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中那方宁静的田园

时间:2008/1/21 作者: 岩竹寒梅 热度: 98304

  她出生于鲁西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一条清清的小河从村南静静的流过,自小体弱的她特招认爱怜,在亲人的精心呵护下,这棵弱苗竞顽强的成长。她学习刻苦、善解人意,成为恢复大中专考试后小村庄第一个拿到铁饭碗的农家女,之后的就业、结婚、生子,无不令同龄的伙伴们羡慕。
  
  她不满足循规蹈矩的生活,她心中拥有一个美好的梦,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她不断丰富着自己、充实着自己,她执著的跋涉在追梦的路上,固守着心中那方宁静的田园。
  
  一
  
  儿时,她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个头比同龄人窜得快,可胳膊腿麻秆般细,干力气活常常不及身体强壮的妹妹。她出生时小的可怜,据说一只大鞋就可放开她,就连她那第一声啼哭柔弱的令家人揪心,都担心她是否能够存活。
  
  当时的农村条件很差,母亲的奶水也不好,根本无钱买什么营养品,她和同村的俊儿一天出生,是懂接生的奶奶迎接了她俩的降生,在亲人的呵护下,她顽强地成长,父母给她取名春禾,因为她出生在春天,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希望她像春天的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春禾长到一岁多还未长头发,小脑袋光光的,不仔细看那头皮上汗毛般的头发又细又黄,疼爱她的母亲和外婆好担心,怕一个姑娘家若没有头发长大可怎么找个婆家。小春禾自然不知道大人的担忧,每天无忧无虑的蹒跚学步。她特别爱笑,嘴巴特甜,学说话较早,村里的乡里乡亲,只要认识的老远就用她特友好的方式打招呼,步子还走不稳便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的都会叫,哄得全家人和邻居们都很喜欢她。
  
  春禾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前,特疼爱她的爷爷满着奶奶卖了一袋子地瓜干,给她扯了块漂亮的鹅黄绿丝绸,找当时四里八乡有名的裁缝给春禾做了一件很时尚的斗篷,结果心疼粮食的奶奶为此和爷爷怄气好长时间。
  
  小斗篷那时可是乡村的奢侈品,上有小帽,帽沿有均匀的手工小褶皱,做工非常讲究,里和棉絮缝合在一起,而那丝绸面料的鹅黄面罩自然垂在外面,给人一种很飘逸的感觉。平日里是不舍得轻易穿的,只有逢年过节当礼服穿。春禾拥有如此漂亮的丝绸斗篷,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令人羡慕的事。每逢春节披上斗篷的春禾、那洋溢着笑意的小脸蛋儿被映衬得更加可爱,爷爷巴达着旱烟袋看着可爱的孙女喜欢的不得了,两眼笑的眯成了缝儿。这件花斗篷伴随着春禾度过快乐的童年,渐渐懂事的她知道了斗篷的来历,更加亲近疼爱爷爷,小斗篷成为她童年记忆的骄傲。
  
  以后几年间,几个弟妹相继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日子更难,春禾略一懂事就知道帮父母干活,每次抢着往外背妹妹换下的沙土,那口袋暖暖的、湿湿的的感觉牢牢留在她的记忆中。瘦小的她背起那四五斤重的沙土,摇摇晃晃的样子非常可爱,母亲常常回忆起那一幕,也常常夸赞她懂事勤快。
  
  那时的农村条件差,人们也没有时间和条件洗尿布,孩子降生后多要睡一年多的沙土口袋,老人们常用家织的老粗布缝制装土的口袋,针线活好的还在袋口上镶上好看的花边,上面定两粒纽扣,扣在小孩的两肩膀处,一日三次换土,一般用铁锅将土高温炒热,直到将土中的潮气彻底除去,看到沙土加热到冒土花,然后将沙土倒在干净的簸檱中晾至不烫手,装入干净的口袋给孩子换上,将温暖的沙土倒腾到孩子屁股底下,早中晚各一次,这样孩子近半天的拉尿就解决在沙土中,孩子很少出现腌腿腌腚的毛病,而且每次换土孩子会特别高兴,躺在暖烘烘的干土中手舞足蹈,清晨常常用哭声抗议沙土的潮湿,提醒大人抓紧换土。
  
  春禾和几个弟妹以及那时村里的同龄人,大多是睡这种沙土口袋长大,冬天人们常常将孩子放在土渣子炉子能热炕的地方,以免沙土很快变凉。春禾童年的记忆中大大的土炕上铺有一块破旧的黄色呢料毯子,上面总有扫不净的沙土。
  
  春禾家孩子多劳动力少,因此挣到的公分就少,队里分粮食多按工分进行分配,因而每次春禾家分得的粮食特别少,她母亲精打细算,起早贪黑地忙碌,日子虽苦,可总能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先吃饱,并陆续将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因为她母亲小时候家中太穷中途不得不辍学,自知上不起学的痛苦,因此常常教育春禾姐妹要发愤读书,告诫她们: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出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上学后的春禾牢记母亲的教诲,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小学五年年年在村小学考第一。村小学那时仅有两位老师,春禾的母亲当时是村中上学较多的年轻人,而且当时就读于重点中学的高材生,的许多功课常常考满分,是远近闻名的聪明学生,仅是因为生活紧张时期家中太困难辍学,村里推荐她作做了民办教师。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很低,主要是一天挣8分工分,每月3元钱的补助,后来增加到5元、8元,春禾母亲就是靠着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着这个大家庭。
  
