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812年法军覆灭的原因,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了。这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军深入俄罗斯腹地,却迟迟没有做好越冬的准备;二是法军纵火烧毁俄罗斯城市,激起俄罗斯人民的仇恨。然而当时不仅没有任何人预见到,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由最优秀的统帅指挥的80万精兵在遭遇兵少将弱的俄罗斯军队时才会有这场覆灭之灾,而且俄罗斯人的所作所为似乎是在阻止这样的结果出现,而法国人则想尽一切办法向莫斯科挺进,似乎是要加速实现这一结果。在论及1812年的历史著作中,法国历史学家总是喜欢谈到,拿破仑是怎样感到战线被拉长的危险,怎样寻找决战的战机,而将军们也向他提出在斯摩棱斯克停下的建议,诸如此类,以此表明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危险性;而俄罗斯历史学家则喜欢谈到,战争一开始俄罗斯就有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这一计划有人认为是蒲弗拟定的,有人认为拟定者是一个法国人,也有人认为是托尔拟定的,还有人认为是亚历山大本人拟定的,他们引用当时的日记、计划书和书信中的一些内容来说明确实存在关于这一计划的暗示。这些暗示之所以被公之于世,是因为事件的发生证明了其正确性;如果这样的事件没有发生,即使有这些暗示,也会被人们遗忘,就像当时有更多相反的暗示十分流行,然而时间表明它们是不正确的,现在早就被人们忘得干干净净一样。由于对任何一个事件都有数不胜数的假设,无论这一事件的结果最后是怎样的,都会有人说:“我早就说过,事情就会是这样的。”然而他们忘记了还有更多的假设是完全与此相反的。
历史学家说拿破仑已经感到战线过长的危险,俄罗斯人有意诱敌深入,这些说法十分牵强附会,跟事实正好相反。实际情况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俄罗斯人不仅没有诱敌深入的打算,反而是想尽办法阻止敌军深入;而拿破仑不但不担心战线过长,反而十分满意于法军的大步前进,不像以前那样不断寻求新的战机。战争一开始,俄罗斯军队就被敌人切断,当时俄军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军队集中在一起,然而这样做并不有利于诱敌深入。亚历山大御驾亲征,其目的是要军队守住俄罗斯的每一寸土地,而不是为了诱敌深入而退却。按照蒲弗的计划,在德利萨构建了大量的军营,为的是让军队不再后退。军队的每一次后撤,总司令都会遭到亚历山大的谴责。然而不但莫斯科遭到焚烧,敌军还前进到斯摩棱斯克,这是亚历山大感到难以想象的事情。由于俄军未能在城外与敌人决一死战,导致斯摩棱斯克的陷落并遭受焚毁,亚历山大在与军队会合时,表现得情绪激动,愤怒异常。俄罗斯的将士和全体人民的感受也跟皇帝一样,对于俄军退至腹地深表气愤。拿破仑切断俄军后,继续向俄罗斯腹地挺进,还放弃了几次决战的机会。这一年8月,他在斯摩棱斯克所想的,还是怎样继续向前挺进。现在我们已经明确看到,这种继续挺进显然是法军的自取毁灭。事实表明,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向莫斯科挺进的危险性,亚历山大和俄罗斯的将军们也没有想到要诱敌深入,他们所想做的事情恰恰相反。
拿破仑深入俄罗斯腹地,并非出于某某人的计划,而是由于那些无法预料事件发展的俄罗斯参战人员为了个人目的彼此勾心斗角导致的结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俄军在战争开始时被切断,为了让军队集合在一起,其目的显然是要打一仗,以阻止敌军的进攻,然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避免跟最强大的敌人正面作战,因此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成锐角形的撤退,将敌军引向斯摩棱斯克。由于敌军是在两支俄军之间挺进的,这个锐角的度数越小,俄军就退得越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又是由于总司令巴克莱·德·托里是一个德国人,在军队没有很高威望,受他指挥的巴格拉金特别恨他;为了不受其指挥,巴格拉金率领的第二军迟迟不与巴克莱的队伍会合,而是向西南方向退却,除了偶尔对敌军侧翼和后方进行骚扰外,主要是在乌克兰补充自己的队伍。亚历山大御驾亲征,本来是要鼓励士气,然而他态度游移,处事不决,大批顾问出的主意彼此对立,反而让第一军的战斗力遭到破坏,于是军队不得不后撤。俄军原本打算固守德利萨阵地,却由于觊觎总司令位置的保洛希对亚历山大施加的影响,蒲弗的坚守计划被完全放弃,所有的军事活动都交给巴克莱来指挥,然而他威望不够,手中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俄军溃败后,既缺乏统一指挥,巴克莱又不具威望,部队被敌军切断,总司令态度犹豫不决,于是尽可能地避免与敌军作战,而军队内部对德国人当总司令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大。后来亚历山大终于离开了军队,他的借口是要到莫斯科去鼓励居民开展一场人民战争。此行让俄罗斯军队人数扩充到原先的三倍。无论巴格拉金是怎样不情愿,这两支军队还是在斯摩棱斯克会师了。他驱车前往巴克莱官邸,巴克莱佩戴绶带迎接,并向官阶比他高的巴格拉金报告。巴格拉金表面上表示服从巴克莱的指挥,实际上私下并不买账。另有一群小人在两位司令官之间挑拨,使得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他们准备在斯摩棱斯克城外向法军进攻,并派了一名军官去阵地视察,然而巴格拉金由于仇恨巴克莱,根本就不去阵地,而是到一个当军团长的老朋友那里呆了一整天,回到巴克莱那里时却对这个他根本就没有看过的阵地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在两人对未来阵地的意见相持不下时,法军却已经突破聂维罗夫斯基师团,逼近到斯摩棱斯克城下。为了保住俄军交通线,不得不在斯摩棱斯克同法军打一场没有准备好的恶战。这一战下来,双方都死了数千人。斯摩棱斯克陷落了。这是违背亚历山大皇帝和全国人民意愿的。然而斯摩棱斯克人民是在省长的欺骗下,自己把这座城给毁掉的。他们的行为给其他俄罗斯人做出了榜样,俄罗斯人在毁掉家产之后,向莫斯科逃去,心中因家产被毁而对敌人充满仇恨。拿破仑不断前进,俄军则不断后退,反而最终达到战胜拿破仑的目的。
——战争与和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