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是周苍林的第四部个人诗集。近年来,周苍林诗兴勃发,佳作不断,实在可喜可贺。诗集《回到》中的意象尽管平淡平常,但诗人通过错位、隐喻等表现手法,为平常朴质的事物赋予了新的品格。而读者在阅读期待的视域中经过审美感知与思考,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共情点和期待值,并由此产生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及审美收获。审美空间的延展书写的是横向性的乡土回忆和纵深感的生命体验。正如诗人所写:“今生,有多少生命来到我的生命中。来生,我就回到多少生命里。”生命的轮回和交替反映的正是诗人的宿命感和生命观。这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一种源于内心的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在诗集《回到》中,诗人这种化平淡为独特的方式体现为将物象原有的意义抽离,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从而形成新的意蕴。其所见物象或意象都是日常所见,如黑夜、废纸、春风、小草、小花、声音、星星等。但诗人却于日常平凡中见出其独特与韵味,寄寓着他的幽思。比如诗人在《水也有自己的苦衷》一诗中就突破了“水”传统意义的柔或愁的审美感知积淀,赋予了它不同的个性品格,拟人化的“水”其实是人的写照,作为被动的客体,其无奈性在排比的铺陈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如《那么多的脏水都要大海洗》《看见》等亦如是。当然,诗人重构意象品格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要找到不同物象或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时空、心理和对象的错位让它们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张力。比如在《看见》一诗中,“水”和“时间”、“车辆”以及“船舶”、“人流”与“鱼群”、“人头”与“浪花”、“此岸”与“彼岸”等意象叠加,虽然是跳跃联想,但仍然可以找到它们微妙的联系,即它们都是“流动的”“有序的”。所以,“在同一条河流里沉浮/我看见一些生命回到岸上/一些生命还在水中”。
诗人在其他诗作中的意象选择同样体现了这种物意契合的特点,让意象品格和诗人所写的事物产生了契合点,由此点燃诗情,揭示诗意。比如《心有猛虎》中父亲与猛虎之间的关联在时间的较量中更显豪壮哀伤的背后隐喻生命的轨迹。譬如《煤与蝉》之间悲剧而神似的“煤”与“蝉”的毁灭性价值,以及《矿工》中“煤”和“矿工”的形象之间的彼此纠葛。其他如《鸟笼》自由中状态在不同年纪被禁锢的比喻等都是那么精准而生动。
二
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依然存在的今天,诗人通过对乡土岁月的描写与追忆,坚定地站在了自然乡土的一边,抒写了诗人对乡土故园的不舍与眷念。《最后的演唱》通过象征隐喻,表达了乡土沦丧的寂寥和自然消亡的哀伤。叙述主体是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乡土,这首诗是为所有生灵书写的一曲挽歌。再如《让出》,看似主动让出所有权的田土、竹林和菜地,实际上却是迫不得已的被动接受。《来不及了》用对比的手法将生机勃勃的生命与其最后埋在废墟里的结局做对比,是对掠夺性开发的否定和批判,就像《回到原來》一样,诗人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是持逃避和反对的态度,希望回到记忆中那个没有搬空的村庄。对环境污染的愤慨(《那么多的脏水都要大海洗》),对渺小个体生命的关注(《杀死一棵树》《在羊的眼里》)等都能见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巧取豪夺的控诉以及对所谓工业文明的警惕与反思。比如《安置》一诗以极其简单甚至程式化的拟人手法和反问方式,提出了对掠夺式开发的一种深沉忧思与质疑。
