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調整在皮肤上游走的墨针,文字作品的修正相对更加容易,只要没进印刷厂就有机会。马未都曾说过,他做文学编辑时,最得意的事就是在王朔的《橡皮人》送往印刷厂的途中,把审稿时删去的第一句话又偷偷给加回去了。
其实,写文章一气呵成终究是少数人的灵光一现,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才是常态。但也有人犯了方向性错误,搞得痛苦不堪。王朔在回忆梁左的文章里,就写到了梁左从剧本到小说的痛苦转型:“他说要写小说了,闲了半年,每天愁眉苦脸。昨天一万字了。今天只剩下三百。我说你就用刘震云那法子,先往下蹬,最后一总改。你这么弄,一个自然段就能改一年。”这次改笔路子的结局是“他坚持了很久,又接戏了”。
金庸的一部分作品最早是在报纸上连载,印制成书时都进行过修改。比如修改《天龙八部》是因为有部分内容是朋友代写的,感觉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还有一些是他觉得“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世纪之交,新的出版社再次出版金庸全集时,老先生又进行大幅度修改,可这次反响平平。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深入人心,太多颠覆性的新情节,反倒容易让读者错愕。
有的作品修改后不理想,有的作品调整之后却是继续火爆。众所周知,柯南·道尔曾经把笔下的人物福尔摩斯写死了,原因是“他让我不能思考更有价值的东西,我在他身上倾注的已经够多了,我对他的感觉就好像一次吃了过多的鹅肝酱,现在一提到这个名字就让我恶心”。之后,道尔收到几百封信,恳求让福尔摩斯归来,英美两国杂志社更是提出了每千字100英镑的稿费标准。于是,消失八年之后,大侦探重新登场,并由此造成了报刊亭的大混乱。从那以后,柯南·道尔再也没试图让福尔摩斯死去。
拍卖师菲利普·胡克写过一本《苏富比的早餐》,里面有两个关于修改作品的故事:德国著名画家恩斯特·基尔希纳的前半生非常成功,他画的《柏林街景》曾经拍卖出3700万美元的高价。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他对自己“一战”之前的部分作品进行了修改。结局却是这样的:修改后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遭到了大幅贬值。
另一个故事则是关于倔强的:比利时画家欧仁·韦伯克霍恩善于画牛羊,以至于他能够熟练地把画中的家畜折算成货币,他有一幅一只母羊和两只小羊的油画,要价标准是母羊每只800法郎,小羊每只200法郎。可买主只肯出价1000法郎。画家点头同意,然后拿起画笔把一只小羊涂掉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