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浩荡的松花江,呈C字型从吉林市区穿过。
龙潭山位于大江东岸,可谓“一山飞峙大江边”;龙潭山又处于C字型大江的弓背顶端,又如一支被张弓搭弦的利箭。
龙潭山上有泉积水成潭,被誉为“龙潭古池”而得山名。龙潭俗称“水牢”,是高句丽北疆古城堡的贮水池。
龙潭山最高峰俗称“南天门”,海拔388.3米,登峰远眺,江城尽收眼底,还俯瞰大江东去的蜿蜒之美,“吉林八景”中的大江弯弓,就是说的这种松花江的壮丽景观。
龙潭山相对高差194米。山不算高,但山势挺拔雄伟,巍峨壮观,呈卧龙形西东走向。西路峰峦陡峭,拔地而起;东路绵延远去,没于群山之中。由于山势陡峭,从山脚登南天门主峰,也要逶迤盘行,是吉林省内著名风景区之一。
龙潭山植被丰盛茂密,整座山被近百种,达120多万株各种树木所覆盖,其中百年以上的珍贵名木就有130多株,古树参天,草大葱郁,风影幽雅。每年一到秋天,那原来绿色的山,转眼就变成了色彩斑斓的五花山。这一份风光无限,让龙潭山当仁不让跻身于中国著名城市森林公园。
龙凤寺是龙潭山山中龙王庙、关帝庙、观音堂等寺庙的总称。古寺庙群建筑古香古色、十分清幽。如此这般的佛缘清净,也让龙潭山忝列门墙于中国寺庙风景天然园林。
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而要说东北文明史,一个关键点就要说清东北的文明史从哪揭开,扶余国同高句丽的渊源。
夫余国是东北少数民族诞生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国都,就在今龙潭山、龙潭山车站、东团山一带。可以说,东北的文明史就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揭开,就从龙潭山这片壮丽风光掀开,此前的东北是都是原始社会的史前史。考古证明:这里是西团山文化(青铜时代文化)的遗迹、遗物分布最为密集、最丰富的地区。夫余在公元346年,“西徙近燕”后,夫余一分为二,一是以夫余前期王城为中心的东夫余,二是西迁今农安,以夫余后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
公元前一世纪,继夫余国建国百年之后,因夫余国宫廷争斗,促成高句丽国在辽东半岛诞生。高句丽开国国王是夫余国王子朱蒙,朱蒙七岁能制弓箭,骑射高超。大王子带素怕朱蒙威胁到他继承王位,便与大臣密谋除掉朱蒙。朱蒙母亲柳花劝朱蒙外逃,朱蒙置妻子怀孕不顾,被逼远走他乡,于公元前37年建高句丽国,臣服夫余国。朱蒙妻子生下男孩叫闾谐。夫余王金娃对朱蒙生母柳花、妻儿给予正常礼遇。公元前24年,(朱蒙建高句丽国第14年秋),柳花去世,夫余国以太后之礼厚葬。
朱蒙去世,王位传闾达。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5个部落设为5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吞并东沃沮,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重建丸都城,袭击挺进辽东,控制朝鲜半岛北部。形成与百济、新罗的军事对峙,史称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国势力强大之后,不断蚕食和发动对夫余战争,公元410年高句丽好太王攻占东夫余。公元494年,勿吉攻占西迁农安一带的夫余,夫余臣服于高句丽。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发生了高句丽与隋的三次战争,又发生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将高句丽全部平定。
就是高句丽后来的生生死死,但足迹再没踏入龙潭山。龙潭山则后来成为清朝的发祥地,那乾隆登祭、古庙群香烟缭绕等,历史文脉清晰可辨。
龙潭山至今仍保存有建于公元前37年至667年间,距今1500多年前的高句丽遗址,遗有山城城垣、"水牢"、“旱牢”。“水牢”,亦称“龙潭”,位于山城西北隅最低处,呈长方形,东西长22.8米,南北宽125.75米,深9米多,四周用花岗岩石块砌成。“旱牢”,乃储备军需物资的地窖。城墙凭借山势,沿山脊夯土碎石筑成,墙壁最高处10米,最矮仅1米余。城垣上宽1至2米,基宽10米左右,周长2396米。山城的正南和正北各有一门,东西南北四面都有了望台。龙潭山以保存高句丽遗址厚重,龙潭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著名历史遗址公园,龙潭山城也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山城的一段古城墙遗址,还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吉林省著名风景区、寺庙风景天然园林、中国著名城市森林公园、省级重点保护的历史遗址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等桂冠,一顶比一顶绚丽。作为一座大山,能获得一项殊荣都实属难得,而这些殊荣叠加在一起,龙潭山的卓尔不凡,龙潭山的底蕴深厚,自然不言自显,自然不怒自威。
龙潭山,秀哉!厚哉!伟哉!壮哉!
最新评论