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性的自私(第四章 爱与人性)

时间:2021/5/3 作者: DiWan 热度: 393968
  爱与人性

  爱就字面来理解包含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喜欢、认同、亲近、跟随、要等等。

  一、人们所谈论的爱基于人与人不同的内在关系,有其不同的意义。

  1、恋爱之爱。它是以性关系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为目的,通过人们普遍认可的形式——婚姻礼法制度,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喜欢并希望得到。

  2、母爱、父爱之爱。是基于生育关系而产生的爱,作为恋爱之爱的结晶,是一种单方面的爱,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喜欢并认同于自己并愿意为之付出,子女被看作了父母生命的延续和希望。

  3、兄弟姐妹之爱。基于血缘关系的爱,体现的是手足情,对于自己生命源头的认同,因一致的生命成长环境,相互扶持的命运关系而凝结出的情感。

  4、朋友之爱。纯意识的爱,一种对等的关系,可能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致的价值观或者彼此利益合作互补的关系而产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5、泛爱。一种对社会、自然普遍的爱,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自己生命的环境的一种认同和爱护。

  等等,等等——

  二、爱的启源

  爱的启源有三种: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共生的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的需要。

  1、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

  虽然爱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所有的爱都是基于心理的认知能力而产生,从关系上来看,都是因为心理上相互间的好感。所以,可以想见,当认知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前人们不能正确看待彼此的关系,因而不可能有明确的爱存在。

  男女结合是性的需要,但是某男与某女结合而不与其他女结合,是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造成的,也是某女与其他女的差别造成的。

  2、共生的社会关系。

  共生的社会关系是爱之物质基础,这种共生的关系包括许多方面,如性的关系,生育关系,族群、种群关系,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社会政治关系等等。共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群居于一定的地域之内,还表现在其内部有许许多多交错的纽带将他们织在一起,共生的社会关系表明人高度的社会依赖心理。

  3、生理、心理的需要。

  爱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彼此的需要、相互的满足与依靠。生理的需要包括性与生育关系这两种,而心理的需要则更广泛,人们之间的爱与彼此关系的受益的程度成正比。

  三、对性爱的诠释

  拷问爱情:爱因何相遇,因何而曲折,因何而缘聚;又因何而缘散?

  初涉爱河的人们,由于不了解爱,因而时常深陷爱的迷雾中而不能自拔,对此我们将其划分为预期、相约、相守三个阶段进行诠释。

  预期 爱是有影子的,一个人爱的影子可能在他(她)心中经营了许久。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人们由过去那些少不知事的男孩、女孩渐渐成长为现在半梦半醒的少男少女,对生理的理解也逐渐成熟,对于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她(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定义着,在勾画着,这也许包括了她(他)的外貌特征、气质、品行等等各方面,日积月累,这个影子就会漫漫清析、丰满,并在将后来的行动中指引着自己去追寻。当然,人们心目中的影子是随着人们人格和审美的完善而完成的。

  相约 对于行为能力不好的人来讲,相约是一件困难而痛苦的事。

  爱以性为基础,但爱更是神圣的心灵间的相通。爱之相约,要有恰当合理的理由,并经过苦心经营方可走到一齐,在意思表达上要庄重而不轻佻。个中原因,一是因性差异而极易造成性敏感,不慎会有俾鄙下流之嫌;二是因过于轻率而导致承诺信誉降低,会有不实之感。接触与试探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由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预期,相互承诺有待时日的磨合,从理想中回到现实,人们需要有个过程,因此努力争取是必要的,那种没有调研的单方面突然的表白可能导致彼此的失措,甚至适得其反。

  当条件成熟的时候,用心去呼唤爱,就会得到真诚回应,这时牵手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相爱十则:从相知、相爱、最后必定要走到相守阶段,其定律如下:

  1、爱涉及的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生的事,是彼此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别的什么;它需要人们用身体来承担。

  2、因为人是具备个性的,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与表达也可能完全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就行。

