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的热播刚刚结束,剧中的精彩情节,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但留给人们最多的却是深深的思考,特别是在太子的废立上。整整17年的太子之争,使人们看到了唐太宗在继承人选择上的深思熟虑。一句话,唐太宗选择继承人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
贞观长歌是唐朝初期一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长卷。战争以与颉利、夷男的战争为主线,和平则以长达十七年的太子废立、唐太宗殚精竭虑选拔、培养继承人为核心。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且印象深刻。特别对在保住和争夺太子之位的李世民的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和四子李泰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无论历史上的记载如何,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写得较好,也是继亮剑之后很令大家欢迎的电视剧。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心里。
同样,唐太宗继承人选拔必须“仁孝聪慧”,也就是德才兼备的观点,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在贞观长歌中的形象是德行有余而才能不足,从开始李世民就对他不十分看好。但因玄武门兵变对亲兄弟被自己被动杀死的隐痛和对长子因自己的原因而多受磨难的歉疚,加上李承乾在粉碎罗艺叛乱时所立的功勋,他一直试图通过培养来使长子增长才能,达到顺利接班的目的。所以决定立他为太子,聘请了高明的老师,并给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练的机会,但实践证明李承乾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生性懦弱而无主见的他最容易为手下人左右,以至于出了泽州冤案和最后的谋反未遂而难以自拔,只好放弃。将他贬为庶人,发往穷山恶水的黔州,终身不得还朝而病死他乡。
三子李恪和四子李泰在才能上倒是可以令人放心,李恪善打硬仗,但心胸不广,无容人之量,且是隋炀帝的外甥,得不到大多数大臣的拥护,难成一国之主,只得将其放弃。李泰文才出众,有仁孝之名,但结党营私、利令智昏。因怕得罪大臣失去仁孝之名而虎头蛇尾,宁肯自残也不敢承担李世民交给的狭乡迁宽乡的任务;太子被废流放,兄弟李佑因谋反被杀,他在家摆酒庆贺;为做太子竟欲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德行上显然不合格,太宗也只得将其放弃,而将其禁锢一生。
在贞观长歌中,李治则表现得超然世外,聪慧仁孝而又胸怀宽广,虚怀若谷,礼贤下土。虽才智不及李恪、李泰,但也算得上是德才兼备了。故李世民在权衡得失后,决定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后立李治为新太子,为其扫清了争夺太子的种种障碍,精选了一大批心腹重臣教导、辅佐他。7年之后终成大器。顺利地接过了接力棒。
唐太宗李世民为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继承人而煞费苦心,甚至牺牲了种种利益。可以说,选择、培养继承人是贯穿整个贞观之治的。当然,他是做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和家庭的父亲双重身份来选择、培养继承人的。标准不得不高,付出了太多太多。相比之下,我们普通人的标准就比其低得多。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共同心愿。德才兼备当然也是每一名父母心目中的继承人的共同标准。我们又为什么不从贞观长歌中汲取营养,效法唐太宗,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呢?我想,每个人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并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这点,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昌盛、和谐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