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的杨远能遵从父亲的安排,叫来家中的管事张大武将父亲要他与自己一起到那倒挂金钟去落实马帮的事,说与张大武听了之后,张大武说马上就去收拾和准备东西。
张大武对杨远能说可不可以再叫一个人也一同前往。杨远能听了之后想了一下问道那个人是谁?张大武说是自己的侄子张金柱。
杨远能听了之后马上回答说:“怎么不可以呢?!可以!你这就去叫上他!”。
因为杨远能很喜欢这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张大武的侄子张金柱,人长得十分机灵,又读过两年私塾,然后又跟着张大武习了几年的武术,一年前张大武向杨其善引荐同意后,便进了杨家大院作一些事,多数时候都跟着张大武一起给杨远能跑腿什么的。
不多一会儿,收拾停当的张大武带着张金柱来到杨远能面前,告诉说是可以出门上路了。
杨远能听了之后便到堂屋与父亲说东西准备好了,可以上路了。杨其善点了点头说:“远能,话我就不多说了,见着辜大爷一是代我向他问好,二是一定要请辜大爷帮我们定好马帮的事。因为年关将近,一般情况下马帮是不接货的了。知道吗?!”。
说完之后将一饼十年老藏茶递给杨远能说:“这是我送给辜大爷的茶!”。
杨远能接过茶后说:“老汉(四川雅安一带的俚语就是父亲的意思),你放心,我一定办好这件事!”。
说完之后,便出去叫上张大武和张金柱带着行装出门上路了。
从龙接盖山的杨家大院到倒挂金钟的辜会俊辜大爷家,有好几十里的山路,加上又有雪的覆盖,所以杨远能张大武张金柱三个人行走的速度不是很快。
杨远能和张金柱一边走,一面叫张大武叙述着有关茶马古道上的故事。这是杨远能经常与张大武一起出门在外时一定要张大武说的话。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藏两路。
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东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道,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
茶马古道真正的起源是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不过藏区却并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恰恰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了一条延续千年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从云南的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一带)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达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在这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条支线蛛网般密布在各个角落,将滇、藏、川“大三角”区域联络在一起。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多由四川、云南按地域组成。云南进藏的马帮,产生在滇西各县大理白族人组成的称"喜洲帮”,因赶马人以喜洲为主;鹤庆白族、汉族组成的称"鹤庆帮";腾冲汉人组成的称"腾冲帮”,丽江纳西人组成的称"丽江帮";中甸、德钦藏族组成的称"古宗帮”,巍山、宾川回族人组成的"回族帮"等等。
随着运载货物品种的增加,出现了专门驮运某种货物的马帮,有的马帮即以货物命名,"盐业帮"、"糖业帮"等。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来,随着西藏局势的稳定,青藏、川藏、滇藏公路等相继通车,马帮运输才逐渐由汽车运输替代,马帮这种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运输集体也才逐渐消失。
滇西马帮除了上述统称,还有各自的帮名。帮名一般以姓氏为标志写在帮旗上。由于马帮多系商业性营运,都有自己在各地的东家。如鹤庆帮专为张家在西藏、印度开设的商号"恒盛公"服务,古宗帮则听命于中甸马家的"铸记商号"。商业马帮的规模庞大,一般都在百匹以上,有的多达四、五百匹.还有一种临时性"散帮",又称"拼伙帮",由有零散骡马的人家联合而成,开展短途季节性运输,马匹数最有限,一般不逾百匹。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旧时边疆匪患迭起,天灾不断,加之路途艰难,在长达数千公里的跋涉中,随时会遇到危险。