  当年春禾爷爷家可是村里的体面人家,进步要强的爷爷曾被着奶奶将两个儿子偷偷送去前线参军,是远近闻名的一门二英雄的模范家庭,后春禾的大伯随大军南下,一步步打倒福州,成为南下干部,二伯则北上随和平解放北京的部队进驻北京,春禾的父亲也差点被爷爷送去当兵,是当时奶奶极力阻拦才放弃,结果这批兵后来转成了海员,多少年后春禾爸爸还埋怨奶奶使他错失了外出锻炼的机会,可奶奶自有她的理由:不能不留个儿子养老送终。
  
  春禾三四岁时奶奶愿意分家过,春禾父亲很孝顺,对母亲惟命是从,这样爷爷奶奶住三间大北屋,春和一家住窄窄的小东屋。暑假伯伯家孩子有时回老家探亲,奶奶偏爱城里的几个孙子,有点好吃食特意留给他们吃。那时农村条件差,就是煎个鸡蛋或烙个茄合也很稀罕,本来那点油面就少得可怜,若不是过年过节更很少见着荤腥。有一次伯伯家孩子们回来,奶奶忙着煎茄合,春禾眼巴巴的站在一边看,奶奶边烙边念叨:“听话,哥哥们在外吃好的习惯了,咱在家不吃没什么,给哥哥留着。”
  
  要强的春禾母亲实在听不下去,气女儿讨人嫌,忍不住给了春禾一巴掌,毫无思想准备的春禾吓懵了,委屈得哇哇大哭。自此春禾知道了再不眼馋别人的东西,妈妈心痛的掉眼泪的一幕也深深地留在春禾的记忆中。
  
  分家自然容易分心,无形中容易产生误会。春禾七八岁时,已清楚哪些是奶奶的哪些是自家的。春禾家隔壁有一石碾,是当时全村人磨面的主要工具。有一次爷爷和奶奶恰好去推碾,奶奶家的老母鸡咯咯答答的跳下窝,好奇的春禾搬来小板凳翘起脚尖往鸡窝中瞧个究竟,边看边自言自语:奶奶的鸡怎么没下蛋?此时妈妈提醒她赶紧下来,别让奶奶误会。不一会儿,听到鸡叫的奶奶很快回家,放下磨好的面,赶忙奔鸡窝,一瞧没有鸡蛋,边嘟囔着回到屋中,也不知同春禾爷爷说了些什么,火爆脾气的爷爷便怒气冲冲的出门追问鸡蛋的去向,春禾和妈妈是有口难言,怎么解释也令老人难以相信,你一言、我一语竞吵了起来,在邻居的劝说下春禾奶奶气乎乎的回房休息,可那只老母鸡不知何时又在窝中叫了起来,那只惹祸的鸡蛋姗姗来迟,自知冤枉了娘俩的爷爷转而把怒气撒到奶奶身上,一气之下竟然将奶奶腌萝卜的大缸一棍子打破,萝卜咸菜滚了一地。从此春禾知道了受委屈的滋味,爷爷砸缸的那一幕也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二
  
  春禾的童年记忆中,有难砸的玉米渣子、有切不完的地瓜干、有沉重的石碾、有香喷喷的煎饼、有嗡嗡的纺车、有各种各样的野菜、还有照顾小妹的辛苦。
  
  在那缺吃少烧的日子,玉米秸属集体财产,收获后做为队里喂牲口的饲料,玉米渣子按人口分到户,是冬日主要的柴草,队里为了好拾种地,每次都要求将渣子头全部撬出,春禾的父亲是个特别认真的人,按照队里的要求每次都将渣子撬得很大,春禾最怵头砸父亲撬得渣子,赶上粘土地,身体单薄的她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砸净上面的泥土。
  
  此时还是孩子们过把甜棒瘾的时候,村里的孩子大多一眼就能认出哪是含糖量高的、那是生虫子的,越是不长玉米的秸秆越顺流而且越甜,人们风趣地称其为“光棍儿”,那“光棍儿”甜棒又甜又脆又解渴,是当时农村孩子喜欢的吃食。
  
  春禾的童年是伴着地瓜的清香长大的。现代生活中的孩子吃地瓜是打牙祭调剂生活,地瓜也常常堂而皇之地登上大宾馆的餐桌,一份拔丝地瓜至少七八元,加工后的薯条更是价格不菲。春禾记忆中的地瓜是秋后乃至整个冬日的主食,各家大多准备几个存放地瓜干的大囤,直径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的达到三米多,一间房中就只能放开一两个。
  
