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趵突泉”的命名:“趵突泉”为济南72 泉之首,是“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曽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瀑流水”、“温泉”、“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腾之意。反应了“趵突泉”三窟并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趵突泉”曰:“泉水上奋,水涌若轮”。《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描写最为详细“平地泉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二、“趵突泉”的形成:“趵突泉”是地理上典型的自流井。形成喷泉的条件是山谷地形,地下水沿着岩层向低处流动,在低处的岩石裂缝上升并在较高的水压下产生自喷。
济南底下深层是由变质岩、花岗岩构成的底床,上层是石灰质沉积岩,沉积岩容易透水,花岗岩防止地下水继续向下渗透。济南南部是泰山山脉的北部,北部是著名的地上黄河,这就形成市区相对较低的盆地结构。降水从南部山区经过渗透进入地下河,在市区下面汇集产生水压。各大泉群就是泉水的外泄口。
三、“趵突泉”的历史文化:“趵突泉”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上溯至我国商代,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济南观看了“趵突泉”后,大笔一挥御封为“天下第一泉”。并留下《趵突泉游记》石刻碑文。宋代曽巩有七侓:
《趵突泉》
一派摇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四、“趵突泉”水质:“趵突泉”水清冽甘美。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沿途饮用北京玉泉水,当品尝“趵突泉”水后,即改用“趵突泉”水。并把玉泉改为“玉泉趵突”,此泉水用来煮茶,味醇色鲜。游客常来此品茗,以助游兴。素有“不饮趵突泉水,空负济南游。”
我们看完简介,随着游客的人群,走进“趵突泉”景区的大门,来到“趵突泉”的泉池。“趵突泉”池呈长方形,四周围有栏杆,东西长30米,南北长20米。三个泉眼昼夜喷涌,势如鼎沸。远远看去,喷涌如白雪三堆。泉水四季恒温摄氏18度左右。由于深秋气温低于18度,水面上水汽袅袅,像一层薄薄的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赞曰:“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趵突泉”池中小泉众多,水泡如泄珠玑。有的簇簇,有的串串,飘飘悠悠。水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朦朦胧胧妙不可言。四周近水楼台,与池水相映,小桥回波、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绿柳青荡,游人凭栏俯瞰,尽得水趣。泉畔名人题刻,更有浓浓的文化氛围。
走过“趵突泉”,来到“趵突泉”西南的明代建筑“观澜亭”,又称“槛泉亭”。据记载建于明朝天顺5年(公元1641年)。钦差内鉴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一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亭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休息,赏泉所用。亭前水中矗立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名代书法家胡纘宗所写。苏轼有《槛泉亭》一诗:
槛泉亭
连山带郭走平川, 伏间潜流发涌泉。
汹汹秋声明月夜, 蓬蓬曉气欲晴天。
谁家鹅鸭横波去, 日暮牛羊饮道边。
滓秽未能放洁净, 孤高每到一依然。
在“趵突泉”北岸有一组较大的古建筑群,统称三大殿。最南是“泺源堂”,建于北宋年间。最早为“娥姜堂”或称“娥英祠”。这是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曽巩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2—1073年)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称“泺源堂”。北堂对历山称“历山堂”。
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歇山飞檐。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堂前挹厦柱上刻有元代文学家、书法家赵梦兆的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大书法家金棻所写,字体雄浑有力,诗句传神。与波光水影,交相辉映,更为之添彩。在三大段内的花格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都是历代名人的诗篇。特别珍贵而又不同凡响的院内的那尊“双御碑”,记载了康熙三临,乾隆二临“趵突泉”的题词、诗文。标示着“趵突泉”的非凡地位。
“三圣殿”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是明代建筑。
在娥英祠至泺园之间有一座“观澜桥”,桥宽三米,长五米,呈拱形,系按民族风格建造,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故称“观澜桥。”
