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记者是高中就萌生的理想。因为对新闻懵懵懂懂的爱,固执地在当年高考志愿里只填报了与新闻有关的专业。
幼年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影响。为什么喜欢新闻记者并立志进入这个行业?仔细想过,真正受到启蒙而至于热爱,还要感谢看浙江电视台节目时,一位主持人说过的话。他说现今之中国有两类人最不敢惹,一是警察,他们有侦查权和处罚权,可以动用国家暴力机器。二是记者,上至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他的眼光都是平视的。记者不用去仰视谁,也不用去俯视谁,任何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个被采访者。从那时起,做记者的欲望在心里升腾开来。
职业的现代意义不仅反映在将其定位为一种角色,而且也反映在将它定义为一种社会位置。什么是职业观?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的认知、需求、价值取向、态度等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看法或评价,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选择不仅是选择个人谋生的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对职业价值取向的一种态度。不仅通过职业选择确定所扮演社会角色能得到的物质上的利益,而且还要藉以得到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一些旧的职业消亡,新的社会业态涌现。不同的职业为从业者提供的物质报酬和精神待遇不同,获得的工资和声望不同,人们在职业选择时,总是希望得到收入稳定、社会评价很高的职业。通俗点说,选择了什么样的单位你就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观。
人的成长,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会影响你一生。记者的职业梦深深植根于我的心里。
新闻的公正不阿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无冕之王”的桂冠就来源于此,不卑不亢。喜欢这个职业,从事这个职业,坚定这个职业。
信奉做官谋利天经地义的人不在少数。在官本位已经成为主流意识的中国社会,从政做官是一种名利丰厚也颇为体面的职业。俗话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只要谋到一官半职,就有可能“用活用足”五花八门、创意无限的权力,在制定政策、办理公务的过程中勿须太多掩饰而名正言顺地追求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当官意味着具备了更多的资源利用权。
在一个官威胜于法威的乡镇,权力被委托给一部分使用的时候,就意味着滥用的开端。官场给我的印象是横征暴敛、以官助商,无官不贪,无吏不劣。花纳税人的钱,充纳税人的爷,权力变成了谋私的工具,获得政治权力,还想获得经济利益,当官似乎是更为有利地假公济私。他们虽然职位不高,但身居关键岗位。百姓若有抗拒,竟以刁民辱之。一年到头,屠宰税、提留统筹、捐资建校费、超生费、过桥费、投工投劳,名目繁多,凡是想到想不到的税费,成天都在百姓头上盘剥。如果交不出来就赶猪赶牛。有诗曰:“农村税费真不少,各种摊派加提留。文教卫生仍滞后,城乡衙门起新楼。吃喝卡要招人恨,农业增产不增收。应该干部求百姓,还是干部百姓求。”目睹了太多弱势群体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常常痛感生活的不易与沉重。以至有学者说出了那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经典名言,写出了一部透视中国农民问题不可多得的警世之作《中国农民调查》。
相信国家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县乡一级,由于财政困难,没有办公经费,政府只能向农民强行摊派,层层剥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乡镇办学,学校下放给乡办。建学校没钱,政府就让每个学生交“建校费”,以户为单位,人均十元。假如某一位学生家里有五口人,每年要交五十元。假如这一户人家同时有两个学生就读,就得交六十元。学生上学不能耽误,钱就交上了。
我常常在那个人生还没有明确志向的年龄阶段去思考“农村很穷农民没钱”这个最苍白的生活场景。自己没有官帽的时候,要想拥有权力去监督别人,还社会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只能选择做“两类最不敢惹的人”中的记者。从没想过做警察,是警察这个光辉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良”的印记。
南方大学的北门,一二一大街上,民办学校招生摊位比比皆是。通过咨询、了解,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自考”。自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不受性别、年龄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自己看书自己学习自己报名参加统一考试。宽进严出,文凭国家承认,学信网可查,含金量很高,终归是凭实力考下来的。
这些民办学校把办学定位放在了落榜考生的身上。在招生广告中声称“不需要入学考试,圆你大学梦”。一些同学兴高采烈来“大学”报到,交完学费明白过来,其实上的是自考。他们把落榜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考试科目培训,考过一科由省自考委发给一科的合格证,全部科目成绩合格者由主考院校发给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很多第一批创办民办学校、依托自考起家的董事长、总经理都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些学校,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办学原始积累,现在都办成了云南民办高校中的佼佼者。
当才华撑不起野心的时候,只能安静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圆职业梦。我一下子就被自考吸引住,最关键是“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关的专业”,而且不用交学费。于是详细打听了报名条件、报名时间地点。见身边咨询自考的同学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也不假思索地打定了主意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云南省的自考每年考两次,一月报名四月考,七月报名十月考。每次最多考四科,报名费每科十五元。
首次报名参考,心情特别激动。焦急等待报名时间,希望考试日子早点到来。一月的春城,料峭春寒,寒风刺骨。一路打听,来到市教育局报了名。
购买了《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训诂学》《哲学原理》四门课程来学习。内容艰深晦涩,很多地方读不懂、看不明白。原来,小学、初中、高中学的那点语文知识是小巫见大巫,犹如皮毛。读不懂,一个人也不认识,也没勇气莽撞跑到中文系请教老师,硬撑着。
费时费力没重点,全书都读,全书都记,一知半解,到了考试全记混,真正记住的没有几句。第一次参加考试,没有经验。五月底成绩揭晓,过了一科,《哲学原理》刚好60分。紧急关头,往往一个偶然的成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60分帮了我大忙,让我尝到了甜头,人人都说自考难,我居然创造了一个奇迹,此后一直坚持自考。
自考可以说是自律和坚持的大考验!读过自考的人都知道,自考非常难,取得毕业证的概率极低。这里的“难”,不是考试题难,而是难在坚持,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考验你是否有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和毅力。没有具体的学习场所,也没有老师为你做课程讲解。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需要考试的科目大概在十至十五门左右。专业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有的专业还有实践课,不光是答辩。在保留考籍的八年中,没有补考,不过就下次考试时再报,再交钱考一次就是了。在这样漫长的考试过程中,80%未通过的人中有50%的人中途放弃。
初战告捷,“60分”让我觉得与高考时的语数外、史地生相比好读多了。确切地说,自考比成考难,比高考容易得多。
这是一种精神奖励。它让我信心倍增,让我充满了读自考的兴趣。
后来通过“内行人”引荐,知道了自考还有一个专业叫“新闻”,于是毅然将报考专业由“汉语言文学”调整为“新闻”专业。
报自考本科,要有专科毕业证书才可以报考。我作为一名在读的大专生,迫不得已还得选自考专科专业。当然,再读一个专科也是我所期望的。担心读本科,英语是国考,过不了关。
读书并不是苦难,一定要“养趣厚智”,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得于智慧。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读新闻专业对我来说是如鱼得水。读《采访写作技巧》《报纸编辑学》《公共关系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才发现摸索积累的经验与书中的观点是如此的“亲密接触”。我就是这样“出家”的,凭着热爱边干边学闯进了新闻圈。在读自考的过程中,才用新闻理论来一步步弥补实践的不足。相得益彰,这对考试大有裨益。在积累经验中不断总结,发现试卷里的题全部出自教材,试题非常基础,再加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比较轻松,只要好学、有毅力,找到学习的方法,坚持下去,很容易通过。
我养成了勤奋的品质,唯有靠勤奋才能通过考试;也养成了坚韧的品质,因为我要战胜一次次的失望、退缩才能坚持到底……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值得一生去珍视。
学考相长,以考促学,从书中学到了非常有用的新闻采访技巧知识,这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