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性是自私的,人的思想是从个体出发的,那么共同意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奉献精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在讨论奉献精神之前,首先讨论共同意志,因为共同意志可以看作是奉献精神的过渡阶段。
我想,假如人人都能从中获利而又一点儿代价都不付出的事情,这样的事大家一定都愿意做,并且在做这样的事时最容易形成共同意志。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假如有这样一种情况:在某座深山中有很多美味的野果,还有很多漂亮的宝石,然而山上却也有猛兽。起初,人们并不敢进入深山中,但是经过人们长期试探性进入,人们慢慢就发现了规律:只要进入的人多,并且人不去防碍猛兽,猛兽是不会来攻击人的。于是人们就形成了一种共识“团结是一种力量”。这种共识在每次采集行动中都得到人们验证,并获得大家自愿遵守,于是在长久的实践中共同意志便形成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共同意志的基础首先是共同利益。
当然实际生存竞争的“狩猎”往往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更多的情况是要负出一定的代价,有时候甚至要流血牺牲。
现实中我们发现,当人们面对某种共同的生存压力,而单个的力量又不足以抗衡这种压力时,人们就可能寻求结盟,古往今来,这种例子并不鲜见,当六国面临强大秦国进攻以至于要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弱小的六国就结盟起来对抗强秦;三国时期孙、刘弱小,曹魏独大,曹操率兵南下攻打孙、刘的时候,孙、刘就联合抗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面临法西斯的侵略,原先具有不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美、苏在面对共同的威胁、共同的敌人,他们也能摒弃前嫌坐下来谈判。而在中国国内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危亡,相互敌视的国共两党也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人们意识到集体的胜利实际上也就意谓着个体的胜利的时候,这就表明人们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也许这一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是在用血的教训领会这一思想的内涵。因为当人类的智力还处在启蒙阶段的时候,人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整体力量的重要性,相反,是那些部落间相互的战争打开了人们的思维。在战争那种特殊的环境,个人意志是以服从、服务于集体意志为前提的,这就是战争的意志,也是战争形成的结果。这种意志的形成除了要有人去号召、去动员外,还要有铁的纪律进行强制,因为战争是有其残酷性的,这就难免有人产生私心,顾全自己私利而逃跑,甚至有人投敌叛国。所以英雄人物是有其历史意义的,他们的作用在于唤醒民众,用先进的思想去统一人们的意志,有效地去组织群体,通过集体的努力去获得共同的胜利。
通过“合作然后分享”从而摆脱了单一个体奋斗的有限性,进而将人性摆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之上来看问题,这使得自私由简单向复杂化迈进。
也许在和平年代,个人的意志和行动要自由得多,集体也更多地在为个人服务,可是战争中形成的那种集体主义精神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相反,由于民众认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因而将集体主义精神十分珍惜地保存下来,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将其传递下去。那种集体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个人狭隘的利益,更多的是集体、大众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的小利,所以它实际上就构成了一定范围的奉献精神。当然这种精神是来之不易的,在平常的生活环境中,一般人很难做到,于是它就成了人们心目中一种理想的高度。
为什么说奉献精神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呢或者说“成了人们心目中一种理想的高度”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相比于关心他人,人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人们行为上的作为绝大部分为了自己,很少一部分为了他人;就时间上来看,人的一生中为自己所花的时间远较为别人花去的时间长。而在那些少数的奉献行动中其奉献的对象也仅仅在那些自己所熟知、所认同的圈子。有利益才有合作,有合作才有奉献。此外当人们在做那些具有“奉献”性质的事时,实际上在他们内心还存在以下疑点:1社会人群与需求的无限广大,而自身能力相对狭小,人们内心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2、当奉献变成无私、无限的时候,我们将置自己的生命于何地呢?3、当人们在奉献的时候,人们可能无意中破坏了他人心理上的生态平衡——因为可以无尝得到,人们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被割裂,因而可能造成养虎为患的后果--这就是人们内心产生了依赖与贪婪心理,而人自立的功能则被无形的削弱;4、当人们在奉献时,人们可能会考虑其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对等性,是否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心地呢?所有这些,都足以使明哲保身成为人们内心的法则,而历史却常常见证利益不被伤害、底线不被挑战人们往往很难有所作为的事例。
虽然有如此多让奉献精神泯灭于萌芽状态的心理因素,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有许多人在为这个社会做事而无求回报,这是因为1、人们所立足的社会需要有人为她打理,需要有人为其付出;2、人们对于这个社会有很深的感情,已经认同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作事,等同于为自己作事罢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