簪显得人容光焕发。一身大襟灰布大褂和黑色灯笼裤,裤脚似乎打了绑腿收紧在黑色长筒袜内,双脚是平底的老式圆口布鞋,整个是戏中李奶奶的扮相。样板戏《沙家浜》中的沙奶奶与她似乎也是同样的人。她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红霞是她四十多岁时生的老姑娘,子女共有九个,大儿子在抗美援朝中牺牲了,因而在家乡她们家是军烈属五保户,生活还过得去。二儿子在家务农是个乡干部,因为要带领乡亲们学大寨造梯田人很辛苦而且时刻要绷紧大公无私这根弦,因此老母亲是顾不上了,故土更是难离。小桃子家爸则是她三儿子,排行老四,关系近的人就干脆直呼老四,姐妹中除红霞外都已嫁人了,老太太舍不得小女儿在农村过苦日子,她还在上小学时就让她投奔城里的三哥来了。老太太的男人死的早,她不操心不行啊!那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田里几乎是颗粒无收,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锐减,计划中的口粮总是无法按时派发,老百姓只有勒紧裤腰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九个孩子除了大闺女已经嫁人外,还有七个子女共九张口等着饭吃,老太太又是个自小裹过小脚的妇人走不得远路,更爬不上高山,她男人只得每天漫山遍野地寻野菜摘野果,一家人勉强得以果腹,后来这些可食的野生植物也很难找到了。一天他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崖边瞅见一丛野山桃树,正待攀爬前去采摘时,一条蛇忽然立起拦住了去路,但是他却毫无畏惧丢下布袋握紧一路携带用于探路的木棍,死命地朝蛇头扫去,本想一棍子打死,没想到蛇却灵巧地躲过了。可能是因为整日里吃不饱肚子,全身乏力脚下绵软自己却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只这一棍若在以前即使打不中蛇,也会把它吓跑。当他再次反身准备击打时,不料却被蛇咬了一口。此时的他惊出一身冷汗,意识到这蛇可能有毒因为被它扑咬的臀部已经开始麻痹了,横竖是死,一不做二不休弄死它,反手朝蛇身猛击一棍然后扑上去逮住蛇的七寸挥臂向着山岩用尽吃奶的力气使劲地摔,一下、两下……直到有人发现他时,他手里仍捏着那条蛇,蛇已经死了,他也已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当那人叫来人救他下山时人已咽气了。据乡里赤脚医生说人确信是中了蛇毒,加上体质较弱没有挺过来。
这一年,在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老四带着全家的期盼与人一起踏上了去城市找工作的路,他们一行四五个人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各自带的干粮不几天就都吃光了,因为无论怎么省吃也耐不住饥肠辘辘。几个人于是分开来一边乞讨一边打个零工,渐渐地老四与其他人失去了联系。在万念俱灰时,老四忽然听见了远方有火车的鸣叫声,他在家时曾听老人们说过只要上了火车就能到达某个城市,因为铁道是连接城市的大动脉。他终于在让过两列火车后,找了一处转弯的铁道旁扒上了一列缓慢下来的货车,在一节空车皮里一躺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声汽笛长鸣把他惊醒,紧接着就是放下车皮的咣当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很快他被人发现了,几名铁路员工上前逮住了他将他押到了站长室,站长见他衣裳褴褛面容憔悴不像是坏人,让人放开他叫他坐在凳子上并亲自倒了杯白开水递给了他,经询问了解到实情,很是同情地说:你暂时可在车站上呆两天,这里来来往往的单位不少,到时我给你介绍个工作,省得到处流浪像个盲流一样。老四感激地跪下说:大恩人啊,这正是我离乡背井投奔的前程啊!不,我的大伯你今后就是我认的大伯,我不会忘记你的。真的吗?我还没有儿子呢,就认你作干儿子了,来我给你找一身衣服领你去洗把澡,再把肚子吃饱睡个安稳觉。
第二天有家织布厂的一车皮棉纱急于缷货装车装卸工人手不够,老站长出面把老四介绍给了这个厂子的负责人,那人毫不含糊地说只有他能胜任工作我们厂就招他做临时工,以后根据工作表现再考虑转正问题。就这样老四进入了现在这家织布厂当了一名装卸工,后来不仅转了正还成了家入了党当了科长成了工会委员。那时只要在国营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他的户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迁入当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因此他急于让妹妹红霞也通过招工转为城市户口。实际上红霞在他哥结婚的第二年,小学刚读三年级的她就转学到此地某小学当插班生。那时学籍关系还很模糊,因她哥这层关系方才上了学。嫂子那时正怀着孩子,她自小在农村长大,虽然也还小但已能做一般家务了,像抹灰扫地、淘米洗菜、洗碗刷锅,操持得有模有样。当年小桃子就降生了,她又多了一样家务洗尿布,但不经常洗原因是洗不干净,为此也没少挨哥嫂的责骂。
现在老太太来了家里一室一厅的房子就显得拥挤了,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个老式带化妆镜的五斗厨,一个两米来高的衣柜,一张办公桌一张大桌子,各家的情况大致相同。里间夫妻俩一张大床,另一张二号床(稍小些)小桃子与桃小妹分头睡,外间是老太太和红霞也挤一张相同的二号床。这种居住条件各家也相差无几。
有一天几个小伙伴们相约着来找小桃子玩,说大群和庆国都有蛐蛐(蟋蟀),我们一起逮蛐蛐去,小桃子当然很高兴了,问怎么逮?东升说好像他们是用网子网住的。小五子说那我们就做个大网子比他们的要大,说着用手比划了一下。大强子拄着拐杖说你们准备一个洞眼密一些的网兜、细铜丝和老虎钳,我替你们做,别外再准备几个小盆盆罐罐养蛐蛐。小桃子开始忙活起来了,二群说我哥不让我拿他的东西;三群说我看见他有三个瓶罐罐,我要一个他都不给;东升说我找了半天没找着,我家只有糖浆瓶子;不行,糖浆瓶口那么小怎么斗蛐蛐啊!大强子话音未落,一声略为沙哑但音调高亢的断喝,把几个小伙伴都吓了一跳。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他奶奶在喊叫,但说些什么谁也听不懂!朝她喊的方向一看明白了,只见小桃子手里拿着一个网兜子和剪子准备让大强子去做蛐蛐罩,奶奶可能心疼这个网兜子不想看见孙子把它剪坏了。小桃子也用家乡方言叽哩咕噜跟她奶奶对讲起来。小桃子和桃小妹没有回过家乡却能熟练地说家乡话,毫无疑问是他小姑和爸爸教的。
