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说似乎废话太多,因为要有一些描写,比如环境,心里,动作描写,我第一次看“巴黎圣母院”时我12岁,那时我是跳着看的,一些关于建筑和历史,以及人物的心里描写,我都是跳过去不看,因为里面有好多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司法宫的历史等描写,给我的印象是废话太多。后来我又读过三遍,也看了它的电影两次,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建筑的描写,我也查阅过网络,我猜想可能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如果他处在我们现在的有卫星电视,有网络视频的时代,他可能不会大笔墨的去描写那些建筑和历史的。或许那个时代摄影技术不成熟,所以雨果就想要用文字把巴黎圣母院的一副3D立体的照片打印出来,让读者能想象出来主人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他有先见之明,担心万一哪天被火烧了,至少人们能从他的作品中知道巴黎圣母院的来本样子。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的是这就是小说,如果仅仅写故事大可不必写那么多普通读者所认为的“废话”。
故事可以写得简单,简单叙述就行,不需要过度的语言加工,不需要细腻的人物心里刻画,以及大篇幅的场景描写。但是好的故事要有核心,围绕一个核心去写,同时也要有包袱,和读者绕圈子,中间可能会把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揭示真相。
故事介绍人物可以相对直接些,比如张三,59岁,中等身材,大眼睛,医生。而如果是写小说,虽然可以用叙述性语言,但我认为还是以描写性语言为主,描写得越细化越好,应尽量少用概括性的语言,因为我们不是在写论文。同样是写张三,小说可以这样描写,他两鬓夹杂着银丝,看上去年过半百了,经过岁月的洗磨,他的额头被刻满了皱纹,也许是长期脑力劳动的结果,也许是经常值夜班没有睡好觉的缘故,他眉毛稀疏,一双眼睛深深地凹陷着,但透着一个医生所特有的的神采。
再比如,说一个孩子高兴,如果你写故事用成语“兴高采烈”就可以了,但是小说要有画面感,你可以这样来细化,他笑着,两只眼睛眯缝着,像弯弯的月牙。他不停地拍着小手,一边走着一边唱着歌,像要飞起来的小鸟。这样写一个人物就活了,因为小说的着重点是人。
环境描写也要用实的语言,不要用虚的语言,否则还不如不写。比如这样写“有一个美丽的园子,里面长满了各式各样的,平凡的而热烈的花草树木”。这就是虚,具体什么样的花,什么样的树,读者没有看见,更是摸不着。再看看张爱玲是怎样写的,“园子里有一排修剪得整整齐齐的长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布置谨言,一丝不苟,就像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草坪的一角,栽了一颗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浓蓝的海…………”读到这里,是不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的文章,通篇都是张三说…………李四说………然后赵五又说………那样的文章根本就不叫小说,即使叫故事也让人无趣。
我看过一些网络小说,有些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小说,人物太扁平,不立体,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一两句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其它的都是叙述性语言,没有人物的神态和心里描写,人物性格更是单薄,仿佛那个人是个纸片人,无血无肉,更没有思想和灵魂,读完之后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小说是让读者读完之后记住了那个人物,故事读完之后更侧重让读者记住了一些事情。比如看过了红楼梦,人们记住了林黛玉,王熙凤,而看过了聊斋志异,人们很少记住某个人物,但是人们能够记住它里面的很多故事,我认为好的小说不但让读者记住了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读者记住了某个人物。我不是说聊斋志异写的不好,我仅仅想说的是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小说让我们记住某个人物,故事让读者记住某个事件。好的小说中一定有故事,但是好的故事不一定是小说。
无论是好的故事和小说情节上要有叉开,不能一条直线。比如说去上学,要走几条不同的路线,也可以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你可以自己开车去走A路线,可以坐公交走B路线,可以步行抄小路C,但最后目的地都是一个要到达学校。无论你走哪一条路线,最后你不能跑偏,最后一定要回到目的地,所以叉开很不好掌握,如果岔不好的话,容易跑题。但是如果没有叉开,就没有吸引力,就像一棵树不能仅仅有两个树枝,一定要枝繁叶茂才更丰满,更壮观。
如果你写小说,路途中要有上坡,下坡,高山河流,有狼群,虎豹,越曲折越魔幻越好,但是你写故事可以不必太费周折,只要三条线最终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
无论是故事还是小说中的情节,或者人物性格不能没有变化,好的小说一定要有反转,包括人物的反转和情节上的反转才能吸引读者,不是说故事不需要反转,希区柯克写的故事很短,但他的结尾总是那么反转一下,还有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大多有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即使是现在的很多作家想模仿,却也无人能及。
故事要有结局,小说不是非得有结局,或者结局也可以某棱两可,这样可以给读者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看过小说“飘”后,我就一直在想,白瑞德是否会再回到斯嘉丽的身边呢?
