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中秋节 国庆节 春节 冬至节 端午节 七夕节 清明节 元霄节 重阳节 情人节 圣诞节 愚人节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秋说月

时间:2008/9/2 作者: 陇原草 热度: 109978
  八月十五赏月,既是人生的幸事,同时也是中国人欢度传统节日——中秋节的重要活动。
  
  一年之中,有十二次月圆月缺,但为什么八月十五的月亮,会作为重大节日的重要内容而常久存在,并因此牵动普天下炎皇子孙的心绪情结呢?笔者通过查找搜集资料,翻阅相关历史书籍,经归纳概括分类,觉得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理由,成就了中秋节的盛名辉煌。
  
  一、农历八月十五的时段气候和景物环境,为赏月观景、祭祀游乐活动,提供了最佳机遇和条件。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第三个季节的中段时令。一是此时我国大江南北天气凉爽,艳阳高照,长空如洗,山川大地风光秀丽迷人,江河湖海碧波荡漾摄魂;二是秋粮五谷结实累累,家畜水禽膘肥体壮,鲜果艳枣挂满树梢,山花金菊竞相恕放,农人村妇粮油丰收心情欢愉,文人墨客喜于结伴群游赏月观景;三是当夜的月亮,玉圆珠润犹如冰轮,体积丰盈硕大状若银球,晶莹透亮赛过白璧,月华柔和胜似玉液,再加上其它诸多因子硬件,从而给中秋节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为节日千百载沿袭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历朝各代的神话故事,给中秋节赏月观景、祭祀游乐活动,增添了内涵与魅力。
  
  在我国古代,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主要有“嫦娥奔月”、“月有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广寒宫”等记载。
  
  西汉初,淮南王刘安和其门人编篡的集体著作《淮南子。览冥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窍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张衡《灵宪》佚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桓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傅咸在《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到明末清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嫦娥住的广寒宫“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
  
  这些文言文记述,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成了民间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的原形概梗。在上古时期,天上有九个太阳,庄稼草木全被晒枯焦了。爱民如子的尧看到这种情况,便祈求天帝帝俊,救万民与水火之中。但这十个太阳,都由天帝的儿子来担任,天帝念及骨肉亲情便放过了他们。可这帮混小子,仗着他老爹是天帝有恃无恐,散发的金光烈焰直晒得大地冒烟,江河大海全部干枯。老天帝看这样再继续闹下去,极可能要毁了地球上的生灵万物,便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个问题。羿接令后,带上妻子嫦娥一同下凡,丝毫未考虑十个太阳的“高干子弟”身份,便用他精准的神箭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仅留一个痛哭流涕表示愿立功赎罪,给下界百姓和万物照亮的太阳挂在天上。羿的刚正不阿执法,解决了人间百姓和万物生灵的生存疾苦,但却触恕了爱子如命的天帝夫妇,结果宣示眨羿夫妻到人间为民,从此以后不许再回天庭。
  
  羿对自己严肃执法,惹恕天帝夫妻被眨人间,牵累嫦娥一块受罪的事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便到西方的昆仑山找西王母,求来了常生不死和可飞行的药让嫦娥保管,夫妻约定等到良辰吉日时一块吃了药,再双双飞回天庭做神仙。当时,由于羿射落九日的好箭法,许多人便拜他为师学艺。其中有个徒弟叫篷蒙,是位奸佞小人,当他得知羿求了常生不老的药,便产生了想法得到药自服成仙的念头。这年的八月十五日,趁羿出去打猎未归,篷蒙闯到羿家以淫威武力强逼嫦娥交出常生不死的药,否则就要杀了她。嫦娥万般无奈,趁篷蒙不注意吞下了全部灵药,结果身轻如燕跃出窗外飞到了月宫,在人间只留下射日的羿空对明月抒发念妻的相思之苦。另外一种说法,嫦娥对受牵连被眨人间本就心存怨气,后闻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染,一气之下在八月十五日吞了灵药飞进了月亮,因广寒宫寂寞清冷她又产生了无限的悔恨与哀伤,但只能与玉兔、蟾蜍、桂树相依为伴。后来“学仙有过”的吴刚被眨月宫,千百年一刻不停的砍随伐即合的桂树,用叮叮斧声和挥撒的汗水,给寂寞无聊的嫦娥送去一些活力和稍许安慰。李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就是对此悲剧结果的形象描写。
  
  三、我国古代的赏月、拜月、祭月活动,为中秋节沿袭传承留下了风俗习惯。
  
  在我国古代,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而和清明、端五、冬至等三大节并称的重要节日之一。宋代吴自牧写的《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自唐代至现代,到中秋节庆贺活动的习俗,主要以下几项。
  
  (一)、赏月:唐《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八月十五夜,(苏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宋代的《梦梁录》云:中秋之夜,“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二)、供月、拜月: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纷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撒所供。”
  
  (三)家人家族团圆聚餐:宋《梦梁录》记载:宋代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于中秋夜“或开广榭,玳宴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仆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
  
  (四)、祈子女:向月亮或月中仙子求子女,是我国极为古老的习俗。
  
  (五)、祛灾驱疫:即举行采药、晒药、炮制药、洗药浴、食药膳和驱鬼除邪、念经拜月、跳演傩舞等活动。
  
  (六)、举行庆贺中秋节的集体联欢活动,如举行祭月、颂月、拜月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的歌舞会、华灯会、猜迷会、赏月节、瓜果节、女儿节、后生节、赛诗会、吃月饼、喝桂花酒等。此外,用月或月亮给山川大地、江河泉溪、人和动物、衣衫食品、机械工具、建筑物等取名字;以半月或全月形状,给食品衣着、书籍工具、机械建筑物等作商标图案,也是传播月亮文化和扩大声誉的重要途径之一。
  
  (七)、庆丰收、敬农神、酬地母、谢月神: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古代南北庄稼五谷成熟,割穗尝新庆贺丰收,祭祀酬谢农神地母,向月神祈吉祥、祈生育、祈来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季节。
  
  四|、历代文人墨客赞颂月亮的诗词文章,提高了中秋节的知名度。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和散文中,咏月、颂月、殇月的篇幅俯拾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更是不少。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别离、感伤身世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借以抒发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高远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的《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念人之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南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江南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还几时?”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三)、以月渲染凄凉悲伤的气氛,烘托孤独流离的人生之苦。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别恨,斜光到晓穿朱户。”民谣《都门杂咏》:“中秋佳节月通宵,债主盈门不肯饶;老幼停杯声寂寂,团圆饮酒在明朝。””
  
  (四)、以月暗喻天地宇宙之博大,苍桑岁月之永恒,人生时光之短暂。
  
  如李白的《把酒问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关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以上诗词和其它的相关文章,组成了我国赏月、颂月、殇月的文学主题与流派,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精品瑰宝,同时也为中秋节的沿袭传承、发扬光大、千年不衰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在此天高气爽,五谷丰登,江山如画的季节,食鲜果、喝美酒、赏明月、观夜景,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快事。而探讨中秋节包涵的民族文化底蕴,进行有益的学术交流,更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我的这篇短文,就算做抛砖引玉的顽石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