老太太一直是坐在墙角的一把竹椅上用一盆凉水在泡脚,悠闲地看着几个小孩子在眼前晃来晃去,但发觉小孙子要剪天天早起到菜市场买菜用的网兜子时急了,边说边用毛巾擦脚穿上凉拖鞋来抢网兜子。这回小伙伴们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清了那双畸形的小脚,让人震惊得直打颤。这是双自小缠过的小脚,而裹脚之风已年代久远了,据说是自古代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在位时期流传至民间的,至晚清时此风最盛行。眼前的小脚就是曾被酸腐文人津津乐道的“三寸金莲”,其习俗在中国流传之深远他们脱不了干系。就连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咏足《菩萨蛮》中也留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的词句,是赞赏?还仅是描写?仅从其本义判断,恐难以辨明,因为其仁义道德的历史背景我们毕竟无法一笔抹去?如同身在“文革”年代热衷于“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人你是无法以好坏一言以蔽之。
从小伙伴们直观地视觉和感觉中就足以窥视到其陋习的野蛮和残暴,正如民谚所云:“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那双小脚如三角棕子般地拱起,五趾并拢内收,拇趾骨根部外翘似鹅头状,最可怕的是足底,看似平板一块实则是两块相叠的肉板被人为挤压成型,原先的足弓前半部分现成了铁板一块的死肉皮硬邦邦的覆盖住整个脚弓与足跟相接。这就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倘若一不小心掀起那龟甲般的肉皮怎会不流血不疼得要命?!
正在祖孙俩争执不下时,大强子瞅了瞅那网兜说:“没用的,网子眼还是很大,那能网得住蛐蛐子啊!”小桃子这才松了手,老太太如释重负,口里叽咕着找来了一块纱布。大强子眼睛一亮伸手拿了过来说:“那就凑合着用吧!”拄着拐杖站着剪了一截细铜丝在纱布边缘穿来穿去圈了一圈,把铜丝头弯过来钩住铜丝做了个活扣,收紧了就成了一个网罩,可纱布软软地垂了下来绷不成形。“我看这也——不好用,还——不如手逮呢。”东升着急地说。“我还找到了一个空罐头瓶,可以装蛐蛐子。”小桃子不知什么时候又摸出了个空玻璃瓶,“行,这个瓶子口大。走,到后花园去。”大强子边说边拄拐就走,小伙伴们就蜂拥而去。
后花园除了日日行走践踏出的一条小道外,四周到处是杂乱的荒草,哪里还能看到花的影子?双井那边是住家户,这边却堆着大量红砖,有的垒成了垛,有的却乱堆着。听说这里要建化工厂是造蚊香的。嗨,别管它,逮蛐蛐要紧,前面有蛐蛐在叫。几个人兴奋地蹑手蹑脚地分头围了过去。这蛐蛐像有灵性一样,人来了它就不叫了,害得他们大气也不敢喘,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守着,大强子在不远处观望,不时地小声指导着。那蛐蛐鬼得很,不是蹦到草丛中就是躲在洞里不出来,于是有追的有抓起瓶罐打水的,打水来泼进洞里蛐蛐就钻了出来。忙活了半天总算有了成果,共两只蛐蛐。一只被东升不小心拽掉了一条腿,还有一只个头较大但多了一根尾针是二群逮到的,大强子说这不是蛐蛐,可二群舍不得丢掉。小五子和三群虽然两手空空却乐得直蹦高,斗蛐蛐去了!小桃子一手捂着铁皮盖子一手托着瓶底看着两只蛐蛐心里也美滋滋的,首战告捷自己也有一份功劳能不高兴吗?于是双手捧着盛着蛐蛐的瓶罐直往头里冲。别捂死蛐蛐了,手松点留条缝给它透口气,大强子跟在后面喊着。
“斗蛐蛐了——”小五子跨进大群家大门朝里喊了一嗓子。大群连忙从床底下捧出两只蛐蛐盆放到堂屋,说:“把你们的蛐蛐拿过来给我看看。”小桃子小心翼翼地把玻璃瓶罐放在靠近蛐蛐盆的旁边,不好意思地说:“有一只是独腿将军,东升拽断的,恐怕不是你蛐蛐的对手。”“我不是故意的,它想跑,我捏住它腿,没想到它腿都不想要了,不怨我。噢,还有一只大个的,你家二群逮的,肯定厉害!”大群朝瓶罐里看了看说:“嗐,三根针,母的,不开牙。”抓起瓶罐伸手将“三根针”引了出来,一甩手摔死了。二群急得大哭起来:“你赔,你赔我。呜……”“那三根针不会叫又不会斗要它干什么?马上斗蛐蛐,斗败的给你玩。”“真的,讲话算话,不许赖。”“是是是。”二群这才破涕一笑。
大群把一个蛐蛐盆盖打开,用一根草在那只蛐蛐的头前轻轻地掸了掸,它立刻张开两个镰刀般的尖牙,振翅鸣叫,一付斗性十足的勇士之姿。小伙伴们一看来了兴趣齐喊:“快把我们蛐蛐放进去斗。”当那只独腿蛐蛐被大群兜底倒入盆中时,所有的人都泄气了。原先的蛐蛐如临大敌,而这只却一味地顺盆沿爬爬走走无心恋战。当大群用蛐蛐草的绒须撩拨它时,它却也把牙张得大大的。“开牙了,好!让它们斗。”大强子来了精神。在大群的蛐蛐草两边引逗下,两只蛐蛐咬在了一起。独腿的像是体力不支连连后退,另一只却边战边叫势不可当。前者可能被逼得走投无路,反身又相互死死地咬住对方互不松口,真是鼓舞人心,咬咬咬,喊声一片。当双方在翻了一个身后都松了口,但都没了斗志。独腿的又开始在盆沿走走爬爬,蛐蛐草也不能使它开牙了;那一只再也不叫了但还能开牙,就是不斗,好不容易驱赶到独腿蛐蛐身边,它却掉头就走。
“哈,打了个平手,如果不是掉了一只腿,这次准赢了。”大强子颇为自豪地说。“这次当然是我的蛐蛐子赢了,你们那只都不开牙了。”“那你那只还——还不叫了呢。”东升说。“对呀,谁都没赢,平手!”小桃子嚷道。“不,是我们输了,这只就给我养着玩吧!”二群看来是一心想得到那只断腿蛐蛐,大家一看那只确实不开牙了也没什么用处也就不吱声了。大群伸手将那蛐蛐合在掌心想放回瓶罐,小桃子这时却说什么也不准:“这是我的瓶子,下午我们还要逮去呢。”二群说:“我有瓶子。”说着找来个小药瓶,大群一把夺了过来小心地把罐头瓶放倒两瓶口对口地张着,用蛐蛐草将蛐蛐引了进去,跟着迅速地将瓶盖扣上。“哥,你把那草给我,我肯定能让它开牙。”“你要那里有好几根,拿来我教你做。”说着手一指,二群和其他小伙伴一看,那草上长着几根穗条子除草茎相同其余都不同,这不是野草吗?到处都是。二群把那几根草拿了来,大群一一齐头将穗条子连着茎撕开,当头捏住一扽,穗条子断了但草头却现出了棉絮般的丝丝绒毛。啊,这么容易,小伙伴们你一根我一根地学了起来,“我没有草了,你们现在去摘草还我。”“好吧,我们到后花园多摘几根去!”东升说,于是大伙儿直奔后花园去了。
