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被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列。是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物。在当时家喻户晓。就是现在,它里面有些话,还被流传为格言成语,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影响深远。
何谓“中庸”?“中”,不偏不倚,即孔子说的过犹不及。不是常说真理再往前迈一步就是谬论么?这里的“中”就是这个意思。“庸”,常也,守常不变。所谓“常”,就是天人合一中的“天”,即自然规律。“守常”,就是守住自然规律不变。
这在《中庸》开头就已点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里所说的“天”,就是指自然界。意即说,天赋予人的品德就叫作性,遵循事物的本性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叫作道。“中庸之道”就是这方面的哲学。
但这很难。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意是说,中庸作为道德,大概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失它,已很久了。
本来,自然财富客观显现,并不偏私。但由于天赋和机遇等等原因,少数人却获得多多,多数人获得少少。这就形成了贫富不均。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些并不是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探求罢了。所以只要探求,就能得到;一旦放弃,便会丧失。
而那些巨富、权势,被财富膨胀了私心,丧失了本性,贪得无厌,得了银山还要金山,妄图一人霸占天下所有财富。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就触犯了天规。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均则不贫,不均则乱。
古代无数农民起义,其“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不均”。他们喊的口号是“杀富济贫”,打的旗子是“替天行道”。即替自然规律行公正之道。
何谓“革命”?革命就是推翻“命中注定”的不公。
历代朝廷轮换的怪圈所以不能改变,也就在“不均”。
人人都想过“小康”生活。那么何谓“小康”?康者,安乐,安宁,安定也。而小安的前提,是“均”。
所以《中庸》第三句话是“修道之谓教”。是说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教。就是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也就是要用“中庸之道”修身养性,摆脱迷惑,返本归元,真真明了性的真相,人类才能最终过上幸福生活。
这难道有甚么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