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集大成主作,可谓是中医界的圣经。《内经》中的诸多学术观点对中医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的精髓和核心是贯穿始终的整体观系统和辨证论治,其哲学思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构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病机十九条”是《内经》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临床治疗基本大法。学习病机十九条不外乎论述五脏病机与六腑病机两个方面,五脏病机是病位而言,六气病机是其病性而言。然而病位与病性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五脏病机总的来说,不外乎六气之化,而六气的变化,又是脏腑阴阳盛衰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气宜”即指六气变化之机宜,说明五脏病机主要是六气之化,即肝病化风、肾病化寒、脾病化湿、心病化火、肺病化燥,这就是病机十九条病机学说的理论实质。
张志聪所谓:“盖天有六淫之邪,而吾身有六气之化也。”中医病机理论主要是运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联系,五脏归类的方法总结出来的。近代也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物资因素,在人体也同样存在,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以肝为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示“肝化风”是肝的主要病机。“风”是六气之一,肝是人的脏器,肝之所以会化风,是运用五行归类的方法。肝与风两者的性能有相近之处,皆具有“木”的属性和特征。而且是内外相应的,亦即它们都具有事物的发生、温煦、振动的性能和特征。即《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变摧拉。”其中“喧”、“柔”、“和”、“动”是言两者的正常性能,“摧拉”是言反常性能。风是春天的主气,春天风和日丽,气候温煦,阳气升动,万物生发,草木滋生,欣欣向荣。肝的生理特性亦是温柔和顺,条达疏泄,主升主动,然其升是微升,其动是微动,其温是微温,犹如春风之温煦和畅,内外相应。
肝在人体,只有维持温柔和畅,条达疏泄之少阳特性才能斡旋敷布一身之阴阳气血,而使阳舒阴布,气血和调、意志顺遂、胸襟开朗。《尚书。洪范》比喻“木曰曲直”。“曲直”即刚柔相济之意,如木之挺直,若松柏之挺直;木之枝屈曲,如杨柳之垂柔春风肝木之气,只有柔中有刚,曲中有直。才能鼓舞启发,舒发阳气,鼓动生气,发挥正常作用。如果肝与风一反其少阳之特性就会引起“摧拉”的反常现象。自然界的风邪太过,其力可由柔和而变的急暴,引起摧枯拉朽之恶果。人体肝阳、肝气太过,就好像反常之风邪,气力也变得急暴亢奋,有上逆、下迫、横逆、郁结之变。就会引起“掉眩”而出现肢体动摇不定,拘挛抽搐,眩晕昏仆等肝风内动的症状,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风胜则动”。
探索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识与掌握疾病的病理机制必须从分析症候入手。“证”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反应。“有诸内必形诸外”。任何疾病通过对体表症状的分析判断,即可测知相应的内脏的病理变化情况。因此,病机十九条的每一条病机均是通过主要症候表现,来审证求因,探求病机。如肝病化风的病机主要通过“掉眩”的症状分析而得出的“诸病掉眩皆属于肝”。
同样,肾病化寒、脾病化湿、心病化火、肺病化燥等气机失调的病机,主要通过“收引”、“肿满”、“疮疡痛痒”、“膹郁”等症状分析而得出。总之,只有通过体表的症状分析辨明症候性质,才能明确病因、病机,掌握疾病的本质。这也反应了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论特点。
深入领会五脏病机,必须结合五脏的阴阳属性,心、肝为阳脏,皆为刚脏,结合“天人相应”,运气学说,风火之脏,多从实火化热,其病机和症候多表现阳亢气逆、风火炽盛、急暴亢奋的特点。肝阳偏亢、肝气疏泄太过,可致阳动风生,而出现“掉眩”“强直”的急暴症候,即《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的“肝苦急”。心火旺盛,扰动神明,可至神识狂乱,发生“暓瘛”、“躁狂”、“口噤鼓慓”等病症。上述两脏之病的治疗皆宜苦寒折降,邪气太过,抑其急暴亢奋之势。同时亦要佐以甘缓滋润,以柔克刚,即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肾皆为柔脏,亦为阴脏。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为生气之源。脾居中位,为后天之本。濡润泽物,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上,脾肾之病变,躲表现为化源不足,阴阳气血亏埙,进而呈现虚损危重的症候特征。如肾阳虚损,命门火衰,可致寒从中生,关闭不固,症见身寒、肢冷、恶寒、蜷卧,二便遗泄,遗精滑泄等症。治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脾阳受损,阳虚不运,不能输布津液,运化精微。可发生浮肿、腹胀、便溏,气血虚损等症。治以温运脾阳,健脾利湿,益气生血,即叶天士:“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而肺介于阳与阴之间,可为阳尽阴生之脏,与秋燥 之气相应,燥为次寒,故肺病多从燥化。肺又主一身之气,肺气失调,又可发生喘逆、痞闷之症。治以降肺利气,通調气机。
病机十九条概括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一切病症都可以运用病机十九条作为指导辩证施治,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肝风内动所表现的“掉眩”有实风与虚风,实风总的来说是肝阳偏亢,肝气疏泄太过,以致阴不制阳,风阳扰动,阳动生风。实风又可分为:
1、外感热炽、热盛风动、风火兼化,而致拘挛抽搐,甚至昏愧。此病热为本、风为标。治宜针对热邪炽盛,苦寒清泄,治其本。药用如:大青叶、龙胆草、黄芩、黄连、再酌情辅以甘缓柔润,以柔制刚,息风止痉,兼顾其标。
2、肝失条达,风阳扰动,气血上壅,瘀阻清巧,或气升痰壅,蒙蔽轻巧昏仆、无识,治宜疏肝解郁,平肝降逆,镇肝息风,同时,对眩晕昏厥之症,尚须考虑上实下虚的病理特点,重视上病下取。一般以七分下取治其本,三分上取治其标。投以育阴潜阳,潜镇降逆之品。虚风之症,多为肾阴亏虚,肝血不足,阴不涵阳,血不荣筋,阴虚阳亢,阳动风生。虚风临床常见:1、邪热久羁,阴虚风动。2、阴虚阳泛,风阳上扰。3、血虚生风,肢体震颤。凡此类病,虚为本盛为标。治宜滋水涵木,育阴潜阳,柔肝息风。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火性炎上”热性急迫,所以,火盛这会迫使气机上逆,从而导致呕吐、呃逆、喘急、呕血、衄血。在治疗上,应重视泻火,输以降冲,如为热炽盛,可致胃气上逆,引发呕吐、呃逆,治宜泻火降胃,大黄泻心汤,以黄芩、黄连泻胃火、以大黄降胃逆。或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橘皮竹茹汤均有泻火降胃利胆止呕之功。可加减随症施治。
肺火热盛致肺气上逆,发生呼吸喘急,治宜泻火降肺,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平喘加黄芩、知母、批把叶泻火降肺之品。
须知,胃为燥土,肺为燥金,胃肺火盛,气逆所致喘急、呃逆往往易化燥伤阴,引起胃肺阴虚津亏,因此,在泻火的基础上,须考虑加甘寒之品,以滋养胃肺之阴。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若因火热亢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呕血、衄血等上巧出血之症,应以泻火降冲,凉血止血,方用大黄泻心汤,以大黄推陈出新,泻火降胃,胃气顺则不上逆而循经,则血自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导师的输导材料的指导下事半功倍。对《内经》经文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临床辨证治疗更加思路明确,治疗更有效果。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