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稀往事(卷二 第三十九章 程老师 下)

时间:2021/6/28 作者: 道平 热度: 390222
  “那一年我们去了50 多人,坐大巴跑了一个星期。在河南重点参观了“医圣祠”、张家寨。“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坐北朝南,占地17 亩,其始建年代无确考。后经明、清多次扩建,解放后又多次修葺。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医圣祠”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浑,巍峨壮观。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廊、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等。大门内10米为张仲景墓。

  碑记有医圣选址的传说:张仲景晚年生了病,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油灯要烧干了。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自己的姑娘(巫婆)不能下自己的神。’只好在家休养。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哪里安身。南阳的人不同意,双方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后,你们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出发往长沙走,棂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在那里好啦。’

  那一年冬至那天,张仲景驾鹤西去。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抬着张仲景的棺材从南阳出发向长沙走去,走到当年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棂绳断了。大家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的大大的,还在墓前为他修了一座庙,也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祛寒娇耳汤’的事我听讲过。”我接过来讲。“在上《伤寒论》课的时候,老师说;‘张仲景在告老还乡的时候,正赶上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是他仍然挂念那些冻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上搭了一个棚子,支上一口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一天正是冬至。舍得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后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将包子馅料的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取名‘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二个‘娇耳’,人 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有人把耳朵冻烂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到冬至这一天就饱一顿水饺吃。”

  程老师接着说:“据讲解员介绍张仲景出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年(219年)。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而相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被焚烧,方圆二百里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不计其数。

  据历史记载,东汉恒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疫病流行,南阳地区大量人口因此而丧生。张仲景家族二百多人,自建安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竞占十分之七,面对疫情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10岁左右就拜同群名医张伯祖为师学医。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很受大家尊敬。

  张仲景学习非常用心,无论外出诊病、抓药、抄方、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提高了理论的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写成了一部不朽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程老师,中医看病叫坐堂是怎么回事?”孔大夫问。

  “这话还得从张仲景说起,汉朝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当时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了博学多才,还要孝顺父母,行为清廉。”

  “那像报纸上登的骂老婆婆的县妇联主任那样的人是当不了官啦?”孔大夫说。

  “那时候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像现在有些人跑官、买官的事是没有的。但到了东汉末期,也就出现了,大多数“孝廉”多举世家子弟。由于张仲景的父亲曾在朝廷做官,张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群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9县)。

  在汉朝,做官的人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近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病,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打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在大堂上为百姓诊治。

  他的举动感动了老百姓,老百姓更加拥戴他。每逢初一、十五,衙门前便聚满了来看病的人。还有带着行李远道而来的患者。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坐堂”。用来纪念张仲景。”

  “程老师,你是讲历史的,你说张仲景的老师是张伯祖,有人说他老师是‘王神仙’,到底谁是他老师?”孔大夫又问道。

  “张伯祖是他10岁时学医拜的老师。后来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叫‘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就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所以王神仙也是张仲景的老师。”

  “听说平书的说,张仲景用五谷挂在门上就能治病是真的吗?”一个做理疗的患者问。

  程老师说:“从前,一些郎中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70多岁,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当地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了,就奔沈槐家来,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做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服下。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里人把五谷杂粮做成的药丸挂着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亲戚来看他时,他就指着房檐挂着的五谷丸笑着说﹕‘我看了几十年的病,就没有见过张仲景给我开的这种方子’。说着笑着,忧心多虑的事抛到脑后,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张仲景再次来拜访沈槐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又说:‘我们这些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青年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青年郎中。这就是五谷丸的故事。实质上张仲景用的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心理疗法。”

  “老师就是老师,一肚子里都是知识,讲的我听得云里雾里,以后程老师多来,我们也长长知识。”孔大夫说着从程老师的兜里拿出一本《伤寒论》说;“程老师,你还要学医,你学这么多知识就不怕撑破肚子。你再学医,我们不都失业了。”

  说得大家“哈哈!哈哈!”大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