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诗人用八年时间写成的抒情叙事诗。全诗共分四章,前两章是诗人第一次出国时,漫游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希腊等国的诗体游记。后两章是诗人第二次离开英国后,旅居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和感想。长诗记录了十九世纪初西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特征,它也是评论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讽刺诗。
长诗叙述的是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生活,同时有通过哈洛尔德的视野使诗人有可能随时抽出笔来描写各地洵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在长诗的第一章里,诗人对主人公作了概括的描写,哈洛尔德离家出游,乘风破浪,渡海出洋时的思想活动是长诗中比较生动部分。诗人这样结束了他对主人公的介绍:
现在我是了然一身,
在这辽阔的海上飘零。
谁也不为我叹息几声,
我又何苦代别人伤心?
也许我的爱犬会哀叹不止,
可怜要赖他人把它喂饱。
但不消多少日子,
就会把我当作路人狠咬。
在诗歌中,诗人突出了哈洛尔德的高傲而孤独的特点:
哈洛尔德孤单地翻山又过岗,
他心里产生了这许多感想。
风景虽好,然而他要快快跑掉,
比天空的鸟雀还要焦躁。
虽然他一再在这里一再深思,
一时颇多领悟而且感概系之。
那觉醒了的理智耳语着叫他看轻,
消磨在最痴呆的幻想里自己的青春。
但一正视现实,他的酸痛的眼睛也就失神。
在第三章中,拜伦重新写到哈洛尔德的形象时着重指出他个人主义的消极因素:
他个性太顽固无法赞同,
别人的智慧,这只引起他的轻蔑鄙视。
他身陷无幸,仍昂然自傲,再一次下决心。
避开人类,只在自己身上来把生活寻找。
抒情主人公随着诗篇情节的发展,而出现在读着面前。这一形象和哈洛尔德截然不同,他是一个精力充足、感情炽热的旅行家,他对旅途中遇到许多问题都能作出积极的评价。长诗中这位热情激荡的抒情主人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愿望和思想,也是拜伦思想中积极的、强有力的因素的形象反映。
渴望自由,反对侵略,歌颂民族解放斗争构成了长诗的主导思想,也是这首长诗的中心主题。拜伦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奋起与侵略者作战的国家的严峻形象:
茶羯色的莫伦纳山脉上,
架满了一尊尊重炮,
你尽量的向四周眺望,
只见榴弹炮车堵塞的小道,
林立的栅栏和灌了水的沟槽,
一营营的军队和不断的岗哨。
诗人热情赞颂西班牙人民在解放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精神。诗人高度赞扬他们的过去,“啊,可爱的西班牙!风流的圣地,贝拉乔高举过的大旗在哪里?”也歌颂它不屈的当代。
诗人用浓墨大笔塑造了一个西班牙游击队姑娘的英雄形象:
朋友战死后,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
首领牺牲了,她站在他危险的岗位,
伙伴要逃跑,她阻止这卑溅的行动,
敌人退了,她率领人马去追踪。
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腊的悲惨命运是长诗第二章抒情构思的主要内容。诗人无限感概地写道:
这就是他们,在当时,他们的祖先
使波斯人闻风丧胆,特洛伊人谈虎色
变!
拜伦对当时的希腊人在土耳其奴役下不积极反抗表示愤慨,并严厉责难:
但你的子孙还不奋起,只是空口咒骂,
他们在土耳其的皮鞭下呻吟得可怜,
只好做一辈子奴隶:言行都一样卑溅。
拜伦指出,乞求外国人的援助并不能使希腊获得解放,号召希腊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争取解放: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知否,
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
必须举起自己的右手,才能战胜?
高卢人或莫斯科人会对你们公正?
拜伦支持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是和他反对各种形式的暴政紧相联系的。他对整个欧洲的命运更表示了沉重的忧虑:
天网恢恢!高卢也许就此变一匹马,
受缰绳的束缚,但世界能更自由了吗?
究竟是各国联合讨伐那一个人,
还是合力教训所有帝王好好地施政?
对意大利民族解放和人民命运的关怀是长诗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诗人把意大利光荣的过去和它悲惨的现在作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然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的最嘹亮的声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