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主要以花岗岩制成的石碾,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可有几人见过玉碾?还是经过岁月的积淀和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如“”喷了一层油漆包浆”的玉碾,是什么时期?哪个部落民族使用过的的玉碾?引起了很多专家及收藏者的关注,近日,在辽宁桓仁县采访,玉石协会会长孙晓宣则向笔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玉碾,据了解,在国内,石碾平常多见,玉石碾目前还是第一次面世,可称为“中华第一玉碾”。
1.黑漆古包浆,无出其右。看古玉主要看包浆,现在人们为什么爱玩手串、手链、手把件,就是要玩出包浆,以增加玉器的厚重感。而这个玉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被使用碾粮食,从粮食里头撵出来的油脂粘附在玉石碾上,经几百年的空气和大自然的氧化,形成的包浆像喷了一层黑漆般铮亮,而这个玉碾之美就美在这份黑漆古包浆。玉质材料是大自然产生的东西,在市场随时随地可以买到。中国的古代玉器无数,但使用包浆到这样程度,那是绝无仅有。
2.石碾为龙,焚香敬畏。在半坡、河姆渡时期,古人类就开始使用碾子碾米。碾在农耕时代,是被先人们敬畏的,也是被尊崇的龙。农村一般家家都有磨,即可磨米面,又能避邪镇宅。龙的神圣在老百姓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碾子既然已经被当成一条龙了,自然是十分的敬畏。在东北这嘎达一般是一个屯可能才有一个石碾,传统习俗,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就要贴红纸,挂红布,封碾子,因为,辛苦劳作一年了的碾子,也要歇息了,屯子的人们都到这里,摆上祭祀贡品,上香叩首,祈盼来年粮食丰收,人们生活富足。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石碾的人文负载极为厚重。
3.发现玉碾,一波三折。2013年春夏之交,孙晓宣到野外寻宝捡石头,在桓仁和宽甸的交界,一个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淹没的村庄遗迹,地面村庄已荡然无存,留下的都是残墙碎瓦,但孙晓宣在寻觅中,猛然发现一个碾子被埋在河道里,虽仅露个头,凭他多年接触玉石的经验判断,这是个宝贝。他没带挖掘工具,又没有运载车辆,就找附近老汉商量,请其帮忙把这个东西弄出来。问需付多少工钱?老汉说至少1500元不行,孙晓宣没打孛地答应了,并说好三天后来取。到了第三天打电话问:挖出来吗?老汉说:挖出来了,但俺们去4个爷们挖的,得给3000元。孙晓宣说行!可等孙晓宣带车来拉,这老汉不干了,说昨晚上来个人出高价要买,经一番讲诚信的理论,最后又多给了老汉6000块钱,才装上车,孙晓宣怕节外生枝,不敢耽搁,贪黑把玉碾拉了回来。
4.“黑漆”玉碾,见证千年历史沧桑巨变。有专家判断:这件黑漆玉碾,在明代或明代更早之前就开始使用,如此被使用几百至上千年,才能形成的这种黑漆古包浆,它见证了年代久远的历史巨变,见证了农耕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见证了远古人们从节衣缩食到丰衣足食的历史变迁。这是民俗,也是乡愁,这就是文物,玉石碾更增加了文物的厚重和份量,如果仅此一件更是珍稀的文物。经专家鉴定,这玉碾里的主要矿物成分为蛇纹石玉,凸起部分为宝石中的红石榴石,其中还有金红石等其他贵重宝石。孙晓宣将玉碾打磨出了一个小窗口,玉质细腻温润。表现出极强的玉质感。专家看后千叮万嘱:千万不要再打磨开窗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样会破坏这件玉碾的完整性。这件碾子长600mm ,直径450mm,重约800来斤,在东北繁衍生息的高句丽民族和满族的先人们,不知谁在使用过这个玉碾?历史的长河中,究竟留下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故事,期待更多感兴趣的专家破解。
5.楼阁深藏待嫁,期待遇到“白马王子”。这个玉石碾在孙晓宣的手里已经深藏多年了,期间也有天津的藏家前来问询出价,也有韩国人前来商讨,都没有最后成交,因为,玉石碾不能流出国外。他觉得这样一件玉碾,留在自己手里,怕承受不起,自己只是玉碾的发现者和守护者,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走向更大的展台。晓宣说:现在都看钱好,但我并不把钱看重,只要你识宝,有缘遇见,千年等待,一眼相中,这“团团圆圆”的玉石碾,将会给您带来滚滚财源。如有国内的大收藏家,老板,企业家,博物馆等收藏,才是这件玉碾最好的归属。
作为“中华第一玉碾”,现正待字闺中,何时在馆藏中走进更多人视线,就期待月老牵线有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