  3、爱是需要理解与信任的。由于人们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对方,这种交叉的目光有时也许并不重合。人们对于事实是如何承述的,彼此间的共性有多少,差异性有多大,彼此容忍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可能从一开始就困绕着人们,在选择的初期人们就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与心理准备。

  4、两性相爱除了生理上的需求,身体上的娱悦,性格上的相似,趣味上的相投外,还需要彼此的尊重与关怀。

  5、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需要人们用时间来维护,什么时候背离了爱的原则,爱就会离你越走越远。(时空的转移,爱人之间互动的关系如何,爱的深度会相互转换)

  6、撷取与奉献应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做到不无人不忘我,一方面你要奉献,另一方面你也应撷取。如果彼此心存真爱,那么在行为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彼此的爱都落在实处并惠及对方,不要因形式害了内容。

  7、如果爱可以用所有关系来形容,那么这时候就表明它实际上是自私的了,它为某一对象所占有,而不为他人所侵犯。

  8、爱是令双方都快乐的事,为什么要自失呢?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信心,爱实际上已经远走。

  9、爱是自愿的事儿,虽然豪情万丈,一意孤行,然而得不到给予,虽是强求,又何言爱。

  10、爱的宗旨就在于得到,通过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心灵的共享,通过给予别人快乐,从而自己也得到快乐。

  四、爱的课题

  爱这种东西,本身是一种思维范畴,是一种感情状态,而感情本是有起有落的,所以爱也就时隐时现,无法令人琢磨,爱的课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靠什么来联接两者的关系;这种联结稳定性有多大;彼此交融的程度有多深。

  靠什么来联结彼此的关系

  就是说自己心灵所秉持的是什么,对方靠什么来吸引自己,是什么使自己爱上了对方;反过来对方又看重自己的什么呢,对方心灵所秉持的又是什么呢?是外表、气质;是品性、习惯;亦或价值观、能力等等。

  这种联结稳定性有多大

  感情是双方的,感情也是最善变的最难琢磨的,而时间又总是一个因素,人会因为时间慢慢变老,环境也会因为时间慢慢改变,人们现在所秉持的、所看重的会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呢?

  彼此交融有多深(爱有几多深)

  因为爱,人们以谈利益为耻,但人是自私的,爱又总是在以无私、奉献作为考题,天长日久,人们似乎陷于自我的迷茫中。人们若要理智地去评估双方的感情,则仍不妨用得失去权衡。

  从逻辑关系来看,相爱着的两人在心理上应是交叉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更不是背离关系。背离关系表明二者没有共同语言,不可能走到一起;从属关系违背了人是有个性的生物体这一原则,两人虽性别不同但是对等,在意识上是平等的关系,在行动上应体现理解、信任、尊重、关怀。所以用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应该是一种大同而小异的关系(意识上的、精神上的),从经验来看,二人世界遵从顺则昌、逆则亡的趋势,大同不是雷同,是有所差别但相互促进;小异是不同但不是相斥而是互补,所以容忍、包容又是必不可少的。

  在择偶过程中对原则性的不同,人们不应免强与包容,人们不要指望在后来的生活中对其有什么改变,因为本性是很难改变的,而改变的只是小的细节,小的毛病、小的缺点。

  五、爱与人性的关系

  1、人们的爱因性格、习惯、身体条件、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深深地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不同的人相爱的方式可能有天壤之别。

  2、爱体现了人们生理、心理的需要,是对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客观自私人性的丰富、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否定。爱依然是一种取舍关系,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关系,虽然相爱的两人可能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无私为其奉献,然而作为人,自己本身有许多别人无法替代的需要,爱的本质依然是需要得到对方的爱(一种回报),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私的爱亦可能是以后者以同样的心灵对待前者为假想的前提。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爱是自私的。

  3、爱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良性的内在关系,是人类共生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

  4、因为爱人们需要将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来思考自身的利害关系,这包括内外部关系;自己的需要、别人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权衡得与失的价值。