好的故事和小说中主人公最好要经历磨难,那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小说,主人公要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才能吸引读者。所以要想写小说,主人公的吃喝拉撒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好就不要写了。
小说既然以人物为主,女主或者男主一定要个性鲜明,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男主卡西莫多,可谓独一无二,即使是配角隐休女也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写一个人跟张三像,跟李四也像,就像女孩子做整容,拆掉纱布都尖下巴,双眼皮,高鼻梁,一个模子出来,根本没有自己的特色,连你自己都分辨不出她来,路人一个,你又怎能希望读者看得到,想象出来她的与众不同的样子呢,好的小说,会让读者爱上那个人物,为她流泪,为她惋惜,比如林黛玉。或者恨上那个人物,甚至想要杀了他。比如“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塞夫。
写文章塑造人物也跟演电影一样,冯远征拍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后被人警告,李明启演完容嬷嬷后不敢出门,一个好的人物能让读者闭上眼睛就能看得到他的样子,并且能够记得住他。
另外对话也要讲究技巧,可以用一些隐藏对话,比如叉开话题,或者搪塞,或者隐瞒,或者沉默,这样读者就会在心里面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问题呢,这让读者感兴趣继续读下去。有些网络作品中的对话平淡苍白,跟家庭妇女唠家常一样,读者读完之后看不到这个人物,也想象不出来这个人物。在叙述中也是如此,语言也不要用力过猛,网上最常见的一句,“………整个世界都zha了。”每每读到这一句,就感觉怪怪的又可笑,不由得想找个防空洞把自己藏起来。
安排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必须要有原因的,哪怕她他是一个配角,也要让他她或者跟女一号,或者跟男一号有关联,或者跟女二号有牵扯,当然在她出场时读者是觉察不到的,但是读到后面读者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她跟女主还有这样的一层关系。
我也写不出好的故事,至少我能让我自己不去写那些日记的东西,写故事,一定要围绕一个核心去写,像包饺子似的,中间要有陷,再用皮把它包起来,就是为了不让它太散。有人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今天过生日吃顿排骨也写,明天买个自行车也写上,后天被领导骂了,和老婆吵架了也写上,读者不知道他究竟想要写什么,甚至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告诉别人什么。一年写了365篇文章,没有一篇能让人记得住,那不叫小说,甚至都称不上叫故事,那是日记,我的意思是不要把写的日记拿出来给读者阅读。
另外选材上要有内容,且要不落俗套,别有人写穿越了,就跟风般地也写穿越。我看了一些网络小说,很多作者写谈情说爱,要么是未婚先孕,要么是离婚出轨,弄得乌烟瘴气,难道除了男欢女爱就不能写点别的吗?看了几眼,都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作品。男主个个有钱,冷俊,女主个个貌美,喜欢被虐。没有想象,没有创造,没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就像你到饭店点了一份土豆烧牛肉,大碗里面根本就没有牛肉,甚至土豆也没几块,全是些葱花味精,花椒和大料,不过那老汤倒是色香味俱全。
有些作者太过自作多情,我个人认为煽情的语言不能用得太多,或者干脆就不用。写小说,写散文也是如此。我读过一个作者的文章,其实他写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因为他的每篇文章的结尾都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情,有时还表达一些议论。我知道他是想感动读者,可是给我的感觉,他就像一个单相思,一个人在那里谈恋爱,到头来仅仅感动了自己。我个人觉得作者如果少发表感想和议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真正好的文章是要通过故事的内容,通过人物的命运让读者自己情不自禁地被心灵触动。《红楼梦》中的香菱,她身世悲苦,人生充满劫难,曹雪芹发表过感想和议论了吗?我不太清楚,我没有详细看过红楼梦,可是香菱的凄苦命运难道不是让每一个读者伤感吗?我个人认为,好的小说不需要作者太主动地,有意地去引导读者的感情,让读者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
其实我也没有具体学习过怎样写文章,因为我上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外语,所以我也是外行的,上面只是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也有一些是借用网上的他人的想法。
赞(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