(八)
这大6号的孩子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蓬勃成长起来,大凤顺利地考入高中,不过大强子却不知怎么没有上高中成了待业青年,二凤、庆国、小三子正在上初中,大群、东升、小四子今年将小学毕业,听说11号的小秃子也将小学毕业,小五子、小桃子、四年级,二群三年级,六妹子、桃小妹二年级,三群刚上一年级。当然还有一些没有到上小学年龄的孩子,最小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是的,还有比大凤和大强子还大不少的接近成人或已是成人的姊妹们,他们则属于孩子伙伴圈子外的人了,比如庆国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或是小桃子的小姑红霞。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眼界也渐渐地放宽了,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这座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古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之一。几千年前这块土地还是蛮荒一片,到处芜藻众生鸠兹鸟云集,属典型的湿地,因而人迹罕至。相传大禹治水时来到了这里,见此地处南北要冲长江的拐点,是交通的命脉,如果任由江水潮涨潮落成泽国汪洋,行不得舟,走不了路,往来不通四方的百姓岂止苦不堪言,这不正是水患吗?于是大禹下定了根治这里的水患还水陆路于民的决心,带领治水大军经过日日夜夜顽强奋战,也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开凿了一条河流——弋河,有了这条河——江水涨起来时江水流向弋河,由其向四方分流,江水回落时河水流入长江,这就是流传久远的大禹导中江。此后,这里成了陆地成了商埠之地,渐渐地人们在此地筑起了城,取名鸠兹城。说起东流的江水在此地确实是拐弯向北奔流而去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就是极形象的例证,诗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是此城北面门户叫做东梁山和西梁山,因其夹江对峙气势险峻,如江之门户,故唤作“天门山”。
纵观历史,这座城市不知何故?历朝历代只是商贸集散地,而非全省政治文化中心,故而社会繁荣稳定时,城市规模壮大人丁兴旺,反之社会混乱不安时,市区(主城区)规模严重萎缩商贾寥寥无几。现在这座城市好像仍延续解放前的老样子,规模并无明显壮大,但人丁好像见长了,因为毛主席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时刻准备打仗”的年代,人当然是多多益善了!因为中国不能无视正在邻国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越战”。
弋河对于刚刚长大可以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玩得较远一些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一天大群和东升偷偷地来到了河沿上,本来打算捡一些碎玻璃卖给废品收购站换点钱好去新华书店买小人书,当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流时两个人着迷了,眼睛不再盯着脚下了。河面并不很宽约二三十米远,到了夏天河水涨上来时至少能宽出十米。河的两岸是V字型斜坡,在沿河两岸还顺势修筑了各一条约两米多高的大埂,站在可以并行两架板车的大埂上俯视河面,在孩子眼里恍若山谷般地深远,河流蜿蜒向东汇入长江。河道两旁全部是用大青石凿平表面堆砌而成的,因而不易发生像泥石流那样的崩岸垮塌现象。
两个孩子是那样地怕水,大群更怕。东升独自顺坡而下,想看清河水流淌的样子也想去洗洗手,听说河水有旋涡可以把会水的人也卷入河里出不来,而且很深打不到底,下去了就会淹死的,这是大人们常说的!他战战兢兢地刚下到一半,大群就喊了起来,上来吧——别掉到河里了!东升趴在青石斜堤上,脚下滑滑的有细沙子,他手抠住石缝朝下望了望有点胆怯了,无奈只得又爬了上来。这条河那时好像是划分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至少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这样的,河北是城中,河南是农村。尽管河上有桥,孩子们很少过去玩。
他俩一直朝东走去,像是漫无目的又像是在探寻河的尽头,忽然前头出现一座大铁桥,雄壮有力地横亘在河流之上与河面堤坝浑然天成,其雄伟气势无疑将他俩牢牢地吸引住了,于是异口同声地呼喊着狂奔着你追我赶地向大铁桥跑去。
这座桥从外观上看是两厢体组合,由巨大的工字钢和粗大的螺钉构建成两部分大型梯形梁厢,其接头搭在河中心一尊粗壮的水泥桥墩上。近前看时才发现这原来是一座铁路桥,一双铁轨从桥中间穿过,下面有枕木和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青石子铺垫。两边是很窄的走道可行一人,可能是只供铁路巡道工人走的,再向外有护拦。此护栏是不易翻越的,因为下面是空档可直接看到河面,它与桥外侧的铁栏杆间是路人穿行的过道,脚下的路是由一块块水泥板铺成,相向可通行两人。因此他俩得以在这过道上兴奋地走来走去,一会儿看看铁桥的钢架结构和铁路,一会儿伏在铁栏杆上,望着桥下奔流的河水和桥四周的景色,简直可说是流连忘返了!