为此,马帮在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全体成员按分工有不同的职业身份:大锅头一人,总管内务及途中遇到的重大事宜,多由能通晓多种民族语言的人担任;二锅头一人,负责帐务,为大锅头助理;伙头一人,管理伙食,亦行使内部惩处事宜;哨头二至六人,担任保镖及押运;岐头一人,为人畜医生;伙首三至五入,即马帮的"分队工”;群头若干人,即"小组长";么锅一人,即联络员,对外疏通匪盗关系,对内是消灾解难的巫师;伙计若干人,即赶马人,每人负责骡马1至3匹不等。
在人员庞大的马帮里,有的还设置"总锅头"一人,管理全盘事宜,实为东家代理人。马帮成员分工详细,奖惩严格,但不象其他行业有过分的特权和等级界限,长时间的野外艰苦生活,炼就了人们团结友爱、坦诚豁达的性格。马帮,堪称"桃园结义"的群体,平时互相亦以弟兄相称。
张大武的老家在云南的沙溪古镇的黑惠江边,自打张大武有记忆以来,就知道父亲跟着爷爷一起跑马帮。后来在张大武稍稍懂事之后,父亲就带着张大武常年坐在马背上行走在马帮路上。毎到一个宿营的地方,一有空就教习张大武的擒拿散打和舞棍弄棒之法。偶尔也叫张大武跟着马帮里稍通字墨的人学识一些字,但是更多的是有意识地教张大武的护身之道。
后来张大武的父亲在一次经人介绍认识了杨远能的父亲杨其善,帮杨家大院跑了一趟到拉萨的藏茶活以后,张大武的父亲觉得杨其善为人善良知书达理,便让张大武拜认杨其善为干爹,而将张大武留在了杨其善家。
杨其善对张大武也十分的到位,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经常也教张大武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待张大武长大成人后,杨其善便将杨家大院里里外外的护家事情交给了张大武。同时还为张大武成家娶妻生子,而张大武则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扑在了杨家大院看家护院的活上了。
张大武比杨远能大十来岁,所以杨远能管张大武为大武哥,两个人的关系相处得也很是融洽。正是因为如此,张大武后来又把他的侄儿也从沙溪叫到杨家大院来一起为杨家做事。
去往倒挂金钟辜大爷的七十多里地的路程,杨远能和张大武与张金柱一行三个人走了十来个小时,到了辜大爷家时已经是酉时也就是晚上十点钟左右了。
叩开辜大爷家的门,看到杨远能一行三个人站在门口,辜大爷急忙把杨远能他们迎进家里。客堂上杨远能将父亲送给辜大爷的一提藏茶双手奉给辜大爷。那辜大爷接过杨远能送上的藏茶,满脸堆笑地将茶放到鼻子闻了一下,十分欢喜地说:“远能,你父亲太客气了,每一次都把你们最好的藏茶送给我,让我享受到你们杨家藏茶的美味,这真是老夫我的荣幸之至呀!”。
说完之后,便带着杨远能他们三个人到用膳的地方,对杨远能说:“远能贤侄,你们稍坐一下,我已经安排家人在做饭了,用不了一会儿就可以用餐了。今天晚上就将就一下,明天老夫再安排家宴为你们接风洗尘款待贤侄你们三人!”。
杨远能自然是十分的谢谢了辜大爷的热情,然后对辜大爷说明了来意。辜大爷听了之后说:“远能贤侄,因为临近年关了,加上去索秀甘丹培金林寺的路被大雪覆盖,马帮行走起来十分的困难。但是你们又与那喇嘛活佛有约,寺院里一定是急着要用这批藏茶过藏历新年。所以你就放心吧,这事我是一定会帮助你们的!”。
杨远能和那张大武以及张金柱听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杨远能一面向辜大爷深深的鞠了个躬,一面说:“辜大爷,我代表我父亲在这里谢过你了!”。
辜大爷急忙上前把杨远能扶住说:“贤侄你不必如此多礼,饭菜都已经上桌了,都去吃饭吧!”。
辜大爷名字叫辜焕章,早年也是跑马帮的。从十八岁开始,一直跟着他的一个在迤萨马帮里做“群头”的姨父,专门驮运藏茶的活。后来在辜大爷刚刚满四十岁的时候,姨父因为年龄大了,便将那“群头”的位置传给了当时年富力强的辜大爷。因辜大爷在迤萨马帮里待人宽厚真诚,凡事都亲力亲为,对马帮里的兄弟很是呵护和安抚,因而辜大爷做上了马帮里的“二锅头”,也就是马帮“大锅头”的助理,专门负责马帮里的账务事宜。
辜大爷在“二锅头”职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后来在一次送运货物的路上,因遇上山体崩塌,辜大爷为救两个马帮兄弟,被一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腰,由此便离开了马帮。
但是在迤萨马帮里,辜大爷有着很高的名望,每年那迤萨马帮都会有人来看辜大爷,所以辜大爷因此也一直保持着与迤萨马帮的关系,有什么事的时候,辜大爷就用信鸽来给迤萨那边稍去书信。
辜大爷陪着杨远能他们吃了饭后,便叫杨远能他们三个人去歇息,自己回到里屋去抽出一张掌心大小的薄纱般的宣纸,蘸上墨给迤萨那边写了几行字:“见字如面,三天内来二十人送货到索秀甘丹培金林寺,辜!”。
辜大爷写好之后将其卷成一个小指一般大小的纸卷,放入一个十分小巧精致的用桐油刷浸过的竹筒内用,又用蜂蜡将之密封好后之后,这才放心地上床去安睡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