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忙忙碌碌,追求的不过是一个“利”字。可是对利益的追求,人们忙碌了几千年,而至今为何还没有停止,还没有满足呢?
这是因为人们通过劳动获取的财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增长、消退的过程。谁都知道:人的肚子只有区区数升的容积,可是要想将其填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身子只有区区数平米,可是绫罗绸缎、穿金戴银,消耗的财富却也不可胜数;人的大脑看似一个木爪,实则是一个享受无尽的无底洞;人的大手尤如两扇门板,挥霍起来哪里能停得住。有了这些永不停息的消费活动,再多再大的财富,也会化整为零。此外粮食不吃它也会烂;衣服不穿它会破旧,除了人的消费外,大自然也在潜移默化地消耗着财富。
人有一双紧紧盯着财富的眼睛:你不曾见过赌徒在赌场上情绪的变化吗?起初他们还能沉着冷静,客气如宾。随着赌局的深入,这时个个神情专注,如临大敌,如履薄冰,最后赢家则笑逐颜开,心境轻松愉快;输家或则如泄气的皮球,病魇魇的;或则骂骂咧咧,面目狰狞。对于财富的消涨,谁都不能视而不见,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爱财,财不爱你。”人对于财富的态度,很象听众对于音乐的态度,随着音乐节奏的高涨,听众的激情也会高亢;随着音乐色调的低迷,人们的情绪也会低沉;当人们所拥有的财富渐渐增长时,人的心情也会逐渐高昂,反之当人们所拥有的财富渐渐低落时,人的心情也会一落千丈。在音乐会上人仿佛是音乐的一份子,随节奏而起落;在财富的追逐过程中,人仿佛财富浪尖上的一朵小浪花,随大势而浮沉。其本质在于:没有财富的滋润,生命的活力就会枯竭。
人世间多的是劳而获者,少的是不劳而获者,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换来的物质,在自己心中的份量比那些巧取豪夺得来的钱财远远重,可是客观因素不管这些,不能因为对这些东西太珍爱了所以消耗就减少些,消费的客观性是不看对象的。因为不管在哪里,衣、食、住、行照样进行,客观磨蚀依旧存在。然而人又不能不生活,人要活命,就不能不去生产。这样就使得人生老是在生产与生活这两个环节跑来跑去,人不能从中自拔出来,而人的意识也就只好囿于其中了。
人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几千年的囿于生产与消费的生活足以把人改造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动物,这种几千年的遗传性加上自身的切身体验,导致了这种情况出现:即使自身拥有巨大的财富,生活如此优厚,可是历史的贯性依然让人在那里不停的逐利,贪得无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