在不知不觉中他俩爬上了桥头的铁路,不敢顺铁道走上桥中怕掉到河里去了,而是背离铁桥朝前走去。离开铁桥的路基很高约高达四五米,两侧满是青石子,因为是第一次上铁道,所以玩得很开心。他俩时而在铁轨上行走,时而在枕木上追逐,忽而又比一比看谁一步能跨几根枕木?两人兴致正高时,忽然铁桥那边一列火车鸣着汽笛正转着大弯向桥上驶来。他俩愣住了见火车好像并不是很快,于是慌忙地想下铁道,不行!路基太滑太陡,跑,往前快跑,找台阶下去!可是他俩不记得了桥头就有台阶,也已不敢回头了;可是他俩又哪里知道?向前方几十米范围内是没有阶梯的。火车在身后使劲地长鸣,他俩也充耳不闻了,只顾死命地在铁道上奔跑。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约三十几岁的男人,像是城郊的农民,快速地爬上铁道从前面将两孩子拦下,一手一个拉下了铁轨,感觉在路基的石子上还未站稳,火车挟着狂风扑面而来,轰隆轰隆地擦肩而过。一节、二节……不知有多少节车厢了,他们感觉到的只是这列火车威力无穷,势不可当。
好险啊!若不是眼前这个男人——一个奋不顾身果断相救的无名英雄,他俩的生命顷刻之间就已然报销。这勇士的行为称其是崇高伟大,也决不过分!火车过后,他只说了一句话:“铁路上不好玩,很危险,回家去吧!”可是他俩不是特别感到害怕,虽然仍有些懵懂无知,但也没有再逗留了,只是商议好了回家后谁也别再提起此事。奇怪地是二三十年后此事却仍像生根一般难以磨灭,回忆起来常令人感叹不已!
说起铁道来,这地方还真有一个火车站但不在铁桥边,也不很远。沿着铁路向前不超过两百米就有一座本地唯一的火车客运站,规模大抵只有两个篮球场那般大,侯车室像是简易大棚,四米多高的房梁几乎都由毛竹建成的,毛竹三角架支撑的屋脊上两三盏白炽灯在风中不停地摇来晃去。这座火车站是南北走向,除了侯车室就是门前的站台,然而车站是没有大门的,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行人就将这站台当作了大路。随着远方隐约传来汽笛的长鸣,这边的旅客立刻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簇拥着往站台边上挤,人虽不多加上行人和送行的人,以及站上看热闹的闲杂人等,顿时把这小小的站台挤得水泄不通,那边有一个人被挤下了约半米多高的站台,很快两三个车站工作人员从两侧将哨子吹得山响,大喝着:退后退后退后,列车要进站了!那个说:不要往前挤了,你听见了没有,不要命了?站这么近,被火车吸到车裆底下怎么办啊!一声响亮的哨声后吼道,全体退后,退到白线后面去。人们连忙一个个随着工作人员的走近纷纷后撤,然后一个工作人员向着列车方向挥舞着手中一对红绿小旗,人们的目光一下子转向了火车来的方向。
火车头朝天空喷出浓浓的烟气,一声接一声地长鸣。片刻间长长的列车在那粗壮的曲柄连杆动力车轮的牵引下,喘着粗气缓缓地驶进了站台。列车尚未停稳旅客们就眼盯着车厢号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对号入座,一部分旅客开始跟着车厢门奔跑。列车在一阵车厢间短促而尖利的挤压声中停住,旅客们纷纷挤到了车门边,列车员从门里打开了门踏下台阶,边下边扯开嗓门嚷起来:让开让开,先下后上,都把车票拿出来,检票上车。人虽少上下客之间还是你推我挤的,火车头那边下来一个司机手拿一把小铁锤在车轮上叮叮当当地轻轻地敲击着,这让附近看热闹的孩子好奇地跟着瞧上了老半天。例行检修了一会他掏出钥匙将在机车底下的一个铁匣子打开,拿出了两个饭盒挺沉的肯定是自己的午餐,看来这火车头一定是蒸汽机车,不然饭怎么能煮熟?那司机上去后,紧接着就拉响了汽笛,“呜——轰隆轰隆——”在如此巨大的声响中列车喷出浓浓的热汽驶向了远方。
很快站台上的人群渐渐地散去了,一切又趋于宁静。真不知什么原因一个城市的火车站竟如此之小?不过你绕到候车室后面去瞧,也许你就有了答案。原来这后面是一处茅草丛生的池塘,候车室小窗前扔出的废弃物已经填满了半个池塘。
东升在暑假期间经常到火车站玩,因为他爷爷奶奶的家就在车站附近,可以随时随地独自溜出来。他喜欢在附近街道的巷子里钻来钻去,起因是那次从爷爷奶奶家出来,他有意无意当中走进了一条陌生的小巷子,想看看这条路是否也能走通。结果七绕八绕他竟然找不着北了,好不容易钻出了巷子,一看却是另一条马路,他只好绕道顺大路回家了。此后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要把所有自己遇到的小巷子走通、摸熟。在这座城市不论是在老城区的内街外街,还是轮船码头及耶稣教堂一带的民居巷道,或是那些依山傍水仿古城区也不知哪个年代兴建的民居群落,也早已经年累月地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大街小巷,如果你能在空中俯瞰,这座超越古城区的城市用鳞次栉比来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
当然这样小的年纪其活动能力和范围还不足以踏遍大街小巷,但这不妨碍他走道爱钻胡同抄小道的习惯。因为错综复杂的巷道与迷宫无异,成功穿越无疑能增强自信心感觉到喜悦。
