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性,帮助与友谊是具有重大缓冲与稀释作用的因素。
在社会中竞争不会让人性的自私发生改变,它只能对人的欲望起到抑制的作用;同盟与共同意志使人们看到了他人的力量于己的益处,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利益关系;只有帮助与友谊才是真正让人性得到改观的一剂良药。
生活中人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我们落难、疾病、贫困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我们事业发达、健康、富有的时候也还需要帮助。
帮助是友谊的开端,是友谊的桥梁,也是获得友谊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获得帮助后,我们对世界也许会有所改观,我们不再认为世界是无情的,冷漠的,我们因此对他人会心存感激。
当我们去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往往能获得他人的友谊,因为人们更原意和那些愿意给予他人帮助的人亲近。而友谊则是我们获取良好人际关系及美好世界的前提条件。
在社会中立足,我们应有警惕之心,但是我们确实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从此与世不相往来。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给人以援手是获取良好社会资源的前提。给人以帮助、不无端树敌于社会、行为内敛、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于己总是有利的。
那么,何谓友谊呢?友谊是人们和谐的相互关系,是彼此间相互的尊重与帮助。
友谊是人们在较长时间基础上凝结出的情感。如果说帮助可以在萍水相逢间发生,那么友谊则不可能短暂的发生。它需要人们在较长时间里较深入的交往。确切的说,它需要人们跨越三道心理方面的障碍:性格与习惯、价值观、包容心。
很显然,人与人之间性格习惯不相适宜,则很难相聚一屋之内、一檐之下;价值相冲突的人群矛盾重重,不会有共同语言,也不会凝结出友谊;而包容之心就象每个人心中都具有的一杆秤,对于相互间的不同,秤的最大倾斜度就是自己对待差异所能容忍的程度。
当然人们虽然跨越了心理方面三道障碍,也不能就此肯定人们之间存在了友谊,这只是表明人们之间具备产生友谊的条件,人们的友谊还需要有利益的交流来深化与验证。人们之间不可能有无谓的赠予,只有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们,这才是最恰当的时机。由此看来,帮助确是友谊的必要条件与基本内容,或者换句话说友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帮助,是一种相互扶持的关系。
因为友谊,人们能友好相处,彼此谦让而不是争斗。
因为友谊,人们能够相互关注且兼顾彼此的利益,并一同成长。
更重要的是因为友谊人们获得了思想交流的机会,通过相互的学习,人们更能从狭隘的心灵空间中走出迈向广阔的视野。过去人的思想因为孤独而孤僻,因为友谊,现在人们的思想能够与大众看齐并融合;因为可以互补,所以人们思想进步的速度加快了,内容也更丰富了,过去人们的行为只为利益而追逐,因为友谊,现在则加入了是非、美丑等价值的内容。
对于陌生人,我们往往能够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对于熟悉的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或者彼此的成见,我们往往吝啬于帮助。进一步推想,在生活中,人们更愿意给予哪些人以帮助呢?
1、老人、妇女、小孩、身体有残疾的人,因为同情与怜悯,人们更愿意给予他们帮助;
2、善良的落难者、守信者、知恩图报之人。因为品德良好,具有人格魅力,人们愿意帮助他们。
3、具有成长潜质的弱者,因为鼓励与上进心,人们愿意给予他们帮助。
人们不愿帮助的是那些不愿劳动的人,好吃懒做者,忘恩负义之徒,品德败坏的人。
人们的帮助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呢?是不是到了无私奉献的程度?
显然不是,一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程度,总是与他人在这个人心中的分量成正比的,或者说人与人之间友谊的程度正是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的程度。在路上行走,看到有人推车爬不上坡,我们可能去帮忙推一推,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的小事;战争年代革命战士进了村子,老乡们将自己仅剩的口粮拿出来为战士们做饭吃,这是将战士们当作亲人在看待;爱人之间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这是将对方看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人立足于社会,社会的友善程度其实与我们的行为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己私利的范围之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社会的良性运转贡献自己应有的一分力量,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呼唤)。”如果我们能象对待亲人、朋友一样去对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去理解他们,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成为美好的人间天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