  那时的灌溉条件差,难以浇灌上的土地多用来种地瓜,因为地瓜旱涝保收产量很大。一墩地瓜长得好的能有五六块,足足三四斤。常常是第一场霜后,地瓜叶被霜打后枯黄,此时地瓜也已经成熟,人们便开始收地瓜。耐不住寂寞的地瓜将地垄拱的出现一条条裂缝,裂缝越大往往下面的地瓜越大,拱出地面露出脑袋的地瓜顶部晒得青青的,那些身藏地下的挖出来模样才俊俏,似面色红润的娃娃脸蛋儿,非常可爱。多部分露在地面外的地瓜轻轻一捍便可拔出。
  
  小村南头的大片土地全是地瓜地,只要地瓜丰收小村的人们便不愁这一年的温饱。每当收地瓜时,常常是全村老少齐上阵,将大队唯一的大磅秤运到地头,将收获的地瓜按人口和公分分到各家各户,大大小小许多堆,每堆上都插有写有着户主姓名的纸条,欢天喜地的孩子们常常跑着瞧瞧这堆看看那堆,比比谁家分得多。春禾家整劳力少,每次春禾都特别羡慕劳力多的人家。
  
  地瓜分回家以后,孩子们最高兴的是马上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熟地瓜。接下来便是全家上下忙着切地瓜干,然后是麻烦的晾晒。那时已有半机械的手摇切地瓜刀,将切好的片再用菜刀切割大约三分之二长的口子,用篮子运到房顶,那时的平房顶上早已扯好了一道道铁丝,人们再小心翼翼地将地瓜干挂到铁丝上,各家房顶白花花的一片,煞是好看,十几天后失去水分的地瓜干便晾晒干,微微卷曲,趁着好天收摘入囤。这一片片地瓜干可换回过年孩子们的新衣和男人们的白酒。有时也储存一部分鲜地瓜,春禾父亲常常要费好几天的时间挖地窖或土窨子,井式的地窖上下很麻烦,有时还有危险,多数时候春禾家挖那种方形的土窨子,上面搭上木棍柴草,留一个小窗口方便上下,同时也可储存萝卜和白菜。每到冬天,储存已久的地瓜特别甜,那时的农村孩子常常那地瓜当水果般啃,既解渴又解饿,凉凉的、脆脆的,口感特别好。
  
  春禾的记忆中还有那沉重的石碾,那时没有磨面机,每天人们吃的面全靠人力推磨,村里唯一的石碾房常常是最热闹的地方,有时要早起排号。春禾力气小,每次推碾总感觉大大的石磙子很沉重。春禾母亲还总结出磨地瓜干的窍门,夜里将地瓜干冻在室外,清晨会很脆,这样磨起来会省力。有时等待推碾的人太多,排不上号,干脆将完整的地瓜干放在水中浸泡后蒸熟直接食用。春禾难忘那黑黑的地瓜面窝头,软软的难以掰开,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塑料窝头”,口感可没有鲜地瓜那么好吃。
  
  地瓜最好的吃法当属晾晒的熟地瓜干,一般将个头小的地瓜先蒸熟,切成手指粗细的地瓜条条晾晒多日,待过年时放在沙土中爆炒,小小的熟地瓜条将变得又香又脆,有一种特殊的香甜,是春节招待客人的好吃食。
  
  那时的衣服多靠手工纺线织布,春禾八九岁时学会了纺线,特意让舅舅帮着做了一辆纺车,一个冬天的课余时间竟然帮母亲纺了三斤多线,第一次穿上自己亲手纺的线制做成的新衣服,春禾甭提有多高兴了。就因这事春禾也成为村中受人称道的能姑娘。
  
  为了调剂生活,当时的人们还将地瓜面掺合上玉米面摊煎饼吃,刚下鏊的煎饼很香很脆,住同村的春禾外婆是摊煎饼的好手,她摊的煎饼既均匀又好吃,一大盆面子摊下来烟熏火燎的常常累得汗流满面,腰酸背疼。好学的春禾很想替外婆摊几张,可尝试几次都未成功,自此她明白了:凡事看着容易做着难,看似简单的事情都有技巧,外婆煎饼摊到到如此境界决非一日之功。
  
  春禾的另一项任务是带着大妹妹经起早贪黑的打猪草,那时家中多养着两头猪,年底卖猪的收入常常是家中的一笔大收入,年底许多开支等着用这笔钱,夏秋的猪草全依仗姐妹俩,每天清晨早起就近打,下午放学小伙伴则多结伴到几里地以外的南坡荒场地或小树林中打。什么燕子尾、吐露酸、附子苗、曲曲菜、羊角菜,应有尽有。有的野菜象曲曲菜、羊角菜等人还可以选出好的吃。傍晚放学,春禾常常是抓紧跑回家放下书包,掰快窝窝头,抹上一摊豆酱,抓起一棵葱便和妹妹一起飞速下南坡打猪草。天黑时姐妹俩会满载而归,倒出来常常一大箩筐,满够两猪崽吃一整天。就是干如此多的家务,姐妹俩的学习成绩总在班上领先,是特招人羡慕的一对勤劳有出息的好姑娘。春禾父母也为姐妹俩的懂事勤快感到特别欣慰。
  