爷爷奶奶家居住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街道的巷子里,每天都能听到火车的呜呜鸣叫和隆隆驶过铁轨接缝的碾轧声。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小宅院,面南背北,推开两扇各两米高五六十厘米宽的小木板门,左边是一个四方小院子靠院墙有一个一米多高小花台,种得却不是奇花异草而是喇叭花和丝瓜条等藤本植物。花台前还栽了一棵梧桐树。从门口进去是一条可同时并行两人的青砖小道,道长约五米。小道略高于地面其两沿砌成斜坡便于行走和流淌雨水,道的尽头与前檐下台阶并不相连,约留有一掌宽构成阳沟,便于使左边小院在暴雨天不至于汪水而精心设计的,因为只有右侧有一个下水阴沟。右边的露天院子略小些又被紧靠大门的厨房外墙占了半爿,院子只有一面墙和屋檐下拐角走廊围成的那么大,不过也够放下四个大澡盆。拐弯便可进入厨房,那角落便是平日里洗洗涮涮的地方。小道这旁也种了一棵树,是一棵石榴树,碗口粗有着十几年树龄的是四五米高的老树。每年夏秋季节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结果,红艳艳的花让人喜爱又令人心生对火红日子的渴望;红宝石般的石榴米在咧开嘴的硕大的果实上微露出来时,家中的孩子及邻家的小孩无不垂涎欲滴。当邻家果然有人为小孩讨要时,奶奶就用竹竿挑下一颗大的,但最大的她是舍不得的,这样邻家的小孩也会欢喜的了不得的。奶奶从来就不让人瞎打石榴的,因为生石榴涩嘴不能吃扔了很可惜,要熟了更要熟透!孙儿们往往至少要为此耐心多等待十天半月。
大门口顶上是屋檐,是用两根粗大的圆木柱子支撑着落在圆形石墩上,下雨是淋不着的。右门角与厨房墙壁形成的角落有一尊石臼,约二三百斤重,上方大下方小中间有一个比篮球略大一点的半圆坑。还有一把用大锤木柄楔上的石锤,状似骷髅头。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后来东升看见大人们用它时,才知道原来这付石臼是用来舂米的。把糯米倒入石窝中,举起石锤来砸,直到砸成粉末,再用勺挖出倒入细筛子中筛出面粉来,这就是人们过节吃的元宵面。现在他还小,举石锤都困难只二三下就举不动了,不过长大以后,也就在上高中时他成了家中专门负责舂米的了。
这门是有门轴的,两头都用铁环套牢再上在石头门墩上,若要关门也还是沿用老式的木头门栓,为了安全晚上闩上门还要在门后顶上一根大木杠。门板上有一副门钹专上一把旧式抽屉式的铜制长锁,后来这锁坏了没处修,就用一小截铁链穿过门钹上的铁环锁上一把新式铁挂锁,这样就可放心出门了。
门洞的左边沿围墙是用毛竹搭建的披屋,但没有门窗是专门堆放木柴、稻草和杂物的地方,这些东西是用来烧大灶用的,为了防止受潮特意设隔层悬空存放。一眼望去,倾斜的屋面上一行行覆盖着的小瓦片是那样的醒目,往里走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小间特意隔出来的厕所。这是间简易厕所,地下挖个坑放进去一个小缸平地面埋好,上面再放入木工打制的有个圆洞的木踏板,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厕所了。这是家用厕所,当然也就是男女共用的了,不过进去前要吱声或咳嗽一下,有人就不能再闯了。
说起厕所,大6号后花园右侧靠院墙的旮旯里就有一个公共厕所,原先是黑狗子家养猪的猪圈,黑狗子与东升一般大,大人们曾私下里议论他家成份不好等杂七杂八的事,孩子们自然很少与他在一起玩。不过大6号人还是比较同情他家的,因为他家有个瘫痪在床的老爷爷,生活困难。他家放了一口大水缸在巷子口自来水旁,让大家将淘米水倒入水缸中,用沉淀下来的泔水来喂猪。等把猪养大杀猪时优先卖给大6号人,每斤猪价还可便宜几分钱。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猪也不养了而是买了五口大水缸和一些砖块,请人将猪圈翻盖成厕所,在男厕挖三个大坑埋三口水缸再各放上两块宽木板,人就可以蹲在上面拉屎了。当然另两个大水缸埋在女厕所,地面都用水泥砌平整。难道他家在做功德无量的好事?非也!因为他家是要把粪便卖给农村人,后来那个收粪的农民隔三差五地就定时来挑粪。东升奶奶家的这个厕所也一样是要收来挑粪的农民钱的。
大6号的公厕建好后,没几天就污秽不堪了。几十家每天早晨都有妇女来倒马桶,只要有一人不慎倒在茅屎缸外,后面的因无从下脚就会倒得满厕都是,顿时屎尿横流臭气熏天。男厕稍好因为不断有人方便,但刺鼻的粪便味丝毫不减,还得踏稳茅坑板提防它突然断裂或滑动避免意外跌入茅屎缸。看见那粪缸着实令人恶心,那里面有数不清尖头肥蛆成团地在粪便上拱进拱出,红头绿蝇则窜来窜去地乱飞,更何况有时还能一连许多天目睹死猫死老鼠的尸体,一天天地看着其毛发渐渐烂尽直至粪缸秽物全部淘光。这边东升奶奶家的厕所却格外地清洁,用厕后可顺手将木棍和木板拼接的丁字形茅坑盖盖严,既可防止臭气外泄,又可避免家禽如小鸡和小孩子误入粪坑。
站在门洞下抬眼就能望见宽敞的堂屋和两旁各有三对木雕窗户的东西厢房,高高的屋檐被一副伸出的横梁托起,梁下各自有一根粗壮的木头柱子分别立在了一般大小的石礅子上,但比门洞下的立柱粗些高些。冬天在此处晒太阳时,柱子则成了孩子们攀爬转圈的游戏之物。屋檐下是一米来宽的窗前走廊,在东厢房墙角拐个直弯可入厨房。走廊是淋不着雨的,屋檐一直延伸到厨房墻面,台阶边缘全部由青石板砌成在雨中也不会坍塌,但地面好像是夯实的黑土地。有意思的是厨房这边的院落与青砖小道那边中间留有大面积的土地的庭院不同,全都由青砖整齐地铺砌。
