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社招开学区领导干部会议,安排80年学龄儿童入学招生会议。公社教育办要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散会后学区领导召开了学区全体老师会议,将招生工作作为六一儿童节前的重点工作。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老师,分组包村。深入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家中,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达到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入学。但是,不能影响教学工作。招生工作利用放学后农民吃晚饭的时间去做工作。
刚刚进入80年代,农村的土地刚刚开始小组承包,一部分农民刚刚吃饱肚子。为了眼前的利益,山村的人对孩子上学的认识不足。大部分的人都把孩子留在家里帮助干家务,放羊、养兔子、喂鸡,搞一些副业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所以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失学率高。老师们必须拿岀一部分工作时间去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保住在校的学生不失学,动员失学的学生返校学习。偏远的山村入学率达不到70%。离上级95%的入学率的要求相差很远。公社、学区的领导为入学率低犯愁。要求每一个老师尽最大努力做好招生工作。
1980年5月21日星期三晴
下午放学后,吃过晚饭,有孙招勤校长带领我与张老师一起去山北头村做招生工作。
初夏的傍晚,气温宜人,山坡上、河道里一派绿意怏然,处处生机勃勃。劳动一天的农民们,赶着牛羊,扛着农具三三两两的回家。夜幕慢慢的笼罩了山河与村庄。出生的月亮,放出万丈银光。整个山区的高山、河流、村庄沉浸在银色的柔和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的祥和与安宁。
我们三个人踏着月色笼罩的田间小道,沿着小河的边上,一步步向山坡的高处走去。路两边的麦子结出了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的吹动下微微的摇晃着。我们在月色下漫步的走着,心情格外高兴。
山北头村坐落在半山坡上,山村在月光笼罩下,显得朦朦胧胧。我们顺着高低不平上坡路,往上走。村子建在山坡上,房子的地基都是人工整出来的。高高低低不在一个平面上。干打垒的石墙不规则的墙缝凸凹不平。一家一户的院子交差错落着,村子里没有一段平整的路,农户家里全是石器。有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槽、石盆、石碗,还有小孩玩的石狗、石猴等等。
我们拾阶而上,走到一家新建的房子门前,两只土狗“汪汪”的吠叫起来。主人听到狗吠,走出来。看见我们向他家走去,热情的招呼说:“孙校长,什么风把您刮来的?”
“南风,来看看你的新房子。”孙校长笑着答道。
“孙校长大驾光临,家里请,家里请!”主人热情的迎接着。
我们进了院,大家都坐在石凳上,主人问:“你们来有什么事?”
“无事不登三宝殿,来看看你家的孩子该不该上学?”孙校长说。
“好事!过去上学得请先生,有钱的人能上,穷人上不起。现在老师夜里来动员学生,再不上,可说不过去了。”主人高兴的说着,一边说一边给我们倒开水。
“这是党中央对山区人民的关怀。没有文化,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少年来 就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喝牛奶,吃面包’的梦想就无法实现。没有文化有电不会用。现在有拖拉机,没有文化也不会开啊!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上学。”孙校长给他做思想工作。
“上学是好事,我小时候,家里穷,没上学,出门连路都找不到。决不能让孩子当睁眼瞎子了。”说着向屋里喊:“丫头!你上学吧?老师来叫你去上学了。”说着话,孩子的妈妈领着孩子从屋里走出来。并说道:“那太好了,孩子上学本来是家长的事。还要老师黑天来动员,我们可有点过意不去了。孩子调皮,以后给老师少填不了麻烦。”孩子的妈妈有礼貌的说着。
“培养教育孩子是老师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家长和老师必须密切的合作,共同完成教育与培养孩子的任务。”孙校长耐心的与家长沟通。
孩子见了生人有点怕生,偎着母亲的怀里。一双眼睛机灵灵的打量着来人,好像透过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看透客人的来意。在他的心目中,只要不是赤脚医生来打针的都是好人。因为赤脚医生打针太痛了。
张老师坐在一边打量在孩子问:“你想上学吗?”
“想!”孩子高兴的回答。
“学校里又唱歌、又跳舞、好多小朋友在一起玩,可热闹了。你想去吗?”张老师诱导着说。
“想!我和俺小妮姨一起去!”孩子兴奋地说。
“光想不行,得会数数,不会不要。”张老师诱导着奔上招生的主题。
“怎么数?”孩子问道。
“你看我的手指头有几个?”张老师伸出两只手,一个一个的手指向外伸。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小女孩大声的数着。
“行”张老师高兴地说。
我拿出本子记下了她的名字、年龄、性别、出生年月日。
郑丫头(乳名、正名待取,那时候山区的孩子取名字,都是上学的时候老师给起名。国家的户籍管理不严格,有的十几岁都不安户。大多数人都是普查户口时,生产队给报上去。)、六岁、女、1974年5月16日出生。
我们正说着话,郑丫头跑到了张老师的面前伸手摸了摸张老师的钢笔说:“你要俺小妮姨吗?不要她俺不去!”
