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写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北京一个胡同里的事。一户普通人家。大女儿刘慧芳,一个工厂年轻女工。人美心更善。因“文革”而终止了大学学业的王沪生,来到工厂劳动,拜她为师。看他整日郁郁不乐样子,刘慧芳来到王家。看到王沪生父亲文革初期,因是著名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揪走后,下落不明。母亲急忧交加,病倒在床上。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进进出出。孤独寂寞。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以后就经常过去帮忙。
后来刘慧芳妹妹小燕捡到一个女弃婴,抱回家,送给哪个家都不要。于是刘慧芳决定留下自己来抚养。可她还没结婚呢。那怎么行?她妈坚决不同意。可她固执不改。并给女婴取名小芳。天天由她喂养。
相处一段时间后,王沪生感到离开刘慧芳哪怕一天,都感到孤独寂寞。竞冷淡了大学女友的恋情。一时蛮动,向刘慧芳求爱。刘慧芳蒙在鼓里,有些迟疑。后来得知王沪生可能被分配到偏远山区。看到王沪生凄楚神情,内心矛盾重重。想到此刻是王沪生最困难时刻,最需要她的帮助,一下又牵动了她善良心。于是决定陪伴王沪生。可王沪生心胸狭窄,容不下小芳。一天,乘刘慧芳不在,竞把小芳丢到医院长椅上。后来看到他和他姐姐王亚茹两对小芳的轻视。便毅然提出离婚。愤愤说,“小芳是我的女儿,我宁可不进这个家,也不要丢下小芳。”说完抱着小芳离开了王家。
一天风雪交加,又冷又饿的小芳,不慎掉进路边的深坑。刘慧芳赶忙背着小芳跑遍北京大大小小医院求医,都无效。估计下肢很可能瘫痪。弄得她憔悴消瘦。
她哪知道小芳的父亲罗冈原是大学老师,在小芳出生那年,正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得知未婚妻王亚茹不听劝告,生下小女消息。为了不拖累王亚茹,便匆匆离开干校,赶到医院,抱走小芳,并留给她一封诀别信,深夜忐忑不安来到车站。托给邻座太婆,赶忙上厕所。就在他往回走时。突然看见要抓他的通缉令,几个戴红袖章的人晃来晃去。他连忙躲藏起来。正在提心吊胆老太婆抱走时,他被逮走了。这样就把小芳丢失了。无脸去见王亚茹,王亚茹也和他绝了交。
后来,罗冈被平反无罪释放,回到大学教书。从他学生小燕根据小芳的身世写的一组通讯中,朦胧得到他女儿消息,连忙到刘家。看到乖俊小芳,那眼神似曾相识。又看刘慧芳围着小芳忙忙碌碌,含辛茹苦,便常主动去帮忙。
最后,在王亚茹的精心护理下,小芳的腿治好了。可刘慧芳却遇到了车祸。站不起来了。
想到这里,不禁好笑。这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观众却信以为真。纷纷写信打听情况,有的甚至开去治疗方法。闹得摄制组莫法。只好在一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再加演一场,让“刘慧芳”从轮椅上站起来,表演给大家看,说已治好了。她热情念了一封感谢信。观众这才放了心。
哈哈,这样火爆,武侠小说,还没曾有过。这真是神话!
其实,它虽虚构,却又并非虚构。因为那个年代,是非颠倒,社会动荡,像这样平凡又平凡的实实在在事,还不少。所以,它是非是而是。
那么,他们“渴望”什么呢?最后明白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逐渐从“文革”动乱中复苏过来,人们开始展望充满希望幸福的新生活。后来观众们更有这种愿望。于是产生了“共鸣”。
心想,社会不安,何以“小康”?人心无仁,哪有“大同”?
这时,耳边忽然又响起忧郁靓丽的主题歌: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假难取舍,悲欢离舍,都曾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