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歌从来不是知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星星诗刊 热度: 17840
  远人

  

  一

  从朦胧诗到西方诗歌,几乎是我们这代诗写者的阅读走向。很多年里,我一直热衷于西方诗歌,非常奇怪的是,让我从西方诗歌阅读中掉头重新审视我国古典诗歌的人,竟是一位来自西方的诗人。这位诗人便是堪称西方现代派源头性代表人物的艾兹拉·庞德。

  熟悉西方诗歌史的决不陌生,若无庞德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在伦敦推动“意象派”创作,难说西方现代诗歌会有怎样的走向。也恰恰是他的“意象派”,让我们很惊讶地看到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推崇备至。甚至,庞德干脆说他的诗歌理念就来自于中国古典诗歌给予的启示。庞德将自己的团体命名为“意象派”,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取个名字,更不是像达达主义那样,用一把裁纸刀挑开字典,将看到的第一个字母来命名将要展开的文学流派。庞德为自己的诗歌运动命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他那里,所谓“意象”,不外乎一个一个名词。所以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庞德就鲜明地提出“用名词写作”这一不容分辨,同时也影响至今的创作观点。他没有讳言,“用名词写作”是他提出,却不是他的创造,中国的古典诗歌一直就是用名词来完成。看到他这些话时我有点吃惊,立刻将书柜中的古典书籍打开。很巧,翻开便是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全文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曲早已熟悉的千古名篇让我陡然发现,它的确就是由十几个名词组成。认真分析一下,除了名词,其他词如动词形容词等绝无可能在二十八个汉字间达到如此强的张力。名词本身的结实度既能使诗歌达到诗歌本身要求的清晰和硬朗,又能使诗歌完成它该有的跳跃。

  我得承认,如果不是因为庞德,我很可能不会再回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当中。首先是觉得自己已经很熟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他们的作品了,其次是觉得唐诗宋词再伟大,也很难在今天的写作中形成指引。从庞德那里,我回到了中国的古典诗歌。最起码,在我最热爱的王维身上,发现他几乎无处不是名词写作,譬如他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譬如他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甚至最为人称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哪一行不是由名词构成呢?即使有人津津乐道他的“直”与“圆”这两个动词,我们还是不能忽略,那两行诗句的核心构成依然是名词。名词的有效作用至少有两点,一是让诗句本身达到坚实和不可更改,二是拒绝了作者本人的情感出场,在读者眼中展开的,不过是任何文学体裁作品所要求的呈现。达到呈现,非名词不可。所以,庞德提出名词写作,的确比无数中国现代诗人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本身的呈现要求,同时又如何做到呈现这两条近乎秘诀的写作方式。

  二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仅仅只是做到呈现吗?当然不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越往深处阅读,我的确就越感到我国古典诗歌比西方诗歌有更了不起的伟大之处。

  毋庸讳言的是,所有的文学都有源头,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它从什么地方开始出发的其实非常重要,正如西方文学从哪里开始的一样重要。很有意思的是,在中西方文学的源头处,分别矗立着一部经书。中国的是《诗经》,西方的是《圣经》。这两部经书的内核真还一目了然。《诗经》据说是孔子所编。那些诗歌之所以出现,目的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过的那样,是为了让当时的周天子“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稍微熟悉《诗经》的也会发现,《诗经》的作者是谁无人知道,它是由多少作者共同完成的也不知道。我们唯一知晓的是,《诗经》是当时宫廷派出的“采诗官”深入民间,将听闻的诗歌辑录下来,然后“以闻于天子”,如此一来,天子便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土上究竟有些什么状况。从这里来说,《诗经》既是一部集大成的无名诗人的合集,同时还是不折不扣地来自大地的诗篇。

  在今天,即使没有读过《诗经》的人,也不陌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更熟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这些来自《诗经》的诗行不论营造了多么引人入胜的意境,我们认真来读的话,同样会发现它们的内核无不是由名词组成。正是这些名词,成为一行行诗歌中的筋骨。没有筋骨的语言当然是疲软的语言,既无法形成力度,也无法形成核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会发现,《诗经》的作品无处不是与大地和生活息息相关。《诗经》开篇第一首是无人不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歌既没有半分高蹈,也没有任何形而上的晦涩,它来自普普通通的日常,来自人内心最真切的流露。很难想象一首不来自内心的诗歌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诗经》的伟大或许就在这里,它从来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为起点,然后将之延伸,进入属于文学的表达范畴。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块基石所蕴含的非凡质地。它告诉我们,文学从来就是从大地上升起,携带人的体温,所以,中国诗歌的发展从来也就是沿着《诗经》的方向行走,历经几百年后,到汉朝时终于建立起第一座伟大的山峰,继续前行到唐朝时,又垒就一座更伟大的高峰。今天我们可以说,唐朝的诗歌不仅是汉语诗歌里的顶峰,它还是迄今为止的世界诗歌顶峰。到这里,诗歌的所有标准都得以建立和完成。庞德从唐诗中发现名词,不过是唐诗确立的无数标准之一,它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此外还有诗歌究竟该表达些什么。当我们面对李白、面对杜甫、面对王维,面对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等人,他們的诗歌给我们最强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不是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一步步用诗歌的方式还原?看到什么就写下什么,感受什么就表达什么,所以,我们读到的古人文本首先就感觉语言上的清晰,其次,我们还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他们个人的人生历程和时代背影。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留给后世的遗产——用清晰的语言写作,用自己的生活成诗,用时代的特征布景。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名词做文章。“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东坡这行词与他瞧不起的柳永之词多么相似,他和后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所采用的,难道不是同样的修辞手法?苏东坡再怎么瞧不起柳永,也不得不承认柳永这行词有着文学本身的标准和力量,所以才会在自己的词中也采用这一模一样的用名词为核心进行的表现手法。

  星星诗刊 2018年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