先前的陌生荡然无存,偎着张老师说:“小妮姨可好了,上回逮来蝴蝶给了我一个,那回买油条还给了我半根,小燕没捞着吃还说我孬。”说的大家笑了起来。
她看到大家都笑她,把脸一红跑到母亲的怀里不动了。大家为孩子的天真纯朴而笑的开心。
为了不影响他们一家人吃晚饭,我们告辞走了,我们刚动身,小丫头匆匆的跑了出去。当我们走出大门口的时候,小丫头领着一个女孩在门口等着我们。
小女孩叫郑妮,六岁了,长得像百货店里的布娃娃。红扑扑的圆脸像熟透的苹果。一双聪慧的眼睛黑白分明,水灵灵的眼睛看着我们。乌黑的头发上扎着一对红色的蝴蝶结。红褂绿裤花攀的鞋。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两个小孩子看到我们,立即跑回家,喊出了郑妮的妈妈。
郑妮的妈妈有三十岁左右,打扮的比一般的妇女干净的多,穿戴的也比较时髦。郑妮妮的爸爸在公社里上班,在农村家里有工作人员,生活条件就比普通社员好的多,穿戴就是不一样。她看到我们说:“孙校长真是工作到家了!大晚上还来招生,让人佩服。”
“小郑没在家?”孙校长问。
“他一个星期来一回,平时不回来。”郑妮妮的妈妈回答。
“妮妮今年上学吧?”张老师问?
“上吧!看着你们黑夜工作到家的精神也得报名。”妮妮的妈妈半开玩笑的说。
“妮妮你想上学吗?”张老师问。
“想,俺跟丫头一块上。”小孩爽快的回答。
“想上学还不问老师好?”妮妮的妈妈教育道。
“老师好?”郑妮妮幼稚的童音喊的甜蜜蜜的。
我于是把妮妮的名字填上:郑妮妮(乳名、正名待取)、6岁、女、1974年8月9日生。
郑妮妮报完名我们又向小燕家走去。
小燕家住在靠村后边的村边上,他家的房子比较老旧,院子里养了很多羊,老远就能闻到羊骚的味道。小燕家的狗比较多,有四五条吧,听到有人走来,拼命地吠叫,凶猛的向人扑来。我们不敢向前,小燕的奶奶听到狗吠,走出来把我们接到家,几只狗才停了吠叫。
小燕子家已吃过晚饭。小燕已经回到她妈妈的屋子里去睡觉。小燕的爷爷外出串门,家里只有小燕的奶奶。她问我们:“黑天半夜的您来我们家有什么事?”
“白天你们都忙,找不到人,趁晚上来你家看看你家的孩子该上学了。”孙校长回答。
“孩子上学到不孬,可是家里缺人,孩子天天得放羊。”小燕的奶奶回答。
“养羊只是眼前的利益,上学是孩子一辈子的前途大事,你可不能因小失大啊?”孙校长劝说道。
“女孩子,上不上都一样,长大了,找个好婆家嫁了比什么都好,识不识字都一样。女人整天围着锅台转,洗衣服做饭,照顾好一家人,有老有少就行了。”小燕的奶奶慢慢的说着。
“你的脑子还这么老旧,现在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后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没有文化你怎么用电,怎么开拖拉机。”孙老师开导着。
“俺老妈妈子不懂的什么四个现代化、五个现代化的是什么?俺就知道没有钱人家不给东西。没有钱一家人就得受穷。你这些老师们,黑天半夜、黑灯瞎火的来招学生不也是为了挣钱吗?您都有文化,不都还来俺这山沟沟里挣钱吗?俺燕子跟他爷爷放三十多只羊,一只羊买三四十块(元),一年下来,就卖千把块(元),没这千把块(元)钱,俺这一家人就没法生活啊!您当老师可有文化,一个月能挣几个钱,三四十块(元)钱吧?一年挣得还不如俺小燕放羊挣得多,有文化又好在哪啦?”小燕的奶奶说的条条有理。
“你这思想太落后,现在男女都一样。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搞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家中用的是电器,种地用的是化肥,住的是大楼,出门坐的是汽车。孩子不上学,没有文化怎么去使用。你这辈子围着锅台转,到了孩子大了的时候就没有你这土锅台喽。”孙校长给他讲着国家未来的前景。
“你说的那么好,俺老妈妈子看不到喽。俺只能顾眼前了”。小燕的奶奶消极的回答。
“你孙女几岁了?”张老师问。
“八岁了。72年生的。”小燕的奶奶回答。
“可该让孩子上学了,别人家的孩子八岁都上三年级啦。”张老师说。
“上不上还得他爹娘说的算,我当不了家。明天跟他爹娘说说看吧。”
月亮已经到了东南,孙校长看了看手表十点了,工作也没法再做下去,只好告辞。
万里晴空蔚蓝浩瀚,一轮明月高悬天穹,无数的星星闪闪绰绰。银光笼罩下,山山河河显得那么的宁静。村庄里家家户户点的煤油灯都熄了,看不到亮光。几声狗吠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我们返回的路上,只见河道里的水面闪闪银光,偶尔 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