  爱是以“性”为契机发展出的精神活动:从简单“性”到可选择“性” 再到相互欣赏与对等。

  六、婚姻家庭对于爱情的意义

  爱情、婚姻、家庭所解决的是种与性的问题,是生理、生活及社会存在的需要,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爱情是婚姻、家庭的前奏。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情感问题,它所联系的是人的生存与繁衍、生存与发展问题,它包含有太多的社会意义在内,所以爱情从一开始它针对的就是婚姻家庭这一标的,最终它也必定要走到婚姻、家庭这一步。

  婚姻、家庭则是爱情的后续,爱情对婚姻来讲是对象的选择与适应的过程,良好的爱情总是为美满婚姻及家庭准备条件,作好铺垫。而婚姻、家庭则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固定并且对良好的爱情提供检验与回报。

  没有人有能力因为爱情的甜蜜而要永久地保持在爱情生活之中,爱在婚姻家庭生活的各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内容。人们很享受地走进了爱情,同时也要勇敢地走进婚姻、家庭。

  但是婚姻、家庭与爱情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同,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性组织,是人与人结合的规范形式,它承载了许多社会功能在内。

  一个男人为什么不能到处去“鸣枪放炮”呢?是受到了选择的制约;是受到了人们普遍形成的婚姻观念的制约;是受到了道德、法制的约束,而这些约束总是以家庭的形式来完成。性行为有其自身的生物特性在其中,这就是在生物自生的激素作用下性的自然吸引,性的快感。但是性的后果必定要导致另外生命的出现及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这就是导致了一系列社会责任的承担问题,而家庭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爱情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爱情以青春为基础,但妄图将爱情驻留在青春阶段,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因为时光在流逝,人不可能永保青春。爱使人疯狂,家庭则使人回到现实,使得人们冷静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细细想来,事实上美好的婚姻家庭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信任度,相互间的关爱,彼此对付出与回报的态度,性格习惯相互间的适应性。

  2、经济的能力。家庭没有经济创造、再生的能力,家庭将面临窘境,经济是承载家庭重要的物质基础。

  3、子女的责任。子女是婚姻的必然结果,他们代表着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但是这种希望的实现则需要夫妻双方巨大的责任与奉献,这要考验夫妻双方的担当意识与协调能力。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待爱情,我们更应该清楚:当我们在选择对象,选择人生的伴侣时,除了在外观上进行识别外,更要考查、留心一个人内在的心灵状况,这包括了对方的爱心,责任心,创造能力,甚至包括这个人的诚信度,道德和价值观等等。误将鱼目作珍珠,就会使自己倍尝苦果。

  由此看来,家庭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爱的归属,而不是爱的坟墓。爱不能走到家庭,爱就不是健全的,因为爱没有了责任,爱就只能是感情倾泻的工具及生理快活的场所;爱不能将彼此利益交融,爱也不能得到升华;爱不能结晶,就会造成生命意义的缺失。因此不能走到家庭的爱是短暂的,缺乏生命力的,它就象流光一样,一闪而过,只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却不能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幸福。

  七、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性与爱的关系

  从社会角度来看,性是区分人口类别的首要条件,也是建立男女关系的基础,性别的存在使得子孙得以延续,生命得以延展。就家庭生活来看,性的需要适应了生理的需要,为夫妻生活之必要条件,是夫妻生活之现实基础。

  性是基础,爱是纽带

  人不同于普通动物在于其认知能力,人是由精神主宰的精灵,除了肉体的需要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更多是基于心理和精神上的认同感,所以将美满婚姻生活说成是性伙伴是不恰当的,封建时代,婚姻都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没有选择的自由,婚姻没有精神上的相互娱悦,婚姻成了繁衍后代的形式,现代社会随着婚姻自由观念的形成,文化素质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增强,用精神关注自己人生的伙伴,用行动来将自己的心迹付诸现实,成为组建新型家庭的普遍形式。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