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脱口而出,“这简直就是个名正言顺老人理发店呢。难得。”
陶老师点了点头,瞄了瞄,问理发师傅:
“还有一个呢?”
“哦,去接她妈去了,马上就来。”
话音刚落,就只见一位妇女推着老人轮椅车过来。上面坐着一位老太婆。老太婆手里端着一碗面。一到就喊,“有义,拿去,给你吃。”
理发师傅一边剪一边说,“妈,我吃了,这是给您的。”
“哎,怎么老是肉丝面,好贵呀。”老太婆叹道。
“不贵,不是隔了好几天了么?来,妈,我来喂您。”
说着就调皮蹲在老太婆前,拿起筷子要挑面条。
“看你这孩子,妈这么一把年纪,还不晓得自己吃。”
“我小时候,您不是喂过我吗?现在就该我来喂您了。”
“咳,那时家穷,不是让你先吃了,我和你爹再吃么?”
“老大姐。你好福气啊。”在场有人见了,羡慕道。
“是啊,菜花,”指着妇女说,“六岁就被人拐跑了,我眼睛都快哭瞎,她爹为了找她累死在外面。”说着就用衣角擦眼泪。
“唉,怎么也想不到,隔了几十年,还终于相会了呢。”有人感叹道。
“这多亏了那些好心人。”又有人说。
“是啊,当时和菜花抱头痛哭,向他们跪了一席。”老太婆静下来又说,“不过,玩几天了,我还是要回乡敬老院去,不要麻烦他们了。”
“妈,看您说的,敬老院都是些孤老五保户,您现在不是有儿有女了么?”
理发师傅跟着说,“她说了,您们娘俩再也不分开了,她走到哪,就把您带到哪。”
“不简单。”
“不简单。”
周围人又赞赏了一番。
他们男的理发,女的給躺椅上人修面刮胡子。
这时只见一对老人走来,我以为他们也是来理发的,想替他们打招呼。
男师傅摇了摇头,说他们是出去散步。
立刻,大家起身瞄看他们,议论起来:
“那女的怎么了?痴呆呆的。”
“老年痴呆症。”
“两个老师。”
“唉,只有他们划不来,辛辛苦苦把女儿送出国留学,结果女儿一出去就不回来了。”
“出国留洋,尽图些虚名,这‘名’是能吃还是能喝。俗话说,养儿防老,他们防了什么?”
“那他们现在怎么过呢?”
“能怎么过,成了空巢老人,由社区志愿者来照顾呗。”
“不道德,怎么自己在外图快活,把自己父母亲丢给别人管呢?”
“这种情况在城里多得很。”
大家感叹唏嘘了一番。
老太婆不知什么时候到后面去做饭,一阵菜香饭香弥漫进来。等待理发的人陆续走了。只有我们两人没走。因为马上就轮到我们了。再说,我们也想看看他们生活。
他们硬要留我们吃,我们当然硬是谢绝了。
很简单,一块木板,端上凳,就在理发地方铺开。等菜摆上,陶老师看了欣喜道:“三菜一汤,伙食开得不错么。”
女师傅笑道,“不是妈回来了么。”
“我到他们家……”
“妈,我们家。”女师傅立刻纠正道。
“对对,我们家。看我这记性。回到我们家后,就忙着腌菜。”
“嗯,我喜欢吃。”
“可惜没有肉。”
“现在不有了么。腌菜炒肉丝。”
“再,我们那里是湖区,她爹有时捉几条鲫鱼,一煎,放些萝卜丝。”
“我们家乡美食。”女师傅用筷子指着高兴说。接着对男师傅说,“哎,你吃鱼头,我吃鱼尾,鱼肚留着给妈吃,那里没刺。”
“好啊。听说鱼头营养最丰富呢。”
“怎么?你还想长胖?你没看现在满街都在喊减肥呢。”
“我不是在减肥么?”
“可你天天清早打沙袋,又打瘦了没有?”
小两口对话逗得大家哈哈笑。
看他们天庭饱满,脸色红润,陶老师趁机问他们到底多大了?我看估计不过三四十来岁吧?
谁知女师傅说,“看您说的,我们都过五十哪,儿子早就参加工作了。”
这时她手机响了。她接过,忙给她妈,“妈,欣欣给奶奶电话。”
老太婆接过亲热说,“喂,乖乖,我们正在吃,你吃了没有?正在食堂吃呀。”
“他们是国营大公司,条件好得很。欣欣,赶快吃了休息。”
男师傅三口并着两口吃完,就给我理发。理得很过细,前后不断端详。理完,我觉得五块拿不出手,便加了一块。
可男师傅一本正经退给我,说,“那怎么行,说好五块就五块。”
“大伯,您接起,我们只有这能力,只能给您们尽这点心。”
这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了。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他们。
接着不自觉去看看那对空巢老人。我们屏息走近后面那排平房。
只听女的在喊“莹莹还不快午睡呀。”男的说“她在哪里啊?他们那里不兴午睡。”“吃甚么?”“他们住地离单位远,下班就地买个三明治,好的快餐。”“那吃得好啊?”“尽操些瞎心,她管了你没有?”“把上个月来信拿来念念。”男的不耐烦说“不是念了几遍么?”“温故而知新啊。”“好好。”赌气似地翻动声。我们再不忍心听下去了,便快步走开了。
没走几步,陶老师又回首看了下,感叹道:
“这就是俗话说的,世上只有瓜念子,从来没有子念瓜。”
“他们女儿怎不接他们过去?”
“接过去也不过十天半月,哪赶得上长期相处。何况现在这样子还去得了吗?”
走了几步,他问我:
“你说,这孝是天生成的,还是后天教育成的?”
“孔子说,父子之道,天性也。亲生于膝下。一个人的爱心,是在孩提时代就产生了的。古时传说乌鸦长大后要衔食反哺其母。这说明孝是天生的。”
“可他们女儿为什么把他们弃之不管了呢?”
“也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吧,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
“难道过好生活就父母都不要了么?”
又问:“你说,是知识越高就越孝顺,还是知识水平越低越孝顺?”
“难说,因为德才不是一致的。眼前两家就是例子。”
“是啊,从电视看,孝顺往往出现在偏远山区农村。”
“听说在西方小孩成人,两代之情就已断,人老就去住养老院。”
“可我们中国习惯于四世同堂啊。家庭观念重啊。你看他们两老之所以还窝在那平房住,不就是因为那里留有他们女儿的身影吗?”
“你没看到清明节时,有的雇人上坟扫墓代哭呢。”
“可那是能用钱代替得了的吗?”陶老师严肃问道。
“两难,顾了好生活,顾不了父母;顾了父母,又丢了好生活。”我感叹道,“中国素有以孝治国的美名,百善孝为先,可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才是孝。”
难,难,醒来,我还走不出困境。不过,我还是钦佩那女师傅,她这似乎不是感恩,而是血亲。古人说,以孝修身,难怪他们还这么年轻的。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