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读书面的增加与视野的开阔,我越来越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别的不说,就从文学创作来说,《庄子》的想象飞天遁地,笔力肆意纵横,何曾有现实的约束让自由的意蕴得不到舒展?《史记》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司马迁诞生以前,却不影响她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的很多作品也未必都是当时亲身经历的事,而他们的文字却千古流芳,更不用说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它的时空背景更是远离自己的时代。
文学如此,那么象历史和纪实性的作品呢?有人说,要读第一手资料,不要读作者没有亲身经历的。如果按照这一标准,那么,连《二十四史》都不要读了,因为这些书多是下一个朝代,甚至是几个朝代以后的作品。而那远离中国本土创作的《剑桥中国史》等就更加不用说了。因为她完全是外国人的作品啊,有什么亲身经历?
事实上相对于是不是第一手资料,历史的真实性和思想性才是第一位的。例如象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的,在看一件历史事件时,应该多看不同方面的各种说法,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加贴近事实真相本身。
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只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必然会视野狭窄。众所周知,人生而有涯,而天地无穷大,历史和现实无穷大,当仅仅受困于自身经历时,虽然也能出优秀之作,但时间一久,难免后劲不足,而面对那些视野和题材更为开阔的写作者,只写自身的,还会有什么吸引力?
所以,在我看来,不论作为文学作品,还是作为历史、纪实作品,是不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不重要,作为文学,关键是其中有多少激情,多少真诚;而作为历史和纪实作品,关键是创作态度是否认真,经得起事实的考验。而这一切,都远非要作者一定要有切身体会。当然,如果恰巧作者有亲身经历而写出好的作品,同样也是很好的事情,这也是自传体作品和回忆录生命力之所在。
因此,最重要的是,作者创作的过程中的态度与思想,正是由于如此,不论是否亲身经历的文学或历史著作的名著,都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这本身就能非常有力的证明,写作的关键在哪里。
当此之时,未曾亲历的写,又如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