另一方面,城市迅速发展也让人无所适从,人人都逃避表达与社交,因而拥有了多重人际身份和不同的存在状态。在《浮光掠影》中,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人际交往也只都是点头之交。在《告密》里“爸爸”的形象从刚开始被建构成“孤独症患者”到解构后成为和同伴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人。工业社会挤压了劳动者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与朋友相处时才能开怀大笑,这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重重压力对人的内外空间的挤压与心灵自由的剥夺。这种剥夺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失语,比如诗人不止一次写到自己有思想却不习惯表达,而且表现在灵与肉的割裂加重了人们逃离自然带来的生命的荒诞感与虚无感。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人与万物本是共生的。于是,诗人在《我也是一只羊》里从目睹一只羊的被屠宰,转而联想到人类自己的命运,面对有形无形的力量,人类仿佛就是一只随时被宰杀的羊。
三
在诗人眼中,生命是“灵”高于“肉”的。一旦没有灵魂便不能称之为生命。如在《我是一个离开尘世已久的生命》中,叙述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过着虚假生活的自我。而在《我的灵魂还在尘世》中,灵魂从身体里超脱,成为一个不受世俗羁绊的自由灵魂。这种状态像极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无所乘”的绝对自由的状态,通过两个完全对立的假设,抒发了在自然中做一个自由灵魂的愿望,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宿命色彩和无奈甚至是悲壮的悲剧性。
诗人在尘世间的偶然中找到了生命循环的必然,在不可控的尘世里有一些必然的存在,会让每个人内心存有微妙的期待。而“来生”与“今生”的假设更说明了一种不可抗的力量在操控着世界。《真相》中写到“现在放生多少生命,从前就一定夺走了多少生命。”在揭示生命轮回的同时,对生命规律的揭示也具有普世价值。《回到》通过时间回溯,写出回到自然的鸟兽虫鱼和我,通过生命的规律和时间的流逝,抒写自己将回到众多的生命中去,一种博大的胸襟和与自然共存的博爱品性跃然纸上,这是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在周苍林的诗歌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诗人大量使用主客交替的叙述口吻使主被动关系混乱,从而营造出一种时空转换的广阔天地。例如在《人与鸟的相遇》中,叙述角度从鸟到人再到鸟,对比人和鸟的生活状态产生时空的错位,即“在鸟的眼里,我还是一只徒步的鸟。”而“在我的眼里,鸟还是我的梦想与飞翔”。再如《落叶飘在地上》以“他来到这里不像是在打扫落叶,倒像是落叶在打扫他。”结尾,充满了一种徒劳的让人惊诧的美感。
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对比使诗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也获得一种别具韵味的审美张力。比如《一个装满灯火的人在黑夜中行走》表达得特别到位。“没有星光/没有灯火/风是黑的、声音是黑的/连触摸到的石头和泥土都是黑的/在这样的黑夜里行走/一个人的坚持点亮了全身灯火/他明亮的眼睛闪着灯/张大的嘴里开着灯/呼吸的鼻孔亮着灯/灵敏的耳朵响着灯/手上握着灯、脚下踩着灯……//一个人在黑夜中行走/他全身装满的灯火/让黑夜有了亮度”。诗歌整体言语格调是简朴澄澈的,但在自然铺陈中大量对比的出现使诗歌充满神秘与魅力。就像《声音的重量》,对比带给了诗歌更多值得回味和联想的空间。比如《想一个人的时候》一诗,层层铺展,不断递进,将浓烈的思念与主体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
■附:周苍林的诗二首
看 见
我见过这样一条河
我看见时间的流水在城市的每一条街巷流淌
我看见来来往往的车辆代替了船舶
我看见川流不息的人流变成了穿梭的鱼群
我看见每一幢大楼
都是这一条河的此岸和彼岸
我看见人头涌起的浪花
在同一条河里沉浮
我看见一些生命回到岸上
一些生命还在水中
我是一支不会低头的芦苇
刚走进那片芦苇
风就追来了
纷纷低头的芦苇
把我的行踪暴露在风的眼里
像对付那些来不及躲藏、不肯屈从的芦苇
风一次一次扑向我、抽打我
但我始终没有弯腰、低头
那些效仿我迎风而立的芦苇
像替我倒在了风口下
星星诗刊 2020年2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