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看于丹,读《论语》

时间:2007/1/28 作者: xuanyang 热度: 89504
    没读《论语》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论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新版《论语》前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之源。而《论语》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的精华。
 
    《论语》记述了以伦理教育为主以及关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的言论,其中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始终贯穿于这些内容之中。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关于于丹的火,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借助《论语》红遍大江南北的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课,我听了几期。说实话感觉平平,并没有像现在火的那种气势。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意料之事总会在现实中来个“措手不及”。于丹的火,就是给我们的读书热,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的疯狂。
 
    对于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在书店看了看,没有多少东西自己陌生或需要学习的,这些故事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似乎随处可见。
 
    给我最深印象的,该是于丹把“小人”理解为“小孩”,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就有人提出来,是种误解,聪明的于丹,对于这样的问题,在电视是这样解释的:一家之言。
 
    但我要问的是,有些事,可以一家之言,但有些事,是不可以用“一家之言”去掩盖自己的失误的,因为《论语》不同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图书,她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国学国宝”。
 
    这么重大影响的图书,倘若出错了,那错的就不是一个人二个人。而我无法预测,那可怕的,不可想象的后果。
 
    为了对这件事,有更深的认知和了解。昨天下午,外出办事时,特意去了趟书店,买下了一本《论语》,并一口气把她几乎看完。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关于“小人”的正确答案来,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这“小人”一说,在孔子著作《论语》里,到底应该解释为什么意思?是不是像于丹教授所说的,可以理解为“小孩”。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是出自《论语》中《阳货篇第十七》的第二十五篇。原话是这样说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我买的这本《论语》,是古今对照本,下面有今人译之,在下面的今人译文是这样说的。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对待的,亲近了就放肆,疏远了他们就会抱怨。”
 
    也就是在本篇的前面的第二十三篇里,同样出现过一次“小人”。
 
    原句是这样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过来就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崇尚的,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作乱造反,百姓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在和学生讨论,君子和小人之事,这是孔子在本文的主题,也是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最为推崇的。
 
    在《子张篇第十九》的第八章,有: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小人对自己的过错也一定会加以掩饰。
 
    同是在《阳货篇第十七》中第四节,也就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前面,已经有这样的“小人”出现了,原句是这样“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像这样关于“小”的字眼,在《论语》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而为什么于丹偏偏把那一个“小人”理解为“小孩”,我不能理解,是女人的虚荣,还是自己思考、理解的一个失误,我们不得而知。答案的谜底在于丹自己的心里。
 
    阅遍整本《论语》,只在里面找到一处,描写小孩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暮春三月,春服穿定了,我陪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乘凉,一路歌唱,一路走回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形容小孩,用的不是“小人”而是童子,这也符合古代人对小孩的称呼。
 
    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阐述,把“小人”与君子相对来论述自己的理想信仰是很多的。这种“小人与君子”的对立,正是孔子所希望的,通过他们的对比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境界。那就是:高尚的品格与虚伪的小人心态。这是《论语》的核心,也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
 
    孔子的思想,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仁义”,而仁义讲的就是品德和道义,所以《论语》的最大亮点,该在这里。明白了孔子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涵,我想,我们还会把“小人”理解为小孩吗?
 
    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在《论语》中,“小人”的出现有15次之多。
 
    对于这本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书,其价值的是何等的贵重。然而,于丹的误解、误传、误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有人思考过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