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纷乱的社会现象,我们常常能联想到人性的自私,但当我们真的得出人性就是自私的时候,我们是否惊讶于我们自身的丑恶呢?其实不然,大自然的物种天生是这样的,惊讶过后,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活在我们的这种原始的心理中,在我们种群的进化中,一直都是这种原始的欲望与冲动在努力推动我们向前迈进,也使得我们的种群得以存在与繁衍,这是所有生物身上共有的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所谓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剥去了人性的外衣,我们看到了野性的存在,这没有什么,因为我们本是动物世界的一支,只不过由于我们的努力,我们走在了进化队伍的前列。
在社会生活中,当我们寻求行为的方向的时候,我们是否苦于我们的心理应该立于自私与无私的哪一面呢?,当我们立足于无私的时候,我们是否苦于自身利益的无法割舍,当我们立足于自私的时候,我们又常常苦于将自身立于社会的对立面,使自己无法融合于这可近的人群?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应该有更明确的心理准备来应对这种两难问题,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他人利益的存在,这使得我们有足够的心理能力来处理他人的利益及我们的追求,我们应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怎样与他人合作,而且要明了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真正做到不无人、不忘我,这才是上乘境界!
我所谈的人性自私只是表明了人对物质的客观要求,精神意志对身体的依赖与责任。这种关系有可能导致恶的后果,因为大量事实证明,违法与犯罪就是因为物质的利诱导致的,然而它又似乎不一定,因为实际上恶人也有善的一面,而善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会有恶的本能。虽然人都是具有自私的,但是人并不总是以破坏性为目标,而是以满足自身需要即实现利益为目标,破坏性只是主体行为中的一种。当然,从社会的实践来看,有时候 人“恶”一点似乎更有利自身,而善有时使自身处于被动。
几千年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直都在惩恶扬善,可是那恶的毒瘤就象那不倒翁一样,摁下去了,它又弹起来;摁下去了它又弹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精神与意志的基础——利益体存在的原故。
我们说人性本善、本恶,是把人放在社会中去说的,只有在社会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讲善恶才有意义。其实除了社会以外,人还有自己的生活,人不仅处在一种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人有一个自在的氛围,传统的理论只把人看作社会人,好象社会性才是人的本性,其实这是对人性的曲解.人们说: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的自在氛围才是人的真实,人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人活着!
虽然人性从一开始就是自私的,但是主体最初都是弱小的, 从来世的第一天起人就生活在人群的中间,他的成长都是在社会中由爱心浇灌的;在来世以前,它并没有打起与世作对的念头,或者说它本身还是一个没有醒事的小孩子,我们怎能说他是善的与恶的呢。,所以人性的成长就具有了不确定性.
人是利益体,它天生就与物质生活打交道,所以对物质生活的看法应该说在它精神的萌芽状态就开始了,但是一个自私的肉体并不等于就一定造就一个自私的灵魂,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行为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受社会的制约,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的制约、社会斗争,所以人的私欲才得以被抑制,而人类发展所创造的文明又把人的精神引向高尚的方向,因而人的精神才没有被完全物质化、金钱化;而人的灵魂也就脱离了物质的桎梏得以升华.这使得人有时能够暂时脱离自己小小的私利,从更高更远的地方来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甚至整个人类与自然!
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是从个体的人来看,它的精神生活却不得不随它的生理阶段而从启蒙阶段做起.而每一个人由于他们环境的不同,意识的可塑性,因而对于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人情关系的理解就会参差不齐,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自私的人有之,善的人有之,恶的人有之,他们的意识随着各自的情况而发展,因而社会生活就异端纷呈,多姿多彩!
人们对善行与恶行的评价,有点象对劳动与与剥削的评价:劳动,人们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益无害;剥削寄生于社会,对社会有害无益,可是就其本源,它们又都是利益树上结出的花朵,所以我们又怎能说人性是好与坏呢。当然,对善恶我们能以好坏来评价,然而就人性这一话题而言善行与恶行则是人的流而不是源。
可以这样说,人们都有生存的本能,都有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对幸福生活都会憧憬,对于这些追求,人们也没有什么对与错的分别,可是采用什么手段、什么方式,这里就有一个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的问题了。所以人性指的是人的基本而不是人性的颠峰,它只是人性的底色而并非全色与最高色,可以这样说,它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它不是人人心理上都在追求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