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很有用
【马桥词典】是我国著名作家韩少功在199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镇的115个词条。【马桥词典】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在中国乡村是相当普遍的。小说展现了一段乡村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揭示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为读着提供了认识我国乡村的又一个途径。小说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情节曲折动人,看了使人回味无穷。
故事以叙事者下乡当知青的年代为主体,向上追溯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向下也延伸到改革开放以后,着重记叙70年马桥乡的各色人物和风俗情景,这些故事的文学性被包容在词典的叙事形式里面。
在小说中,作者艺术构思了一个“马桥”王国,对马桥的历史、地理、风俗、传记、人物做了具体生动的记述,以马桥土语为符号,汇编成一部名副其实的乡土词典,然后叙事者才以词典编辑者和当年知青的身份,对这些词条作注译,引伸出一个个文学性的故事来。
马桥人以独特的眼光看待世界,如“神仙府”“梦婆”“觉”“醒”这些词条正闪现这种智慧的眼光。
神仙府里的人,与自然为友,在天地间悠然自得,他们认为“科学”意为懒惰,科学家发明一大堆科学技术代替人类劳动就是因为懒惰,他们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生存信条。
“梦婆”是作者给精神病人一个感性而神秘的符号,但作者认为其是最接近真理的人。作者对“觉”、“醒”的与常人相反的理解,再次印证了马桥人难得糊涂的哲理。“世人追求聪明,自作聪明,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贵生、满生、贱生”这种对生命独特的称呼,揭示他们对苦难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佛家生命轮回的信仰。
马桥的语言是反映马桥人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思想。作者说:“我从80年代就开始注意方言,这种注意是为了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有普通意义的人性。”
【马桥词典】讲述的不是语言的故事,而是作家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作家比较自觉地确立了民间的表达立场,用启蒙的态度来批判民间藏污和纳逅性。【马桥词典】对民间世界营造和对小说形式的实验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马桥词典】在叙事文体上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文体。如对“醒”的解释,在马桥人看来,醒就是糊涂。他们从屈原的遭遇看到了“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格言所包含的残酷现实。
马桥的人物故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政治性的故事,如马疤子、盐早等故事。这类故事含有历史的惨痛教训,如对追随马疤子起义的土匪的镇压,盐早所过的悲惨生活等。
第二类较有意思,作者记述的民间风俗故事反映了被压制的民间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拒绝社会规范和伦理形态对人性的破坏,如志炮,是通过对“宝气”-----民间的解释来展开的。在“财猛子”的词条中,介绍了民间有一种蜇伏不动,一旦发作起来就十分凶猛的鱼,暗示志炮的性格。
第三类就更有意思,如方玉、铁香等,他们的欲望和生活方式,就连乡村的人也无法理解,在权力高压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中,他们只能在黑暗的空间里表达和显示自己。
在小说里,马桥人在经历了土改、清匪反霸、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革等运动生活时,他们所常用的方言和词汇为主,由作者介绍词汇背后的故事和马桥人,他们和它们都代表着那个区域和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农村、农民面对运动和变革,默默地、坚忍地生活着,对人和事麻木不然,那些故事大多是人间悲剧,但也有一些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