厨房门口是一块大石板与地面平,下石阶进去,靠右面当中有一个大灶台,两口大锅一边煮饭一边烧菜,中间居上沿有一口小铁锅是烧开水的。灶前这边墙角有一竹凉床支撑的碗柜,灶后是烧锅添柴的角落。灶边还有一个长长地四方形木风箱,每当要烧火做饭时,东升就与大凤二凤有时是堂兄弟们争着拉风箱,那“呼答、呼答”地声音虽谈不上美妙动听,也如手中的风琴一般可以自己掌握节奏,看看火渐渐地暗下来了,抓一把糠撒进去再呼答拉一下风箱,火腾地又起来了,可好玩了!此刻还专门有人在屋子外看着厨房顶上砖砌的烟囱,袅袅的炊烟刚起就立即喊道,冒烟了,烧饭了!
跨入大木头门坎就进入了大堂屋,迎面是毛主席标准画像端端正正地张贴在中堂板墙上。随着“九。一三事件”后供奉毛主席石膏像的宝书台已经没了踪影,但普通人家户户张贴主席像传统却年年如此。
这里面的房屋结构几乎都是木质构造。内墙壁是木板墙,除堂间地面是黑土地外,两厢房全是离地十几厘米的木板地。厢房呈长方形约三十平方米,但里面除床铺和几只大木箱及梳妆台外别无长物。东西厢房基本同形,唯一不同的是西厢房里面有一层木板阁楼但无护栏有一把木梯上下,上面可存放一些如棉被棉衣等换季之物。厅堂比起厢房来稍大些,后面还有一间狭小的隔间,里面堆积的全是烧火用的米糠,旁边有一小门平常总是关上的。厅堂大门槛上原是上有一排高高地带窗棂的木板门的,为了方便进入及通风采光全卸下来了。只有天气寒冷时上上门板,老人和孩子轮流坐进火桶里烤火时,这屋子里才会变得暖烘烘的。
这院落和房屋是独门独户,但并非孤零零的一处建筑。它的脊檩靠进隔壁大院的二楼墙体,在那院里有一口水井。这一带老房子很多,巷子也四通八达。东升的同学牛小子的家就住在附近,不过已不是住在简易棚子里了,经多方努力市里批准他家落户住进了新居,但所谓新居也只不过是请人帮忙搭建的,由毛竹、稻草、芦席、黄泥巴、油毛毡等建成的草房子。比起从前住的地方要宽敞亮堂些,何况夜晚还有电灯呢。
(九)
大群家最近买了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体积较大四方型放在五斗厨上几乎能占据四分之一的空间。这是件新鲜事,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怎么也看不明白,这像木匣子的东西里面像有许多小小人躲在那里说话呢。
“喛,奇怪啊!里面没有人,也——能说话,能——唱戏?”东升望着收音机自言自语。
“没有人的,我打开后盖看过,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小元件。”大群说。
“那你打开让我们看看是什么小元件,全部是圆圆的小东西吗?”小桃子好奇地问。
“小五子,把我放在外面大桌子上的螺丝刀拿来。”
不一会儿大群接过小五子递到手中的螺丝刀,让东升小心翼翼地双手将收音机磨个方向,伸手边卸后盖边解释:“不是圆圆的东西,我爸告诉我这些东西叫小元件,是靠它们接收中央广播电台的无线电信号,我们才听到声音的。”
“现在怎么不响了呢?”小五子问。
“孬,我还没有把它打开呢。”说着在下面找到开关旋纽“嗒”地一声打开了,音量也在放大。
“哇,声音太大了,怎么‘兹拉——兹拉’地听不清啊?”东升问。
“嗨,我还没有调频道呢。”说着边旋边说,“这边的是调台的,那边的是开关。我试过中央台和江苏台最清楚。”很快收音机里传来了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腔。
这时,二群和三群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说他爸回来了,大群脸色也一变赶忙抓起螺丝刀去上后盖。“爸爸不是不让你乱拆的吗?怎么又在拆呢?”三群过来紧张地说。“没有乱拆,别胡说!”他们三个连同小尾巴六妹子一看不妙,悄然地溜之大吉。果然身后传来了大群他爸喝斥声和大群的犟嘴声。
一天,学校包场电影东升随着学生队伍检票入场,与平常一样在正式放映前,电影院总是要播映《新闻简报》。这时银幕上出现了毛主席接见外宾(可能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镜头,东升与同学们一样都非常激动,因为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本人的影像镜头,至少东升是这样的。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那情景仍记忆犹新,但当时放了什么电影他却毫无印象。因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实在太鲜明了!正如语文课本上有篇文章描绘的那样,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是多么地慈祥多么地和蔼可亲;又如《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词中唱的那样:“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散场后,一回到大6号,东升逢人便说:“我看见毛主席了,在电影里看见的,真得感到很幸福,非——常幸福!”“真的吗?我们学校是明天包场的电影,我和大群二群他们明天也能看到。哎,小桃子和你在一个学校,他肯定也看见毛主席了,我去问问他。”小五子说着就要去找小桃子,说曹操,曹操到,小桃子从家里出来找小伙伴们玩来了。“你看见毛主席了?”“嗯,就一会儿,毛主席和外宾站在一起握手。”“是的,我来——回想一下。”东升见小桃子这么一说,掰着指头算道,“几秒钟,大概四五秒钟吧!”
