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盐城市委副书记的沙金茂更是激动不已,口述了《盐城从“向滩涂要宝”到黄海湿地申遗成功》的回忆文章。
潮涨潮落,百鸟齐飞。从过去的土地贫瘠、百姓穷困,到如今的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盐城无论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上还是在脱贫攻坚的事业上,都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这份满满当当的答卷的书写,离不开一个人——沙金茂。
1
“母亲沙杨氏牺牲时49岁。她在遇难前脱下身上的青布裤,托难友带给我,并嘱托我快离家求生存,跟党革命。”沙金茂如是说。沙杨氏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12日晚,由于叛徒出卖,沙杨氏被诱捕。严刑拷打下,她始终视死如归,严守党的秘密。当夜,沙杨氏被敌人活埋。
在母亲的影响下,沙金茂12岁便参加了儿童团。1946年,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时,沙金茂屡次险遭追捕,在乡亲们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逃脱虎口。母亲牺牲后,他始终谨遵母亲生前的教诲,穿上母亲的青布裤,继承母亲革命的衣钵,参加了时堰区西南游击队。1950年4月,17岁的沙金茂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用一生践行对母亲、对党和人民的诺言。
“我经历的烽火斗争,是锻造艰苦意志、英雄精神的熔炉,也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土壤,并已融入血脉和灵魂。”少年时期的特殊经历使沙金茂对敌人疾恶如仇,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他勇于担当,扎根群众,继革命事业成功之后,又接过了建设东台、造福百姓的担子,他的每一滴汗水都洒在的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他历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东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盐城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盐城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盐城市第二、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恪尽职守,情系人民。
2
“文化大革命”让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农民更是“一年忙到头,没钱打火油”。增加农民收入,救百姓于水火迫在眉睫。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酝酿和思索,1978年11月,在东台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沙金茂代表县委作动员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1979年全县实现皮棉总产百万担的决策。全县上下喊出了“站在黄河边,植好爱国棉,一人挑一担,确保百万担”的响亮口号。
沙金茂等人深入各地,统一思想。与会必宣,逢人就讲,为“皮棉百万担”鸣鼓开道。最终,出现了领导干部大种“指挥棉”,广大农民寸土不让争种“爱国棉”,学校、机关、庭院种植“贡献棉”的热潮,形成了上上下下以种植棉花为荣的生动局面。沙金茂带头劳作,起早贪黑,随时跟进。他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写在东台大地上,写在东台农村的减贫脱贫史中。
1979年12月18日,东台县第一次实现粮食亩产过千斤,皮棉总产超百万担,开创了粮棉双高产的历史记录,成为全国第三个、江苏省第二个百万担皮棉县。1981年,东台再创皮棉收购超过百万担的佳绩,由此打破了东台农业的多年徘徊局面,出现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集体家底变厚、城乡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生动局面。
1983年,时任盐城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的沙金茂为盐城市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滩涂理清了工作思路。通过多次调查研究,他对盐城市的滩涂开发情况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了解,明确了盐城市滩涂开发的两个特点:土地资源丰富,区域优势独特;滩涂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至此,沙金茂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滩涂治理和保护工作。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生产安全,地方政府先后动员了百万人次的民力,加固了北起响水灌河口、南至东台新港闸,连绵364千米高标准的挡潮海堤;建成大中型挡潮堤39座,在堤内先后垦植滩涂20万亩;建立了方强、大中、东坝头、上海、海丰、新洋、临海、淮海、黄海、滨淮、琼港、新曹12个国营农场;灌东、新滩、射阳3个盐场,东台、大丰、射阳3个林场。
在沙金茂的正确带领下,盐城滩涂进入综合开发新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由传统的农业开发,发展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全面发展。从投资来看,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并举的方法;从区域布局来看,堤内与堤外一起开发,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并举,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沿海滩涂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取得显著成效。他积极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来到盐城考察,为滩涂治理、电站建设、水产养殖等诸多方面提出科学宝贵的建议,实施向外带动战略,加快盐城经济的腾飞。除此之外,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重要河口、湖泊湿地、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海域海岛海岸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持续改善沿海环境质量。2018年1月15日,盐城市政府向江苏省政府提交《关于请求同意黄(渤)海湿地—盐城提名地正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请示》,开始了申遗之旅,并通过多重严格的审查实现申报成功,使得江苏盐城走向世界,打开了新的发展格局。
除此之外,无论是1970年凛冬实施的“三河一路”工程,还是1981年台风引发的异常大潮汛,沙金茂始终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万家灯火。
3
新中国成立前,以沙杨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劳苦大众被奴役、被欺压的命运,血洒中华。新中国成立后,以沙金茂为代表的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勇于实践、勇于担当,用双手开创出美好的生活。如今,无数像沙杨氏、沙金茂那样的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体力行、接续奋斗,东台的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现代农业位居全国第一板块;东台西瓜、富安茧丝绸等优质农产品享誉全国;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均居苏北第一、苏中上游;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苏北首位、苏中前列。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个人,一座城,沙金茂书记带领百万老百姓挖土挑河,挖沟开渠,造林兴业,福泽后代。新时代的青年享受前人雨露,也应该去挖掘和记录背后深藏的故事,继承老一辈的革命薪火,发扬奋斗精神,在新一轮的现代化征程中,把家乡、把祖国建设得更富更强。
周好: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本文参考资料:《沙路迢迢——沙金茂回忆录》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