向北进入“百花园”的南大门百花轩,由百花轩进入,穿过花架廊通道,拾级而上,直抵百花厅。百花厅为上下两层建筑,上层为百花厅,展示各种花卉盆景。下层为储藏室。百花轩与百花厅南北向对,成为北花园中轴线,两侧连廊,花架、墙架错落有致。把百花轩与百花厅有机的连为一体,共同组成了“百花园”南底北高,轴线不对称的格局。游人可以在百花轩休憩观景。北望北花厅,厅内花卉盆景进入眼中,南望王叠瀑景尽收眼底。北花轩东西两侧皆与连廊相接,走在西侧错层连廊内,西看可欣赏泺苑三曲桥大河面景观,细品泺苑古民居意境,东看可纵览百花园景致,格式盆景点缀其间,别有一番风情。
出了“百花园”来到位于李清照纪念堂南侧“漱玉泉”。简介介绍:“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因而得名。故居为“漱玉堂”。泉呈方形,一米多深,泉水清澈见底,汩汩水珠不断上涌。泉水自南边的溢口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中。有诗云:
南泉漱玉派匡庐,
应是云门瀑布雨。
月照波心清可鉴
岂无湘女解琼琚。
在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角下有一泉名“马刨泉”。泉池呈不规则形,池壁用自然石砌磊,曲折参差。泉水汇流成溪,流入西泺河,形成山环水抱的形式。
相传,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围攻济南。时任知府刘豫摄于敌威,企图降金,遭到部将关胜等人的强烈反对。关胜骁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曾在金兵的重围中救出刘豫的儿子。金兵屡攻济南不下,便用各种手段向刘豫劝降,在金人的软硬兼施下,刘豫死心塌地的投降,并设计杀害关胜。他下令关胜出城作战,等他战得人困马乏欲拨马回城时,又下令关闭城门,还让城上守兵乱箭齐发。关胜身中数箭,眼睛也瞎了,仍坚持杀敌,誓死不降,最后壮烈牺牲。他的战马见主人被杀,痛悼主人,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泉水涌出,人们便称“马刨泉”。有诗云:
马蹄踏破迸飞泉,
流出齐城浅水边。
八俊曾问驰八极,
百年几见海成田。
我们离开“马刨泉”及其附近的浅泉,向南徐行,便看到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名叫“龟石”。简介介绍: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十友”。其中有龙、凤、龟、麟四大灵石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和“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有一块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了。四座灵石现存只有“龟石。”“龟石”是一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有四米、重约8顿。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从“龟石”到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有一泉,叫柳絮泉。四周垂柳成荫,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壁曾赋诗曰:
金线池边杨柳清,
泉水石窦晓冷冷。
东风三月飘香絮,
一夜随波化绿萍。
更让人好奇的是“金线泉”,它位于尚志堂与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阳光下,映日凝望,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在水面。细看是由于两股泉水流量均衡,阳光投入池底,水面上形成一条水线,在阳光的反射下呈现为金线。有诗云:
水纹浮绿影摇金,
倒挽影河百尺深。
中有锦鱼三十六,
碧波荡漾任浮流。
看完“金线泉”进入“尚志堂”,“尚志堂”是统治八年(公元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贞创办,为培养有用人才而建。就学者不仅学习儒学,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术。该堂曾刊刻《十三经注疏》、《石俎徕先生集》、及王鱼洋诗文著作等书籍。在国内享有盛誉。
我们来到“趵突泉”东池的北岸,水边窗明几净的建筑,就是素有名声的“蓬莱”茶社,又称“望鹤亭”茶社,据说当年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这里临水静坐品茗赏泉。
在“望鹤亭”西南侧有一座“来鹤桥”,南北纵向。据记载:此桥由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两侧设置雕花栅栏。
我们走过“来鹤桥”,来到“来鹤桥”的南端,有一座“来鹤坊”。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蓬莱旧址”匾额。据记载:此坊是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
东门口为升景坊,简介记载:高7.5米,总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观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鎏金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蒋维崧题写。
我们走出东门,大家游兴未尽,可是太阳老人累了,它悄悄地隐到地平线的后边休息去了。漂亮的月姥温柔的出现在东方。大概太阳把时间让给月姥,让她利用假期时间,为年轻的恋人创造机会吧。而我们只好带着游兴未尽的心情返回学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