“你们在讲什么?”庆国晃荡地过来了。“噢,他们在电影里看见毛主席了。”“嗨,我以为你们说什么呢,我家大哥在红卫兵大串联时,扒火车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那火红的场面那热烈的气氛,听我大哥说人山人海的有好几百万红卫兵呢。我偷偷看过我大哥的日记,上面有句话我还记得:毛主席万岁响彻云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听我大哥说当时把他们激动得没命地呼喊,回来时喉咙都嘶哑了。”
“那你家大哥我们很少看见他在——家嗳,好象过年的时候带着大——嫂和你——侄子回来过。对——不——对?”“嗨,你还小,懂什么?”庆国嘴一撇一付不屑的神情,“我大哥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扎根农村的,你们说光荣不光荣?”“光荣,和我大伯一样,我大伯是抗美援朝牺牲的。”小桃子自豪地说。小桃子为有一个当烈士的大伯,已不止一次夸耀于口,小伙伴们确实很羡慕。“我记得了,我家糊墙的旧报纸上有句毛主席语录,叫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不是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啊?”小五子说。“对啊,你怎么知道的啊?”庆国问。“六九年的旧报纸上说的。”“别忘了,等我们高中毕业后,我们也要上山下乡的!”“真的吗?那太——好了!响——应——号召!”东升简直是庆幸将来有这么一天,“那我就回我老家去。”小桃子说。
正说着,一阵铃铛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当啷、当啷……”“倒垃圾的来了,我回去倒垃圾了。”小桃子一溜烟地跑了,庆国也回去了,只有东升和小五子站在那儿没走。清洁工手里握着带木头把的铁铃铛外形像寺庙里的大钟,外口喇叭样张开,里面有一个用铁丝缠着的螺母。她一路使劲地摇晃着沿巷子向里走去。一会儿,家家户户都有人端着簸箕出来倒垃圾了。绿色的垃圾车停在了大街上,说起来也不过是人拉的普通板车,装上由宽大的木板围成的箱体。这样垃圾车就很高了,小孩子要举起胳膊把簸箕靠上车顶才能将垃圾倒入车中。这垃圾车其实很便捷,一般由两人负责沿街收积拉运。这种收垃圾的方式在大街小巷仍沿用至今,只不过手摇铃铛的声音已悄然消失了。
平常,小伙伴们个个都喜欢看电影,因为除了看电影也没有什么更特别的艺术节目供人欣赏。有时候同一部电影能有幸地看上三四场,电影票票源来自大人工作单位发的票,学校的包场或自己买的或人家送的票。再不就是听广播看小人书,要不处在一起自娱自乐玩些即兴的游戏,比如折纸蛐蛐玩。用写作业的练习本撕一张就可以折了。大家发挥想象后,各人折的样式就各异。一阵对称地翻来覆去地折叠,叠好了让小头在前身子在后压扁了就行,然后各自把纸蛐蛐放在桌子上相互对吹。一阵阵地吹动纸蛐蛐向前,直至对方的纸蛐蛐被吹翻为止。当兴致高起来的时候,一整天都在玩这个游戏,直吹得上气不接下气,稍息会儿接着来,不吹得口干舌躁甚至于头昏脑胀是决不罢休的!
这时候的电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除了战斗片,就是忆苦思甜的教育片如《白毛女》、《从奴隶到将军》、《闪闪的红星》,朝鲜的《卖花姑娘》和《金姬、银姬的命运》等,再就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影片如《青松岭》、《金光大道》、《艳阳天》和《海霞》等。还有一些反映英雄事迹的优秀影片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战斗片则更多了,《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甲午风云》等等。加上现代京剧电影和样板戏拍成的电影,如《海港》、《龙江颂》、《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等。这些影片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脸谱性,主要演员为正面人物,反派人物只能当配角。每次散场后,大6号的小伙伴们总是对看过的电影激烈地议论一番,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看过,也才算过瘾!这个说这部电影真好看,那个问怎么好看?好人打坏蛋呗;另一个说谁不知道好人打坏蛋,大笨蛋!那个人一出来我就知道他是个坏蛋。那我也知道啊!那孩子不服气地大叫。
东升在学校里是个本份老实的学生,学习挺用功的,只要老师教的他都很认真地去学,从不拖欠作业。他发觉老师布置的作业尽管比较多,但大多是抄写的作业,虽然不用太费脑筋,但常常抄得手指僵硬麻木,抵笔处手指头的压痕久久难消。这一天,天下着暴雨,下课的铃声响了,班里的同学们见无法到操场上玩了,都挤在了黑板前。有几个顽皮的同学在那里挑逗起来,你推我挤的,反正没地方去玩,同学们呼啦一下拥上去,一大帮人相互贴着黑板那面墙挤了起来。这边的往那边挤,那边的往这边噌,被挤下来的人又自觉地到队后再挤。挤到兴头上,这边的牛小子忽然扯开嗓子喊道:“下——定定决——决心……”音还未落,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齐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东升也忍不住上前加入了两阵对垒的行列中。
同学们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有个女同学从门口进来一把将牛小子从墙边那堆人中拉了出来,牛小子气恼地说:“干——干什么啊?我在挤——挤油渣子呢,你捣——捣什么乱?”那女同学有点不耐烦地说:“哎,谁捣乱了!吴老师叫我喊你马上到她办公室去。”牛小子一听只好扭头便走了。一个顽皮的同学冲着他的背影高喊道:“嗨,挤油渣子炒饭吃啦!快点回来啊!”