  春禾的奶奶在北京的二伯家得了病,在北京治疗一段时间毫无起色,待回到老家时脑子已不清醒,几个月后去世。春禾的三妹、四妹相继出生后,爷爷又和春禾一家生活在一起。春禾的两个小妹长得特别可爱,爷爷为她们分别取名:“心菊”、“花缎”,寓意是四朵金花已经心满意足,期盼下一个是男孩。可春禾母亲已经偷偷掉眼泪,毕竟那时农村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春禾父亲到是很开明,安慰春禾妈妈想开些。当时邻村有一人家生了四个男孩,托人来春禾家问能否换养一个孩子,春禾的爷爷坚决不答应,说三个小子也不换“花缎”,就这样还真应验了春禾爷爷的心愿,小五果然是个小子。
  
  春禾小弟的降生给全家带来莫大的欢乐,爷爷更是喜欢地合不拢嘴,春禾父亲又是买红糖又是换小米,诚惶诚恐地伺候月子,这样照顾仅仅两岁小妹的任务就全落在了春禾身上。晚上照顾小妹睡觉、夜里把屎把尿,本来就单薄的春禾才比小妹大八九岁,加上小妹长得胖墩墩的,每次抱起来都非常吃力,有一天夜里,在抱着小妹撒尿的时候,困乏的春禾竞因打瞌睡和小妹一起栽倒地上,把脸都磕破了皮,摔得小妹哇哇大哭,春禾妈望着一大一小心疼得直掉眼泪。
  
  白黑照顾小妹的春禾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得到了最好的报答:小妹第一个学会叫的就是姐姐,这令疼爱春禾的小妹特别欣慰,姐妹俩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三
  
  春禾家因孩子多父母都忙于生计,家中许多家务多亏春禾勤劳的爷爷分担。爷爷特别疼爱孙儿孙女,春禾母亲除去上好课操持完小学校的日常事务外,忙里偷闲做点家务活。、
  
  有一个星期天,待春禾母亲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结果才发现少了个孩子,这时的天色已晚,已到了张灯时分,全家出动找遍村里的大小角落仍未见孩子的影子,此时大家都担心起村里的三口水井,问遍了邻居都未见孩子的踪影。春禾的小弟早已在爷爷的怀中睡熟,心急火燎地春禾母亲只好先安顿已睡着的小五弟,结果一放被子才发现找了半天的孩子竞顺在被窝卷中早已睡的满头大汗,结果全家人虚惊一场。春禾母亲由衷的感慨:“孩多了孩稀罕,哪一个都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十指连心,哪一个咬一下都心疼。”这一生动浅显的比喻深深地烙在春禾幼小的脑海中,为了母亲不再担心,一早一晚她都主动关照几个弟妹按时回家。
  
  那时的村小学是复式班,只有春禾母亲和一个公办教师,常常是一位教师要负责包括育红班在内的三个年级的教学,劳累可想而知。春禾和几个妹妹非常争气,在校和同学们一样喊母亲老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刻苦学习,三姐妹在各自所在班级常常考第一名,有一次期末考试每人得到一支奖励的钢笔,当时的条件下可是很令人羡慕的,好长时间舍不得用。每次春禾拿出钢笔端详半天再用布包好珍藏起来,直到小学毕业仍用一支很便宜的玉米棒子造型的小玩具钢笔。春禾小学所用的练习本多是用那种很粗糙很便宜的包装纸自己装订的,就连父亲抽完的烟卷盒纸也被春禾小心拆开展平订成了练习本,常常是反正面全部用完才舍得丢。
  
  自记事起春禾就知道母亲因家贫而上不起学的遗憾。母亲也常常感慨自己半路辍学的不幸,发誓再苦再累也要供应孩子读书。受母亲的影响春禾自小读书刻苦,有替母亲圆上学梦的理想。
  
  春禾父亲心直的有些令人费解,当时庄稼是集体的,小麦收割后常常遗漏许多麦穗,孩子们和妇女每常常起早贪黑地捡拾点麦穗,填补不宽裕的口粮。春禾和妹妹也眼热别人家的孩子拣麦穗,偷偷跟着别人去拣了两大把,回到家本想会得到父母的表扬,可被父亲训斥了一顿,理由是:集体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咱再穷也不能贪小便宜。春禾望着生气的父亲眼中噙满了委屈的泪水,自此她也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图小便宜,集体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每次上坡打猪草,小伙伴们常常禁不住馋虫的诱惑、避开护坡人的视野,偷着搓青麦子吃,春禾每当想到父亲的一番话就默默地走开,小小年纪就懂得了不能损坏集体利益。
  
