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香菱刻苦学诗获得成功。香菱是红楼梦里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是封建时代女子悲惨命运的缩影,也是中国女子勤奋好学的范例。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并没有得道正规的教育,却能在短期内悟得作诗的真谛,成为一名诗人,可谓奇迹。本以为做学问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看了香菱学诗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香菱不正是走了一条捷径吗,那么她的捷径在哪里?成功的奥妙在哪里?
首先,拜名师。名师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摸索,并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捷足先登。在黛玉看来做学问学知识,不只是学形式,关键是掌握起精髓——领略滋味。写诗第一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做老师的要诲人不倦。且看黛玉的教学方法——学诗、读诗、讲诗、写诗、问诗。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其次,读名著。悟得名著的真谛,就可以直接借鉴名著学的艺术方法,运用名著的优秀成果,获得名著成功经验,自然就站在高起点上。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杜甫七言律诗是最好的。李白的七言绝句是最好的。在她认为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这个看法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在阅读时,不是简单背诵名句,关键是要“领略滋味”这滋味就是要收入研究、剖析、掌握精髓,最终是为了超越。
第三,勤练习。大胆创作,敢于想像。在黛玉看来,既要遵守诗句的起承转合,“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实得”。更为关键的是立意要紧,若立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还认为,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专心致志,执著坚持。何谓专心致志,就是要达到“呆”、“疯”、“魔”的程度。当香菱拿到王维的诗,“诸事不问,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当黛玉给出了题目——咏 月,喜得拿回诗来,苦思一回作两首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不香,坐卧不安。宝钗说她“弄成呆子了”。她的第一首诗没有过关,黛玉的点评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被词藻陈腐缚住了。”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间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宝钗说:“这个人是疯了。”当她的第二首仍然没有过关,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她没有气馁,挖心搜胆,而不旁听,目不旁视。宝钗说她:“可真是诗魔了。”她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
第五,渐悟是基础,顿悟是关键。但凡做学问都离不开一个“悟”字,悟性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人们常赞美那些名著,那些名言绝句,是神来之 笔,天成之作,以为这些作品一半靠人作,一半靠天成。天成就是顿悟,渐悟人人都有,顿悟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顿悟是从天而降?其实不然,只有那些勤奋刻苦达到忘我的人,只有那些达到“呆”“疯”“魔”程度的人才能得道顿悟。“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第三稿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砧敲”“鸡唱” “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这梦中得诗,实际上是讲了一个顿悟的问题。渐悟靠勤奋,顿悟靠天才。天才从何而来,天才来自勤奋。因为勤奋是顿悟的基础,只有勤奋才能为顿悟积蓄力量。
香菱学诗的故事,不只是学诗之谈,也是做学问做事业的经验之谈,看起来是香菱的成功之路,实际是一个文学大家曹学芹做学问成功之路,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知识写文章,有普遍启示意义:培养兴趣,专心致志。拜名师,读名著。坚持创作,不怕失败。
赞(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