吴老师是个老教师,这个班的班主任,人已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平常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班上出现的大事小事她都想管好,唯恐哪儿出了差错误人子弟。学校里最近有一些关于她丈夫的传闻,说她男人在大学里授课讲解一些关于国外专家最新的学术论文时,被人贴了大字报,批判他是崇洋媚外的反动学术权威。那所大学的“革委会”已做出决定让她男人停职检查作深刻的反省。实际上她此刻的心情是很郁闷的,但多年树立起来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使她不忍放任学生们就此浪荡下去。这不这个牛小子同学已好几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了,她决定今天好好和他谈一谈,于是让班干部把他叫来了。
“牛小子同学最近怎么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啊?是不是学习上有困难啊?跟老师说说吧!”吴老师关切地询问他,“我,我……”牛小子紧张地说不出话来。
“听你们算术老师反映你算术成绩上次测验只得了46分,连60分及格分数都没有达到,哪怎么行呢?”吴老师见牛小子低着头不言语,于是语重心长地又说:“孩子啊!我知道你的家庭状况有点特殊,你们一家原来是从北方逃荒过来的吧?没有了妈妈,爸爸现在还不是国营单位的正式工,奶奶又年老体弱,学校为了让你能上得起学已经给你减免了书杂费,你再不用功读书能对得起你爸爸和你奶奶吗?”
“我爸爸希——希望我当——当工人师-——师傅,将来学——学技术。”“好!有理想。那为什么又不认真读书呢?”“我爸爸说——学——学问太多,不好!思想要变——变修!”吴老师心里一震,听自己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觉得很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毕竟还是孩子,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不能让它影响到孩子,因为将来如果我们国家的人民连基本的文化知识都不具备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离做亡国奴的日子就不远了。于是,吴老师又耐心地给他说了一些最浅显易懂的道理,比如你每天节约一分钱一年后你可以买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或者能看几场电影吃几根油条?你不学好算术的话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是算不了的,这是简单了点,当然还有更复杂的算术题。要记住啊!你用算术的方法能为你家里多节约一分钱,就等于用知识多挣了一分钱,等攒够了钱,你就可以实现你的小愿望了,添一身新衣服啦,买几本好书啦。学得越多越深你的本事啊就越大,你知道吗?想不想长大以后有大本事?从现在开始还要不要按时完成作业了?要不要多学知识学好知识?
牛小子听了吴老师的教诲顿时茅塞顿开,不住地点头称是,最后他坚定地说:“我向毛——毛主席保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吴老师终于满意地笑了。
牛小子以后果然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很用功,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几个月后,牛小子买了一只乒乓球和一个球拍,是光板的不带海绵的那种。他下课后邀东升去教学楼后院的水泥台上打乒乓球,因为他只有一只球拍,只能和有球拍的同学合伙打,东升只好先等着谁输了他再上。有时,那位同学耍赖输了不肯下来,东升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你们再来一球吧,输了我就上了。结果还是那同学输了,他还是不下来,说你什么都没有,干嘛要带你玩啊?东升委屈得差点落泪,转身赌气要走被牛小子好歹劝了回来,并将自己的球拍递给东升让他打,他接过球拍想一下子把对方打下台,可惜球技不如人,三两下就被对方打败。此后他对乒乓球没了兴趣。
一天教室里被人张贴了几张标语,其中有两张分别写着“反击右倾翻案风”和“什么三项指示为纲?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东升和同学们却怎么也看不明白,只朦胧地觉得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抓阶级斗争,因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期待已久的期末考试到了,意想不到的是此次考试为开卷考试,也就是可以看书查资料抄答案。同学们自然欢欣鼓舞乐不可支。开卷考试可能是由“开卷有益”这句成语取得的灵感,但此开卷非彼开卷也,成语“开卷”解释为读书之意,而不是考试时可以打开试卷让学生们尽情抄袭。
然而这种教育革命之怪风,已经刮遍全国上下,反对“师道尊严”被誉为闯将,“勇于交白卷”被称为英雄,成了中小学生的楷模。有一部影片《决裂》就是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极大的讽刺,比如劳动者上大学凭的什么资格?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再比如教授不能讲解“马尾巴的功能”因为当地农民是养牛的从不养马。
转过年来,东升和牛小子以及大6号的伙伴大群、小四子还有11号的小秃子等已经毕业升入了初中,各自到了不同的比以前学校大得多的中学。东升入学不久加入了红卫兵,大群和小四子也先后发了红卫兵证和胸牌,小秃子除外,牛小子已久未见面了。奇怪的是那个胸牌或称为臂章的红卫兵小牌子,不知是从没参加过某种活动还是其他,反正他们这些伙伴们还从未佩戴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