  还有一次小伙伴们相约趁打猪草时偷吃队里的黄瓜,其实是孩子们把刚刚长出的瓠子秧当成了小黄瓜,春禾想阻止可没能说服大家,想喊负责种菜的外公可又怕小伙伴们说她不够朋友,矛盾的她默默挖她的野菜,坚持不参与此事。结果是调皮的小伙伴们将偷摘的“黄瓜”运到村边的紫穗槐地中保餐一顿,大家还不知道糟蹋的竟然是一大堆瓠子秧,是全村人期盼的蔬菜。等怒气冲冲的外公找到学校,一伙人才知道闯了大祸,原来偷吃的竟然是小瓠子,那伙大胆的全都挨了批评,只有春合未卷入这场浩劫,小小的她已懂得了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不能做损坏集体的事。身为少先队副大队长的春禾能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力求问心无愧,也只有这样才觉得无愧于老师和父母的教诲。
  
  在同龄人中春禾是个正直、勤快、懂事、善良的好孩子,庄里乡亲无人不夸她。身为老大的她自理能力较强,五岁时就帮助母亲烧火做饭,等水开冒热气便知道跑去喊母亲。第一次独立做饭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是秋后村里分棉花柴,打棉花柴是件很累人的力气活,父母用棉花柴拔钩子将其一棵棵拔出,用地排车运回家,整齐的垛好发放在树园子里,平日里是舍不得烧的,只用逢年过节才舍得烧这些硬柴草。平日里只是凑合着烧些萱柴草。春禾第一次学着帮父母做饭,想减轻父母些负担,学着父母的样子先添好水,放好干粮,准备生火,可点了几次都没点着火,只呛的两眼泪流不止。这是春禾父亲正拉回一车棉花柴,看到此情景,赶忙说:“我教你点火。”春禾这才发现父亲是从柴草的下面点火,从此春禾学会的如何生火做饭。
  
  说到做饭春禾可闹了一次终生难忘的笑话,以至于多年后家里人提起那事还忍俊不禁。那是在五年级临近毕业时,边复习功课边做饭的春禾竟然将柴草放到了锅里,恰好那顿饭做的是菠菜汤,烧的是村里分的喂牲口剩余的草料渣滓,这下一锅汤可漂满了草渣,等春禾反应过来,急忙用漏勺往外捞柴草,又担心好不容易做好的一锅菠菜汤浪费了可惜,以快到了吃饭的时间,再重新做也来不及了,漂着的草倒是捞干净了,开饭时春禾象做了错事一样低着头默默吃饭,生怕父母发现柴草责怪自己,一顿饭吃得提心吊胆,最后还是父亲发现了菠菜汤里的柴草渣,春禾只好如实承认错误。待弄清事情的真相,父母首先肯定她真心时间学习是好事,同时也提醒她做事要专心,一心不可二用,并没有责怪她。
  
  自此她明白了这个道理:凡事要用心做好,对自己的过失要勇于负责,做人更要诚实。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位外乡教师教春禾数学,当时班中找不出喊“起立”的班长,春禾主动担当此任,并主动和一位学习困难的同学同桌,热心帮助同学学习,遇到问题爱懂脑筋,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和老师答案统一不起来竟和老师争执起来,题目是已知钉子的重量、个数,求一颗钉子的重量,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还是春禾的做法简洁,老师最后肯定了她的解题方法,并表扬她善于思考的精神。母亲同时告诉她学习是需要坚持独立思考,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让老师下不来台,更不能顶撞老师。就为此事小伙伴们特佩服她,更喜欢和她一起探讨问题,在班中有很高的威信。
  
  79年恰逢县一中招收第一级初中重点班,师资棒、条件好,一项学习刻苦的春禾顺利考取重点班,有幸成为小村庄第一个恢复高考后到县城读书的孩子。
  
  四
  
  考取一中重点班的春禾急切地盼望着开学日子。乡村中学早已开学,可一中重点班迟迟不开学,看到小伙伴们每天急急忙忙地去上学既羡慕又着急,先是到本地中学旁听一周,而后又跟随本村的一位伯伯到其所任教的学校旁听,当时借宿在同学家中,随伯伯吃教师食堂。学校很破旧,只有三个班,春禾很快融入这个集体,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不巧伯伯家因为超生一个儿子要停职检查,春禾也就随之回家,不久便接到了一中开学的通知,满怀信心地春禾背起简单的行囊,步入一中,开始了三年的初中学习和生活。
  
  初到县城,春禾眼中充满好奇,大开眼界,感觉外面的世界好大,对新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此前她从未自己逛过县城,只是隐约记得跟妈妈到县里参加教师培训,睡地铺,负责看护吃奶的妹妹,还记得县百货公司柜台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母亲犒赏她一包几分钱的糖豆豆。隐约记得有一次因贪看一个漂亮的洋娃娃玩具而走散,结果老师们出动很多人找了半天,最后焦急的母亲只好求助县广播站帮助找人,就在差几分钟开始广播的关键时刻,迷路的春禾凭着模糊的记忆找回了当时的住处,悬着一颗心的母亲喜极而泣。
  
  日后常常听家人说起这次小小的历险,足以见当时买不起玩具的农村孩子有多可怜。
  
  七九年正赶上国家政策大变革,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责任到人,连爷爷八口人分得十几责任田,只有春禾父亲一个整劳力,许多农活一个人无法完成,只好拖上老二霞嫚帮忙,晚上母亲答应替她补课,从小身体健康的她从不吝惜力气,个子发育特别早,好多力气活比姐姐干得多,听话的她常常被临时抓差帮父亲干活,忙乎半天疲惫不堪的她,哪里还有精力和心情补课,何况母亲上一天课,忙完家务再安抚下小弟睡下,哪还有精力再给她补课,母亲偶尔给她补一次两次的课效果可想而知,渐渐地霞嫚的功课拉下了,这样坚持到四年级下半年,懂事的她主动放弃了学业,怕母亲伤心,她故意说自己上够了。其实,分责任田之前,霞嫚的学习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就这样为了姐姐和弟妹能安心读书,霞嫚做出了牺牲,十一二岁的她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过早地饱尝了劳动的艰辛,用自己的汗水换去了姐姐和弟妹的学费,这也成为全家人永远的缺憾。
  
  懂事的春禾也很心疼妹妹,因为她深知是妹妹的牺牲换取了她读书的机会,总觉得感情上很亏欠妹妹,她也特别珍惜这珍贵学习机会,学习上丝毫不敢怠慢。每当节假日或星期天放学回家,看到妹妹终日劳作晒得黝黑的脸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本该是她这个老大应承担的责任。妹妹常常好奇地打问学校的事,抚摸着课本爱不释手,这更增加了春禾心中的愧疚。她唯有默默地起早贪黑帮家里干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替妹妹分担一点。霞嫚看到同龄人放学回家也莫名的伤心和烦恼,有时甚至偷偷落泪,为此父母更感觉对不起她,母亲常感慨全家就亏待了这一个孩子。
  
  霞嫚是四个姐妹中最漂亮的一个,大大的眼睛、双眼皮,爱唱歌、有一副好嗓子,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个子数她最高,皮肤数她最白,可最苦最累,为这个家贡献最大。每次回家几个妹妹常常缠着春禾教她们唱歌,霞嫚学的最快最好。记得有一年寒假,正巧是腊月二十四,母亲正忙着蒸馒头,姐妹几个边烧火边学歌,唱着唱着忘了时间,一锅馒头面目前非,大铝锅也烧没了底。看到几个孩子不知所措的样子,父母没有批评他们,因为难得孩子们如此高兴,不想扫孩子们的兴致,父亲默默骑车几十里路远重新买回一口新锅,才算把过年的馒头蒸完。负责烧火的春禾为此难过了好多天,因为她深知一口大锅十几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个年父母什么新衣服都没舍得添,好多年后她还清楚地记得母亲那预言又止、一脸无奈的样子。
  
  正是父母和妹妹的辛勤劳动得以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春禾在同学们中还属于吃细粮较多的,常常是父亲将粮食先送往公社粮所,换成拨知单,然后拿着拨知单到学校兑换成饭票。自知背负着全家人希望的春禾学习上很刻苦、很努力,每天总感觉有用不完的劲。春禾在班中担任班干部,认真负责,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们中有很高的威信,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校的光荣榜上年年有她的名字。
  
  那时一中的住宿条件很差,几十个孩子睡一个大连铺,每人50公分宽的地方,褥子只好叠起来铺,块头大的晚上就翻不过身来。冬天宿舍里没有取暖设施,特别冷,躺下好长时间暖和不过来。有一年冬天春禾的脚冻伤,溃烂的脚后跟很长时间难以愈合,没办法,爷爷打听来一个偏方,从活麻雀身上取下一块皮贴在伤处,后来竟奇迹般地慢慢愈合了。
  
  当时,经济条件还很落后,许多学生若有个感冒头疼,多数自己干挨着,实在受不了就到学校卫生室买几粒药片。有一次春禾感冒后引发淋巴结发炎,以致于后来嘴巴疼的张不开,嗓子更是火烧火燎地痛。校医给的药片已无济于事,她只好跑到伯伯家,一进门便掉眼泪,伯母赶紧带她到医院就医,拿好药回到家,特意为她做了很小很小的面棋子,打了两个荷包蛋,到了好多香油。喝着那香喷喷的面棋子,春禾顿时感觉疼痛减轻了许多,她终生难忘那香喷喷的味道,更终生难忘伯母给予她的关怀和疼爱。平日里伯母做点好吃的都忘不了她,常常让锋妹送到学校,给锋妹做衣服也常常给春禾做一件。在外读书有伯父、伯母如此关怀和照顾,这在当时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伯父、伯母更关心她的学习,每次大型考试结束春禾都先向伯父、伯母回报成绩,伯母也常常拿她做榜样教育弟妹,那次语文得83分时伯父的教诲令她终生难忘,决心用实际行动和好成绩回报亲人们的关怀和付出。
  
  三年的艰苦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县不实行截留,仅招50名中专生、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春禾以超出录取分数线70多分的好成绩上了师范学校,成为小村庄恢复大中专考试后第一个考出来的学生,拿到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她义无反顾的报了师范类学校,无论校长如何做工作,她都坚决放弃将来考大学的机会,当时通过升学跳出农家门那可是全家的光荣。
  
  春禾特要好的同窗姐妹雨玫也考上了中专,两人相约报同样的志愿,幻想能继续在一块学习。可命运之神还是跟好姐妹开了一个玩笑,一个上了普师,一个上了幼师。日后的距离并未阻隔好姐妹的友谊,反而使两人的心越走越近,书信来往从不间断,靠着一方小小的邮票,传达着彼此的友谊和思念,正可谓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
  
  春禾就读的师范坐落在离小城十几里的城外,当时学校有来自四五个区县的全省统一招生的中专生。学校虽小,可管理很严格,条件虽苦,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集聚于这世外桃源般的校园,倒也学的开心、玩儿的快乐,照样觉得天天阳光明媚。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些文体活动大家都乐意参加,书画展览、篮球比赛、元旦晚会、中秋节联欢、风琴演练等都搞得有声有色。
  
  春禾上初中时就因个子高入选学校篮球队,父母担心每天的训练会影响学习而动员她退出球队,春禾本人很喜欢篮球运动,但考虑到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学习是第一要务,便忍疼割爱退出了篮球队。当时为此事还遭到教练的批评,后来家长托人从县医院开了生病证明才算了事。以后每当看到球场上姐妹们训练的身影,她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因为球场上有她对篮球运动的一份挚爱和不舍。
  
  上师范后的第一堂体育课,张老师便悄悄地物色队员,第一个要求便是让大家练习传接球,刚传几个,张老师便将球狠猛地传向春禾,略有基础的她别管老师传来的球如何刁钻,她都能轻松准确地接住,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脸,她又被选入了校篮球队,很快成长为校女子球队的主力队员。
  
  每天清晨,别人早自习时间正是球队的训练时间。十几位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伴着欢声笑语,传接球、三步上篮、定点投球、人盯人或二三联防,在张教练的严格要求下,奔跑、训练、磨合,无论酷暑严冬,队员们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校女子球队的训练也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班级篮球赛,正是春禾她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常常因几个精彩的投篮而赢得阵阵喝彩和关注,此时的春禾也颇有成就感,她那潇洒、优美的三步上篮,常被姐妹们冠以“春禾舞蹈式投篮”。重返篮球训练场的春禾,终于弥补了昔日不得不离开球场的遗憾。
  
  再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春禾的学习比以前轻松了许多。春禾对音乐特别感兴趣,音准把握得很好,第二年就可自己识谱学歌,听音记谱考试竟得了满分,还大胆地将自己学会的歌曲《雨花石》教全班同学学唱。书画展览也积极参加,她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水彩画《粮仓》获学校画展一等奖。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区县,生活习惯略有不不同,这并不妨碍大家的交流,同龄人很容易沟通,很快熟悉,彼此相处得非常融洽。包产到户、责任制后的农村,人们的生活大有改善,再不用为吃穿发愁。师范生的生活费由国家统一拨发,以小组为单位到食堂打饭,一般饭量的同学多数能满足需要,饭量大点儿的男同学需家中再多少补贴一点儿。每天能吃上两顿大锅菜,与初中生活相比,春禾已经很满足,每天快快乐乐的学习,非常投入地练习篮球,与同在球队的几位高个子同学:霞、娟、梅等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姐妹。
  
  每当周末,离家近的春禾每次回家,她就将家中的土特产:瓜、枣等背回一大包,任姐妹们分享,有需要缝缝补补的活,春禾便带回家让母亲帮忙,她的热心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友谊和信任,大家都特别乐意与她相处。生活小组的同学相处得更是融洽,每组一个桶、一个竹筐子,大家轮流打饭,每当天气不好轮到女生打饭,憨厚的组长同学,不善言辞,人很心细,常主动替女同学打饭值日,小组同学都很佩服这位默默实干的组长。
  
  春禾刚入学时被指定担任团支部委员,她热心为大家服务,尽自己所能为班级出力,是老师的好帮手,以后的几次选举都光荣当选,与一块共事的团支部成员相处的很好,团支部书记特别稳重内秀,组织委员特别随和,就春禾脾气急点儿,不过彼此合作的很愉快、很和谐。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实习临近,春禾承担了所在实习小组第一堂课的执教任务,虽然压力很大,历经多次试讲失利的困惑和烦恼,最终春禾战胜了胆怯、和困难,出色地完成故事三首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指导老师要求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的高要求,她的第一堂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以优秀的实习成绩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教春禾数学的年轻女老师和同学们很投缘,平日里大家也喜欢到她的宿舍兼办公室坐坐。临近毕业前夕,她特意将春禾叫到她的办公室,说是受校长之托给春禾介绍对象,对方是校长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就职于一所高中,春禾对此事感觉很出乎意料,婉言谢绝了老师的好意。她不想过早地考虑如此沉重的话题,几个亲密无间的好姐妹有时倒将这种话题当笑话交流,谁也没真正往心中去。
  
  毕业分手的日子,大家互道珍重、挥泪告别。相约:二十年后再相会。面对人生第一次选择,春禾和她的同学们忐忑不安的步入社会。
  
  六
  
  踏上工作岗位的春禾分在一处乡镇中学,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幸好疼爱她的伯父也调往此乡镇派出所工作,恰好可照顾她。
  
  乡镇中学规模很小,三个年级共六个班,二十多个教职工,和春禾一块分来的还有同班的一位男同学和民师毕业的一位女老师。三人的年龄都不大,春禾十九岁,另外两位分别是十八岁、二十一岁,加之三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学生们淘气的编了一套顺口溜:三个人、六个字儿、加起来不到六十岁。由此可见学生中还真有善于观察总结问题的人才。
  
  校领导再三征求他们的意见,按照学校的教师缺口给三人分配了教学任务:语文、理化、地理、音乐。春禾愉快地接受了地理和音乐的教学任务。师范毕业的学生虽然什么学的都不很精透,但什么学科都涉猎、什么学科都懂一点儿,也都能独当一面。自此春禾和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地理专业课老师。
  
  春禾自小养成了做事认真的好习惯,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特别是音乐课的开设,填补了小学校一项空白,给这一处乡村中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们更是学得起劲,也没什么固定的音乐教材,多学唱些校园歌曲,结合练习视唱,传授给学生少量乐理知识。春禾还组织了两届学校歌咏比赛,这为文化娱乐贫乏的农村中学增色不少,此前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全校学生跟过节般高兴。
  
  当时的地理课由一位英语老师挂着,他自己讲从没系统学习过地理,每次上课很为难,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煎熬。春禾接手后他庆幸自己终于得到了解脱。春禾初中和师范阶段遇到过两位学识渊博的地理老师,虽谈不上多么喜欢地理,可比较系统的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这为春禾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互助。每节课春禾都认真对待,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耐心为学生讲解,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第一年下来,她所辅导的毕业班地理成绩竟获得全县第一,本人受到学校奖励,从此她的干劲更足了。
  
  为了更好的教学,半年后,春禾考取了地理音像函授,工作之余坚持参加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春禾也渐渐喜爱上地理这门学科。
  
  毕业两年多,春禾就这样在忙碌的工作和充电学习中度过。期间曾有几位同窗向其流露过爱慕之情,几位好心的同事、老师、朋友也曾经热心地给她介绍过对象,年轻的春禾不想过早地涉足爱河,均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她更相信缘分,她不刻意追求什么好家庭、好单位,她所看重的是人品和能力。
  
  春禾要好的几位姐妹多已名花有主,偶尔相聚或书信往来有时也谈及婚姻大事问题,姐妹们也劝她不要太固执,若有合适的人选也应该考虑选择未来的另一半。
  
  春禾所上的音像函授放像点设在其母校,每周两天的学习时间,自然与母校的老师经常见面。母校的老师和留校的同学,多次牵线搭桥介绍一位师范的青年教师与她相识,前后竟历时一年多,这期间竞有多位老师、领导帮忙撮合,春禾想既然老师们这么多人说他好,看来很差不了,于是便抱着一份好奇开始关注他:瘦高的个子,看上去干净、利落,衣服很普通,裤子总笔挺笔挺的,羞羞答答的目不斜视地前行,这给春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经不住热心同学和老师的劝说,两人开始了交往。
  
  经人介绍的两个年轻人一开始难免有些生分,彼此见面都很客气,每次回母校学习,春禾只好硬着头皮到其宿舍吃午饭,每次他都打好饭等着春禾下课。一条板凳成了两人的餐桌,天真的春禾竟默默留心吃了多少好买多少饭票给他。可司务处的老师半开玩笑地拒绝再卖给春禾饭票,都希望他们能相处发展好。
  
  两家相隔太远,彼此不了解各家的为人,春禾父母有些担心女儿将来会不会受委屈,后来看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也就默许了两人的关系。相处一年后男朋友顺利转升本去省城离职进修,春禾全力支持他进修学习,鼓励他继续深造,星期天节假日替他回家看望老人,两年间靠鸿雁传书,加深了两人的了解和感情,恋爱两年后和许多人一样,步入婚姻的殿堂。
  
  结婚时正逢爱人期末考试,两人去省城旅游结婚,上午爱人考试,下午陪她游览了大明湖、趵突泉公园等景点,三天后考试结束,两人先是乘车返回春禾任教的学校,次日两人骑自行车回老家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因为她相信:只要两人相亲相爱,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婚后的日子虽伴着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也不乏温馨的回忆。再后来,有了他们可爱的儿子,日子虽然紧点苦点,生活中也难免磕磕绊绊,可夫妻二人始终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笑对生活,精心呵护着他们一手营造起的小家,彼此珍惜他们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回首往事,春禾问心无愧:无愧于家庭、无愧于事业、无愧于良心、无愧于那份所珍视的感情。她很知足,知足自己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知足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知足自己有一位同甘共苦的爱人,知足自己的工作得到师生的认可,知足自己人到中年还心存一个美好的梦想。
  
  生活的忙碌和艰辛并未磨蚀春禾心中的梦想,她每天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心中那方宁静的田园,为了那份美好执著的向往,忙碌着、充实着。
  
  2007.07.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